大同是歷史文化名城,是古都之一,更是北方著名的旅遊城市,園林城市,桑乾河自西而東橫貫其境內,為大同平添了一抹江南的水秀,御河水沿古城東蜿蜒而過,與不遠處的文鶯湖水,相映成趣,更使得大同如澤國水鄉了。水多木必豐,春來桃杏爭艷,夏至海棠斗奇,逢秋槐花綻放。更有市花丁香,若是陌客四、五月來,浪香一片,整個大同城的,一步一景,人在畫中,樓在景中,愜意的不得了。筆者曾有絕句為記,其文如下:素白殷紅一片霞,籠山妝水點人家。尋春半日偷閒過,滿大同城都是花。
其實,大同是「江南水鄉」的美譽,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1500年以前就已經是了。筆者為什麼這麼說呢?請各位讀者看以下的一些歷史記載和數據就明白了。武魏道武帝於公元三九八年在大同為建都後,就採取「務農息民」的政策,他親耕籍田,為百姓作表率。到太宗神瑞三年(公元416年),下昭勸農說:「人生在勤,勤則不面,凡庶民……不耕者祭無盛,不樹者死無槨;不蠶者衣無……教行三農,生殖九穀:教行園囿,毓長草木;教行虞衡,山澤作村……」。
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又下詔均給天下民田,規定受田者,男夫給田二十畝,必須栽種桑樹五十株,棗樹五株,榆樹三株。土質不適合種桑樹的可改種榆樹、棗樹等果木樹。並限期三年內種完,否則沒收所授之田。正因為採取了以上一系列措施,不但發展了農業,城鄉綠化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北魏在平城建都歷時九十六年,歷經六個皇帝。期間在平城大興土木,建築了宮殿、樓閣、亭台、堂觀、苑園、池壇達百處之多,各種寺廟也近百處,在城市建設中,同樣注重城市的綠化。同時代的酈道元著的《水經注》中有著詳細的記載,當時平城包括現在大同市在內偏北方向,為了改善城市環境,從城北引如渾水(御河)做渠,西行南折,穿過城的西部,向西折,流向城南,又分兩條,夾御路西,出南城。穿城而過的如渾水主幹道與支渠及東西魚池,不但改善了城市的用水,同時對城市的美化、綠化、凈化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在城內的河道:「河干兩湄…累石結岸,池塘之上,雜樹交蔭」,郊郭內是「弱柳蔭街,絲楊被浦」「長塘曲池,所在布濩」。還有「水夾御路」。可見在大街兩岸有流水,水旁是弱柳、絲楊、雜樹交蔭。利用水和樹把城市打扮得清新雅致,配上巍峨的殿樓閣,真是花團錦簇一般。在塞外飛沙走石,乾燥氣候條件下,獨都卻是山清水秀,綠樹成蔭,真可謂別開生面,別有特色。
再看四郊:城北有「白楊泉」通過兩邊的人工渠,經過北苑,引水作了許多池沼,種植了大量的楊柳雜樹,使城北成為風景區;城南越過「丙石橋有大片的「園回」「藥圃」;城東如渾水兩岸菜畦遍野:城西古寺毗連,蒼松環繞,古都平城絕對可謂是塞上江南了。讀者如有異議,歡迎評論區留言指正。
張夢章(文博碩士)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