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學生的趣味數學家庭作業

2019-09-30     英倫雲小學

英國中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幾個特點:趣味性、實踐性和親子參與,注重創意和發散思維,主張循序漸進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上星期,剛讀小學不久的兒子接到數學老師的要求:「請擺一個水果攤,水果價格在10便士到50個便士之間。邀請一位「買主」,持一英鎊來你的水果攤買一個水果,看看要給對方多少找零?如果賣兩個水果呢?」


(女兒的水果攤。簡陋了點兒,但對於做作業來說足夠了。)

我們一起準備好水果、各種面值的硬幣和價格標籤等道具後,我這個當家長的,自然成了兒子數學作業的另一個道具:「買主」。我說我要買一個蘋果,他說25便士一個,我給他一英鎊,問他,「你的蘋果賣25便士一個,我給你一英鎊,就是100便士,請給我找零。」然後孩子開始算帳。

數啊數,數不清楚。「你的錢亂糟糟地混雜在一起,怎麼樣放會好找一些呢?」我說。孩子這下反應還算快,很快分好類,馬上找零:50便士,20便士與5便士。按照題目要求,我還要再買一個橘子,他說10便士,可是我沒有10便士的硬幣,只有給他20便士,這回他眼疾手快地找給我10便士。


(孩子的「擺攤」筆記)

買賣完成後,還要寫報告。孩子自己在筆記本上寫下,「一個蘋果的價格是25便士,買主付一英鎊,拿回75便士的找零(50便士,20便士和5便士)。一個橘子價格10便士。買主付20便士,得回10便士的找零......

我拿過來看了下孩子寫的報告,正美著呢,被他提醒了:交易還要繼續。此時,我回頭一看,漲價了!孩子把20便士的香蕉放在了賣掉的值25便士的蘋果的位置上!

▋「我知道你兜里還有錢,快買吧!」

想來,是因為最近每個周末我們去Shopping時,都發現物價不斷攀升,比方說我每個星期都要買的400克的豬肉餡兒,原來1.09英鎊,後來,1.29英鎊、1.49英鎊……這個星期居然2英鎊了!我常跟孩子他爸絮叨物價之不斷上漲,估計這話孩子都聽在耳朵里了,現在用到了我身上:真狠啊。

(剛剛香蕉下的價格還是20便士呢)

「媽媽你把我的東西都買走吧。」孩子對我說,我故作無奈說,「一會兒工夫你就漲價了,我不買行了吧。」

他竟接著說,「我知道你兜里還有錢,而我的產品質量很棒,快買吧!」哼,真會吆喝和打主意!

作業完成。孩子開始「記帳」,累計一下共賺了多少錢,搜羅到的硬幣全被他占為己有了。

▋硬幣是學習數學的好幫手

和少年商學院微信(id:youthMBA)朋友們分享完上述小案例後,我想說的是,其實英國小學生類似的趣味數學作業多得是。比如上上個星期,學校同樣需要家長幫忙完成的一道數學作業題目是:「你得借一些硬幣來幫助你完成作業。寫下每個錢包中的總數額。然後選其中一個錢包,畫出此錢包中的數額能夠買到的東西。」


(用虛擬的錢包進行數學練習)

孩子自個兒搜羅了他爹他媽錢包里所有的硬幣,分裝在三個小塑料袋裡,然後自己畫了三個錢包,畫了裡面的硬幣面值,心算了總數。他在那個有5英鎊的錢包上面寫了「4.99英鎊可以買一本書,還多一個便士。」


(計算公式還不是特別熟悉,孩子藉助了真硬幣才完成了這道作業題)

前一天他跟著我去上街,我買了一本4.99英鎊的書,就給了他5英鎊讓他幫我付的錢。數學實踐其實可以隨時隨地完成。

▋「為什麼我們不去中國進貨,掙差價?」

這樣的作業確實挺好的,第一,孩子明白了賣東西可以有收入(儘管他還沒想起來他賣的東西是他爹媽的東西,以及他買東西的錢是他爹媽的錢);第二,他明白了積累財富的重要性,因為錢可以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才是第一步,金錢的更為複雜的概念和深遠的意義要一步一步地幫助孩子建立。

我在一家中文學校教書。孩子們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我直接從中國購買,只要0.5英鎊一本,中文學校掏錢,免費給學生們用。但是今年這一次的書價是一本7英鎊,中文學校就無力為這麼多學生支付書款了,只有家長掏錢了。

這個「政策」一下來,班上的六個12至16歲的中學生討論開了,說如果我們好好愛惜書,不在上面留任何痕跡,可不可以用完後再把書賣回給中文學校,或賣給下一撥兒要用書的學生?還有個男孩兒說「你們看,書後面寫著價格是50元人民幣,相當於3.5英鎊,可是賣給我們中文學校要7英鎊。我要去中國買一批這個書,然後拿來這裡賣,我就掙差價。

十幾歲的孩子對金錢的理解顯然比我家那個剛上小學還懵懵懂懂的孩子要深刻許多。可這都是從一次次的數學趣味實踐中累積和學習而來的呀。


英倫雲小學通過線上整合優質英國小學資源,讓孩子在國內也能體驗正統英國小學課程和真實的課堂。針對不同孩子的學習情況,我們的英國國家大綱核心課程包括:英語語文、數學、自然科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UU9pW0BMH2_cNUgQ9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