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化成績很好,簡歷也都非常漂亮,但為什麼中國學生申請海外名校屢屢受挫?
歸根到底還是不懂「投其所好」。我們孜孜以求的成績和經歷,並非是海外名校最看重的。如果說名校錄取有秘訣的話,最大的秘訣可能就是:獨特性。
........................................
中國學生「太相似了」MIT會錄取什麼樣的學生?你會說:成績特別好的天才學生。可是每年全球有那麼多優秀的申請者,僅有不到5%的「幸運兒」才能拿到入場券。2020年常規錄取階段,全中國只有一張offer,是其他學生不夠優秀嗎?維吉尼亞大學的前招生官Parke Muth在某次採訪中講了個故事,揭開名校錄取的「潛規則」:我認識一個室內藝術專業畢業的學生,她對藝術興趣盎然,那是她所熱愛的,當她去麻省理工學院面試時,招生官們可以感受到她的熱情。在申請麻省理工學院的商科課程時談藝術,只有她會這樣做。我看到麻省理工學院的人發給她的電子郵件,從中看得出來:他們喜歡她,並錄取了她。Parke Muth總結:「所有人都應該成為一個開創者。在面試中你得說一些別人沒有提到的,當然不是說你一定要做一件沒有任何人嘗試過的事情。」中國學生的問題出在了哪裡?
艾琳·麥克里格特是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長期擔任美國高校招生諮詢協會會員。對於來自中國申請者,她曾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論述——
「我和美國多所大學的招生官都是朋友,我們都認為,審核來自中國的申請是個有挑戰的工作。
這些學生太相似了,都有非常高的分數,想申請類似的專業,比如工程、計算機、醫學。對中國學生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讓自己變得與眾不同,想方設法從一眾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這就要求學生去探索什麼是真正對你有意義的事,而不是你以為你應該去做的事,或者其他人期望你做的事。」
美國大學招生官看重的是:在入學後,你可以給大學帶來什麼?你是否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而這往往是中國學生最欠缺的。
中國學生「不夠真實」
在美國招生官看來,中國學生的應試能力很強,但真實能力卻不一定強。國內的培訓機構應試技巧卓絕,考前臨時抱佛腳,也可以考出還不錯的分數。SAT考試機構的研究員,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教授茲維克也認為,應試能力不應作為學生升學的關鍵。
比注重應試更糟糕的是,為了炮製出一份「完美的簡歷」,部分中國留學生被爆出造假,這讓海外名校對中國遞交申請材料的學生警覺起來。
《紐約時報》曾發表過一篇報道,報道中稱:堪薩斯州立大學的招生部主管發現不少中國留學生通過一個銀行帳戶支付申請材料費。在收到的材料中,5份里,有3份是一模一樣的。這很明顯可以看出來,都是留學機構代申請的。為此,國外的一些招生部門開始增設審核關卡。
申請造假是全球性的問題。2019年3月美國曝光「史上最嚴重的大學招生舞弊案」,涉案金額2500萬美元,波及耶魯、史丹福在內的8個美國大學。騙局操盤手威廉·里克·辛格的客戶有美國名流、中國富豪、好萊塢明星。曝光後,他們都受到了嚴懲。
事實上,為了美化簡歷而造假根本沒有必要。簡歷中的一個小瑕疵,甚至能為申請加分。伊利諾伊技術學院本科招生主任托尼·利曾說:
「如果你某個學期或學年成績不好,而你平均成績點數(GPA)並未影響你的能力或你整個高中生涯,仍然可以申請,但要在申請中談談你的這個成績退步情況。
讓人不能忍受的是當我們看到學生某一學年成績的表現反常而學生卻對此隻字未提。你需要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你是怎樣把情況扭轉回來的,這是一個很好的展現你如何應對挫折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你經歷什麼、收穫了什麼,而不是你的簡歷有多完美。
如何成為美國大學喜歡的學生?
所以,美國大學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學生?他們不需要「統一標準化的好學生」,他們需要的是有自己獨特經歷與感受、真實、有自己個性的學生。
一窩蜂地去某個紅十字會走動一下做義工不叫展示自己的愛心;擠在一起去柬埔寨隨便上上課不叫提升社會影響力;一群人去喂養、放生海龜不叫體現社會責任感。
最好的表達與展示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最好的事。
現在由於疫情,線下課程、考試和活動都已停滯或延期,但想申請的學校可不會因為疫情的原因就為你降低錄取要求。
我們能做的有限。與其在家被動接受學習資源,不如主動出擊,去了解美本名校對高中生到底有什麼要求。
英倫雲小學是一個專門針對全球5-12歲母語為非英語小朋友制定的教育產品。也為孩子提供全人素質培養課程,包含:PSED情緒管理、PE體育運動、STEM、音樂素養提升、Drama舞台表演等課程。為Reception-Year6的學生提供全方面知識和能力培養,使學生具備和英國同齡小朋友同等的英語能力、國際視野、創新思考力和知識儲備。更為孩子提供英語語言訓練、入學測試、申請和註冊、預約面試、參觀學校、辦理寄宿監護服務、體檢、簽證申請等一系列服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yWXZXEBfwtFQPkdqM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