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女性應該學會不被情緒擊敗

2019-10-31     人間是劇場

「男女共休產假」一度引起熱議,這個看似有點「個人化」的問題,背後卻牽繫著男女平等的觀念,支持者認為,國際經驗證明,單方面延長女性產假,反而讓企業招聘女性時有更多顧慮,如果男人不休產假,那一個企業雇一個女性的成本就升高了,所以他們呼籲 ,在休產假方面鼓勵男性也要休產假。

此外, 在中國的很多家庭當中都有一個缺位的父親和一個焦慮的母親。為什麼這樣?這就是雙重的偏見在男性和女性身上不公平的對待。男女共同休產假,讓爸爸也有更多育兒責任與樂趣,真正的人生伴侶是雙方都更好地平衡事業與家庭,如果在家庭、職場上雙方都可以共同分擔責任與義務,這樣在孩子的成長中,父親不必缺位,母親也不必焦慮。

楊瀾就曾聯合戰略合作夥伴發出共同倡議,希望更多的企業能夠給女性更多的晉升機會,讓男女共休產假,給予母嬰哺育空間……她說:「外界的觀念是,如果女人不先做到相夫教子,就沒有發展事業的權利,相比之下,男性精英幾乎很少被要求平衡事業和家庭,這不公平,家庭的砝碼不能只加在女人一邊。給予女性更多的支持、更好的環境,我覺得這是社會可以共同推動的事情。」

「乾得好重要,還是嫁得好重要?」這是個偽命題

中國年輕女性群體中有一種迷茫情緒:「到底是乾得好重要,還是嫁得好重要?」對此,楊瀾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為什麼你需要讓自己做這道選擇題?乾得好,是安全與獨立,嫁得好是幸福感。二者兼顧不僅是女性的夢想,也是男性的追求。問題往往出在,你向『嫁得好』要獨立與安全,向『乾得好』要幸福感,結果可能都會失望。」

楊瀾認為只要女性在人格上是獨立的,那麼無論是女總統還是家庭主婦,同樣值得尊重,「有一天,我聽到資中筠女士說,在她們年輕的時代,如果有一個富家子弟跟她說『我們家很有錢,你不用幹活了,我養你。』她一定是把它作為極大的侮辱,但是今天很多女性自覺或者不自覺希望地有一個男人跟她說:『我養你吧』。我個人認為家庭主婦就算沒有獨立的收入,也可以有獨立的人格,而很多女性即使有獨立的收入,她在精神上也是依附的,或者說她總是要去討好或者滿足別人對她的預期,而不是很自由的活出自己想要的風格。」

雖然楊瀾是獨生女,但她感謝父母沒有對她嬌生慣養,「我干很多家務活,洗床單、換煤氣罐,禮拜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拖地板,還要把清潔我們與鄰居家之間的公共區域,這是我每個星期都做的事情,而且成為了自然而然應該做的事情。」

這種教育顯然讓楊瀾受益匪淺:「女人不管是女兒、姐妹、妻子、母親,首先是她自己。沒有獨立的自我,無人能給她自由;沒有完整的自我,無人能使她完整。從小被教導如何乖,討人喜歡,即使學會了一技之長,但在心理上依附於他人,終究是會失落的。在尋找幸福的道路上,最可靠的辦法是找到自己,忠實於內心,無論你是男人還是女人。」

雖然曾經採訪了很多女性楷模,但楊瀾說自己的偶像是她的外婆:

「外婆1911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幼年時,按照舊傳統,女人必須纏足,為了防止孩子扯掉裹腳布,外婆的母親甚至用針線把布條和腳上的皮肉縫在一起,因為疼痛,外婆徹夜哀號,終於讓有了一些新觀念的外婆的父親無法忍受了。他說:『現在已經是民國了,大城市的女孩不再纏足,我看就算了吧。』就這樣,外婆有了一雙半大不小的『解放腳』。

而就是這雙半大不小的解放腳,讓她能夠在17歲那年,為了逃離包辦婚姻,半夜出逃,一路東躲西藏,風餐露宿,終於來到上海,進入一家手帕工廠做起縫紉工,後來創立家庭作坊,她堅持女孩要讀書,所以把我母親送到了大學……回頭想來,一位不識幾個大字的鄉下女孩,要有怎樣的決絕,才能克服恐懼,向一個未知世界邁出自主的腳步?我覺得那是生命對自由的渴望。

對於當年17歲的這位女孩,我充滿了敬意,我覺得她的勇氣、獨立、追求自由是她自己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的價值所在,我從她的人生經歷中獲得了幸福的力量。」

沒有人可以單打獨鬥,男女平等並非意味著男女對立

楊瀾認為在現今社會,沒有人可以單打獨鬥,男女平等並非意味著男女對立、勢如水火,而是基於公共政策、企業文化、家庭人生三個層面的相互協作,這中間恰恰需要有示弱或者是求救。一個人是做不了那麼多事情的,所以應該跟自己親愛的人說:「親愛的來搭把手」、「親愛的我做不來了,來幫我一下。」

對於曾經流行的「撒嬌女人最好命」的說法,楊瀾笑說撒嬌與「男女平等」並不矛盾,「我也撒嬌啊,我還跟自己的孩子撒嬌呢,我不是要做一個鐵肩擔道義的、很無趣的女人,我認為女人可以非常有趣,我們可以有非常有趣的人生,絕不是造作的也不是故作強硬的。」

很多女人說過「下輩子一定做個男人」,楊瀾坦承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這種想法,但是做了母親後,覺得做女人真好,「我下輩子還想做女人,我認為女性比男性對生命的理解更直接,這種感覺特別美好和幸福。最明顯的就是生孩子都很痛,但是痛過了之後,你擁有了一種跟孩子的生命最直接的聯繫。女人就是這樣,我們的生命中伴隨痛苦,但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的一種財富和幸福所在。」

幸福不是一次行為 ,而是一種習慣

楊瀾認為女性應該學會不被情緒所擊敗,

「幸福力不是讓人成天像打了雞血似的,那樣反而挺病態的。幸福並不意味著一直快樂、永遠快樂,幸福是說你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同時能夠與自己的煩惱相處的一種狀態,而不是說全然沒有煩惱。

這其中有很多平衡的方法,比如我會聽聽音樂,看看書,跟孩子們出去旅行,做做spa,逛街買買東西,買花回來插插花,跟閨蜜聊聊天、喝喝茶,這些都可以讓自己的心理狀態處於一種可調式的範圍內,別把自己的這根弦太緊繃了。

幸福不是一次行為,而是一種習慣,而習慣是可以養成的。一個人的幸福力的覺醒是從對自身的了解開始的,最終也是我們自己塑造了自己的幸福。」

不喜歡「討人喜歡」,做自己最重要

雖然與別的母親相比,楊瀾陪伴孩子的時間似乎少了些,但是,她並不遺憾,「我的孩子雖然有一個不會做飯的媽媽,但是他們有了一個見多識廣、總是興致勃勃的媽媽,一個享受著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媽媽。我覺得這很重要,這總比讓他們有一個整天唉聲嘆氣的媽媽要強。我帶給他們不同的見聞、帶他們去旅行的地方,包括傳遞我對工作的熱愛與興趣,這些都是會給他們帶來正面影響的。」

在自己家庭里,楊瀾如何對於兒女進行「男女平等」教育?楊瀾說自己在教育上沒有區別,對他們都是一樣的要求,「我要讓他們知道,你並不需要去迎合任何人。很多人在小女孩成長的過程中會說:『你要乖,你要討人喜歡』,以至於小女孩從小就要看著別人的臉色決定自己的言行,這是對個性多大的壓抑啊。『討人喜歡』這個詞我就很不喜歡。我特別希望女性去發現自己的生命的狀態,做自己愛做的事情,嫁自己愛的人,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不用顧忌任何外在的評判標準。」

在工作中,如果自己遇到性別歧視,楊瀾說自己不會姑息,她一定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我覺得女性可以重新去定義『力量』這個詞,『她力量』不是所謂的我能夠「控制」多少人,而是你能夠「成就」多少人。

所以,我們並不是要再去玩一遍男人的遊戲,而是想重新去界定這個遊戲的規則。『她力量』是一種尚未充分釋放出來的生產力,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性別平等,就是社會道義和文明的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Ta3Jm4BMH2_cNUgAO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