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鶴唳華亭》正在優酷熱播,繼《長安十二時辰》之後,文化之美再度成為熱議的話題。
《鶴唳華亭》改編自雪滿梁園同名小說,由楊文軍執導,羅晉、李一桐、黃志忠、王勁松等人主演。講述皇太子蕭定權渴望親情卻少年失母、與父不睦,成人之路屢遭險阻,幸得恩師盧世瑜的教導,又與文臣之女陸文昔相識相知,二人不畏艱險負重前行,始終堅守道義的故事。
被視作宋代禮儀主要組成部分的君子之美、雅樂之美、點茶之美、書法之美等,在《鶴唳華亭》中得到了原汁原味地呈現,從服化道等器物,到人物舉手投足的儀軌,宋之美學,瀰漫在劇里每一處細節中。
服飾是最顯而易見的精緻與嚴謹。袍、冠、帶、褙子、靴履,乃至紋樣與配飾,既沿襲著宋代「簡潔、素雅、精緻」的服飾特色,也完全忠實於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特質。
在《鶴唳華亭》的禮儀指導高靜看來,劇組嘔心瀝血的追求宋禮,除了展現美學,「禮」也是貫穿該劇的一條線索,是推動劇情走向的心理內核,構築了《鶴唳華亭》的文化張力和戲劇張力。
有據可依,有史可證,設計了近30種禮儀
高靜介紹,《鶴唳華亭》的禮儀,尤其大禮儀,大部分都是有史可依有據可查的,他們參考了很多的文獻資料,比如說《政和五禮新儀》、《事林廣記》、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記載北宋生活的《東京夢華錄》、南宋的《中興禮書》、朱熹的《朱子家禮》、司馬光的《司馬氏書儀》,以及《童子禮》等。
《鶴唳華亭》禮儀組為這部戲設計了將近30種的禮儀,高靜說:「比如說『拜』,我們就有八種,有一拜及地;有皇太子晨昏定省(侍奉父母的日常禮節)的兩拜;大禮的時候是四拜;喪禮的時候用了三拜;還有吉拜,吉拜的情況下,可能他不作揖,直接跪下去,甚至有的時候,不是按照標準儀軌那種先跪左腿再歸右腿,而是雙膝直接跪倒,在比較特殊或者著急的環境下,會有這種拜法,因為禮是依情勢而做,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有女子比較淺淺的這種拜,還有拜手,空手拜,太子妃戴著的鳳冠非常重,她不可能及地拜,所以,太子妃的禮用了很多都是手拜。」
劇中除了拜禮有8種外,男子還有三種常禮,六種軍禮,女子有兩種常禮,三種常禮是作揖、叉手拜和唱個喏,高靜介紹說朝堂上官員通常作揖,家僕、宮女、太監一般都是叉手。叉手拜的時候,大概手離身體有兩拳,奏告的時候可能有三拳,除了這兩種,民間市井就是唱個喏。
叉手禮
其中奏告又有站著和跪著兩種,「奏告的時候,手一般離身體稍微遠一點,從站姿上來說,男子是雙腳分開一點,女子雙腳併攏一點,男子的叉手作揖,劇中我們用的是腳分開,身體站直了,手往前推著,有一種推的感覺,大家知道,《易經》裡面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以男子行禮是一種外向的,往外推的。女子則是往回收的,女子行禮的時候雙腳是併攏,手和肘都往裡收,這種內斂的禮儀,很美。而且古代禮儀說女子襝衽而拜,劇中女子常禮有兩種,一種是叉手侍立,一種是叉手行禮,叉手侍立一般是手放得稍微低一點,叉手行禮的時候手一般稍微高一點。」
六種軍禮則展現的都是軍人風姿,高靜介紹說劇中一般用抱拳行禮比較多,此外還有持槍持刀的時候,怎麼站,怎麼行禮,等等。
點茶
此外,《鶴唳華亭》的禮儀組還把宋代的點茶,包括煮茶儀軌等都做了很好地復原,高靜說他們主要參考的是《大觀茶論》《茶經》這些古代資料:
「尤其是《大觀茶論》,這是宋徽宗的高論,他把點茶的過程寫得非常詳細。先從茶磚、茶塊上敲下小茶塊,研磨弄成很細的茶粉,再一步一步點,沫子要很厚,點茶的每個過程都有一個講究的儀軌,比如說開始的時候沖泡,水不要太多,再慢慢加水,這樣能把茶沫的層次感打得非常多,而且很密,宋代人很喜歡喝那種沫沫的東西,第三次注水的時候,相對來說加得多一點,而且一定是貼著盞的盞延去注水,這個沫打得很細,禮儀組把這個做了很好的呈現,現在有一些古裝劇可能也做點茶,但這個戲更多的是皇家點茶,像皇帝、太子、太子的老師盧世瑜都是點茶高手,我們都還原了當時的場景,也是對茶文化的展示,在拍攝的過程中,非常感謝其他部門,比如說美術道具組做了非常精緻的還原。」
根據劇情做到取捨和增加
高靜介紹說,做禮儀方案的時候,結合了歷史的文獻資料和劇情的需要,因為有時候不太可能完全復原歷史,需要根據劇情做到取捨:「比如說拍皇太子冠禮的時候,了解中國古代禮儀知識的人知道,冠禮是三加,『三加彌尊,加有成也』,三加之後,會接受賜他的字,但是戲中我們只讓他一加,流程上會稍微變化一些。太子先接受了皇帝給他的賜字,然後皇帝對他訓話,再給他戴上旒冕,根據劇情會有一些調整。大家通常覺得宋代很樸素很典雅簡約,但其實從歷史文獻資料,包括一些畫作來看,宋代禮儀特別龐大,特別講究排場。比如,宋代畫作《大駕鹵簿圖》,得有一千多人參加,儀仗很隆重。「
《鶴唳華亭》裡面的大禮儀,主要包括皇太子的冠禮、婚禮、冊皇后儀,太子老師盧世瑜的喪禮,太子妃的喪禮,高靜說劇中要把這種大場景的禮儀之美展現出來,」但不可能是展示全過程,因為一個冊皇后禮,就幾十個步驟,我們可能只是展示其中一小部分,比如說婚禮裡面我們展示了皇太子親迎,同牢合卺,其他一些東西就沒有過多展示。」
太子冠禮
《事林廣記》里講述古代的跪拜,是兩手交叉著扶在右手膝蓋上,先跪左腿再跪右腿,一個人要跪拜四次,但是,拍攝不可能重複四次,「所以,像皇太子每天去給皇帝行晨昏定省的禮儀,我們就用了再拜禮,就是拜兩次,從先秦來說一直也都有這種傳承,比如頓首再拜稽首再拜都有這種傳承, 這樣既有一些必要的儀式感在裡面了,也不會顯得特別繁瑣。」
高靜介紹,雖然宋代題材的影視作品有很多,但是創作團隊希望《鶴唳華亭》可以展現出新意,通過更特殊的視角展示古裝劇那種熟悉的陌生感,所以,主創們深度地去挖掘歷史文獻,然後結合劇本做一些藝術加工,像《政和五禮新儀》,劇組都是直接看原文,然後用白話文翻譯出來,讓大家了解每個流程,最終展示出一些精華部分。
宋女裝褙子參考-南宋中興瑞應圖
像劇中手的姿勢,說來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鶴唳華亭》中,日常禮儀用的比較多的是叉手禮,高靜介紹,其實古代的叉手禮有種類非常多,
「比如《事林廣記》裡面記載,左手把住右手大指,然後左手的小指到右手的手腕,右手四指伸平,我們在開機前給演員拍定妝照的時候用過這個手勢。但是通過跟編劇、導演老師溝通,覺得好像翹起一個指頭來,在衣服裡面可能會有一個小包,後來就用了現在這種手勢,參考了宋代一張古畫,站在貴妃身後的侍女的手勢,我們覺得特別好看,像含苞待放的花苞,而且其實它也符合《事林廣記》里的記載,左手把住右手大指,然後右手四指平伸,這樣顯得比較中和典雅。開始我們說叉手禮手拿的比較高,後來經過跟導演組的協商,建議站立站姿,就稍微往下拿一點點,這樣我們這個動作既有它歷史的傳承,有它的依據,又能跟其他的一些同題材同歷史時期的有一些差別。」
太子妃嫁到太子府的時候,禮儀組設計了四把扇子,從前面和側面擋住太子妃,「有一點像是後世出現的遮臉的蓋頭,那個時候是用扇子來遮住身體。宮女拿的扇子有一種神秘感,而且扇子一層一層打開,這樣使得禮儀有一種層次感,就像花慢慢打開一樣。」
讓高靜比較開心的是,《鶴唳華亭》中展現了搢笏舞蹈:「《政和五禮新儀》提到了搢笏舞蹈,我們還原了這個場景,禮儀組參考道教道長持笏禮天、《泮宮禮樂》《六代小舞》的禮樂舞蹈動作、陸遊在《老學庵筆記》里提到的瞻笏動作,設計出了「搢笏舞蹈」。這在以往的古裝影視劇里,是沒有過的。這是我們這個戲比較有特色的地方。」
太子妃鳳冠
《鶴唳華亭》中,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禮樂相合,高靜說:
「禮樂相合就是禮儀的動作跟音樂的節奏是合拍的。說到宮廷音樂,大家可能認為雅樂是宮廷音樂,但其實宮廷音樂包括很多種,大的分兩類,比如說宴樂,像趙貴妃過生日就屬於宴樂。太子的冠禮、婚禮用的音樂是雅樂。劇中太子冠禮就展示了演奏雅樂的過程。太子老師盧世瑜的喪禮,禮儀組做了一個招魂的曲詞,參考了《楚辭》裡面的招魂,實拍的時候,一位老先生穿著一身白色的衣服,站在那裡一邊唱招魂之曲,一邊抖動衣服,那個場景特別漂亮,很有視覺的美感。」
通過禮儀反映出人性光輝和質感
「禮」 在劇中除了展示「文化之美」,展現莊重感、儀式感,高靜表示,還通過這種外在的美感,展現出古人內在的誠敬之情,反映出人性光輝和質感。
「比如說太子身邊開始最信任的大宮女內人寇珠,她在臨死前,我們給她設計了一個循序漸進的禮儀動作,她先是看著太子那個方向,緩緩地插手行禮,這樣是表現出她對太子的愛戀,有一種留戀、愛意在裡面。在跪下後,她只是手拜,這個時候還會有一些對生命的留戀,一種不舍,最後一次大拜及地,這裡的含義有幾層,一是她作為大宮女,該有的尊嚴,二是她對對生命很堅定地告別,禮儀將這種層次感飽滿地展示出來。」
以禮營造出的整體氛圍,恰好也輔助構建了劇中以含蓄、克制、隱而不發為主要基調的君臣、父子、師徒乃至情侶等多重情感關係。
皇帝與太子蕭定權,是一對猜疑與忌憚的君臣,也是一對想親近而不得其法的父子。盧尚書與太子,是一對亦師亦父的師徒,蕭定權得不到父愛,將一腔赤子情移在盧世瑜身上,可在他最痛苦時,盧世瑜仍恪守君臣之禮,拒絕他不合身份的親近。如果沒有禮制在全劇深入骨髓的滲透,這樣的行為與心理就無法成立。而蕭定權與陸文昔,是一對堅定的同盟,也是一對愛而不得的情侶。他們兩情相悅,卻恪守禮制,隔屏風對話,「立必端直,處必廉方」,只有這樣的兩個人愛而不得,他們的痛苦才有意義、才打動人。
宋禮之細節,在劇中也承擔著立人、敘事乃至詠志的功用。比如,化用瘦金體設計的蕭定權專屬字體,暗含著他「小怯大勇」的人設。
可以說,「禮」是《鶴唳華亭》精神內核的外化。而在觀眾的角度,這種對禮制的追尋與還原,幫助觀眾快速建立對劇集背景與場景的信任感,更容易理解劇集情節走向與人物行為邏輯。
高靜透露,在開機前,禮儀組就對演員,包括群眾演員做禮儀培訓,「我們還會講一些理論性知識,比如說為什麼這樣行禮,典故從哪來?第一波進組演員是最認真的,他們從開機前跟到殺青,禮儀做得很到位。後期拍攝的時候,每天都會來新的群眾演員,我們也要現場教一些動作,包括新進組的演員,講課方式就是大的主講,小的分講,還要根據不同的場景、劇情在現場調整。我們禮儀組每天分AB組或者ABC組,至少有一個組,要有禮儀老師全程跟著看,有什麼問題及時調整。「
《甄嬛傳》讓禮儀組受到重視
高靜與影視作品結緣,是從《王的盛宴》開始,幾年下來,劇組對禮儀的重視讓她深有感觸,她說要感謝張曉龍,張曉龍除了在《甄嬛傳》中扮演溫太醫外,還是這部作品的禮儀指導,也正因為這部劇,禮儀指導在古裝劇中得到重視,「《甄嬛傳》可以說是禮儀指導行業的一個分水嶺,像我做《王的盛宴》的禮儀指導時,當時劇組只有我一個人,我就被歸在導演組,而且陸川導演可能也把我作為歷史顧問來用,但是七年後,我現在做《鶴唳華亭》時,完全就是一個禮儀組了,它是一個單獨的部門,就像美術組、服裝組、化妝組。」
但是,高靜表示,禮儀指導這個工作不光是教授禮儀動作,更多的還是涉及歷史顧問的角色,一位好的禮儀指導老師,要有良好的專業禮儀知識,和歷史文化知識的積累,而且能做到理論知識跟實際拍攝的完美結合。 在高靜看來 ,中國禮儀不是單方向的,中國文化涉及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古代禮儀也是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7uTH28BMH2_cNUgzFtw.html「我們希望《鶴唳華亭》讓觀眾能對歷史文化有更深度的了解,比如說華夏這個詞,唐代學者對他的註疏就說 『服章之美為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之邦不僅僅是四個字組成的一個詞,它包含的面非常廣泛,我們希望能通過微薄之力,把這些禮儀的美感展示給現在的觀眾,讓大家能直觀地感受到為什麼叫禮儀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