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澄海前美陳慈黌故居 ,號稱粵東小故宮,它的中西合璧風格成為僑鄉文化名片
曾祥裕 曾海亮
炎夏,驕陽似火,動則汗流浹背。我與弟子阿星深入潮汕古村落,作古建築調研。潮州流傳的「富不過慈黌爺」、「慈黌爺起厝」這兩句民諺,吸引我們前往澄海區前美古村,考察陳慈黌故居。
陳慈黌(1843-1921),又名陳步鑾,著名潮汕籍泰國華僑,家族經營出入口貿易,號稱「暹羅米王」。1903年歸國返鄉,致力於家鄉公益慈善事業。
陳慈黌故居是座巨型豪宅群,始建於清朝宣統二年,歷時近半個世紀,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占地25400多平方米,分設「善居室」、「朗中第」、「壽康里」及「三廬」四大宅院,廳房共506間之多。
我們從風水以及建築風格對陳慈黌故居的選址和特色作了考察。
從選址來看,前美古村落陳慈黌故居及其中郎第主廳大門庚兼酉,門開巳方,外水歸庫,出癸口。
這是典型楊公古法風水案例。
從其建築風格來看屬於中西合璧。
陳慈黌故居凝聚了潮汕民居的建築特色,既保留潮汕民居「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的建築風貌,又效仿中國古典的宮廷式建築,富麗堂皇,古樸典雅,在此基礎上有機融合西方建築藝術。
宅第主廳堂為「四點金」布局,雙側火巷(也稱雙背劍),近似北京故宮東、西宮格式,分若干個小院落,構成大院套小院,大屋拖小房的住宅網絡,加上樓梯、天橋、通廊與屋頂人行道,裡應外合,迂迴曲折,撲朔迷離,令初晤者,如入八卦宮。
四座宅院,各有所屬,分別為次子立梅、長子立勛、幼子立桐而建。
郎中第,是為紀念曾官拜「郎中」的陳慈黌之父而命名,清宣統2年(公元1910年)動工,歷時10餘年始建成。
整座建築物為龍虎門硬山頂「駟馬拖車」式,共4進階,龍虎門內置舍南、舍北書齋各l座;兩廂為平房,四周由騎樓、天橋連接。
有房126間,廳32間。壽康里,民國9年(公元1920年)興建。格局與郎中第基本相同,與「三廬成犄角之勢。有房95間,廳21間,門窗嵌各色玻璃,閃光透亮,金碧輝煌。善居室的主人是陳慈黌幼子立桐,因其早逝,故這座樓宅基本由幼媳一手督建。關於「幼媳」及建造這宮殿式大屋過程的各種傳說,更增添故居的神奇色彩。
「三廬」則是族中長輩議事和接待貴賓的場所,因其建築風格形似書齋、別墅,後人遂稱其為「三廬書齋」。
除此之外,慈黌故居還包括「小姐樓」及「永寧寨 」兩部分,「小姐樓」位於慈黌故居左前側,既自成一格,相對獨立,又與方院緊密相聯。
從布局來看更顯大氣。房屋的總格局即以潮汕傳統「駟馬拖車」的建築架構糅合了西式洋樓,再以亭台樓閣、通廊天橋作為點綴,更符合現代建築採光、通風等需要。
我們登上三樓觀景台,近瞰田疇綠野,一馬平川;遠眺浩渺煙波,神清氣爽。
這種視覺衝擊力,是平洋地低矮傳統民居達不到的效果。
從建築原料來看,超出了過去的土、石、竹、木,有相當部分是從歐洲、東南亞等地運回來的,故而中西結合的風格明顯。而內里牆柱、門廊和窗套 ,既有大理石板材,也有鋼筋水泥構件;既有潮汕嵌瓷,也有西方的石膏泥塑。
慈黌故居最大特色是彙集了當時中外建築材料精華,其中大量採用了精美的進口瓷磚瓷片,這些瓷磚瓷片經過近百年的滄桑歲月,至今仍然顏色鮮艷,光彩照人。
建築材料的改進,對於建築的保護,至關重要。從裝飾花紋來看更豐富。既有傳統的花鳥圖案,又有西式的幾何圖形,甚至是英文字母,賞心悅目。
我們考察慈黌故居後的最大感受是宅主為僑胞 ,接受了西洋建築理念和風格。這體現了潮州海外僑胞,曲張有度、包容並蓄,睿智敏行的處世風格。
相關連結: 曾祥裕, 早年從事中醫工作,祖傳贛州三僚楊公風水術,兼容各家之長,並對中醫內科有研究。
近年來曾祥裕還被馬來西亞東方管理學院、澳大利亞風水學院、北京上古傳承國學院聘請為講課嘉賓。他還曾在北京、山東、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雲南等地開講《楊公 風水和養生》以及《人居環境以及建築風水》,著有《正宗楊公風水叢書》、《楊公古法風水研究與應用》、《楊公造命課擇日法》, 並撰寫300多萬字的風水考察隨筆和學術論文,長年開辦風水培訓班,招收海內外學員近三百人,紅五月招生正在進行之中;擅長運用風水和中醫養生方法,為海內外不少寺院、道觀 及企業、公司和個人做過風水布局和養生指導,收到滿意效果。)
(6月1日至6月3日曾祥裕在北京舉辦 皇家風水考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