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出乎意料!他們竟是礦冶出身

2019-10-19     礦冶園

一個人上大學的時候選擇了一門專業,但是工作後未必從事這個專業的工作,或是上學期間又換了專業方向。這樣「不務正業」的人有很多,例如你可能怎麼也想不到:經濟學家馬寅初、政治人物陳立夫,他們倆是學習礦冶專業的。

一、馬寅初


馬寅初(1882-1982)


1882年6月24日,馬寅初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嵊縣。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選學礦冶專業。 20歲的時候他到美國留學,潛心攻讀經濟學,是我國第一個到國外學習經濟,並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回國以後,他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重慶大學、浙江大學擔任教授,還曾經擔任過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和教務長。

在舊中國,馬寅初不僅是享有盛譽的經濟學家,而且是一位英勇不屈的民主戰士。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在民族危機的緊急關頭,他挺身而出,寫文章,作演講,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和通貨膨脹,反對出賣民族利益和獨裁統治。因為這些愛國行為,馬寅初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被囚禁於集中營達數年之久。但他沒有屈服,始終堅持愛國愛民的鬥爭。

馬寅初是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正如他自己說過的,自1939年開始「無時無刻不與共產黨在一起」。建國後,他以一個學者的專長,以主人翁的態度進言獻策。50年代中期,由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長率激增。就在大多數人還沒有注意到人口問題時,馬寅初先生就首先在1957年7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了一個關於節制人口問題的提案,這就是所謂的「新人口論」。

馬寅初主張我們有計劃經濟,也應該有計劃生育,並且提出三點非常具體的建議,建議確定我國的人口政策,宣傳節制生育和晚婚的好處,控制人口增長。「新人口論」的基本觀點就是要通過控制人口發展,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馬寅初還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園地辛勤耕耘了60多年,桃李滿天下。解放後,他熱心於教育事業,一再強調辦教育要「學習新思想,確立為人民服務的立場」,「全體師生只有在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礎上,才能團結無間,精誠互助,培養出切合實際要求的專門技術人才。」他維護中國共產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對那種不要黨領導的錯誤思潮曾據理批駁。當他再任北京大學名譽校長時,他笑著說:「具有光榮傳統的北京大學,今後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四化做出新貢獻。」

馬寅初學過礦冶,但是後來潛心研究經濟。可是,馬寅初有一個侄子叫馬本師,先後在鞍鋼、冶金規劃院工作,也算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延續了馬寅初的礦冶情緣。

二、陳立夫


陳立夫(1900年—2001年)


陳立夫,浙江省吳興(現湖州市)人,名祖燕,號立夫。父陳其業,字勤士,兄陳祖燾,字果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陳立夫是20世紀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國國民黨政治家,大半生縱橫政海,曾歷任蔣介石機要秘書、國民黨秘書長、教育部長、立法院副院長等各項要職。尤其作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長,在戰亂期間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著的貢獻。國民政府遷台後移居美國,潛心研究中華文化,推動中醫藥的發展和國際認可,晚年竭力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

1917年,陳立夫在上海以第5名的成績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學工礦,畢業後又赴美留學。就在他準備接受中興煤礦公司聘請任採礦工程師時,大哥陳果夫轉來了蔣介石的兩份電報,蔣介石表示希望他能到廣州協助自己。公公的志向本不在政治,但因哥哥勸說以及與蔣介石的叔輩關係,還是去了廣州。陳立夫從此踏入政壇,沒成為一名工程師,引為終生憾事。

獲得美國碩士學位的陳立夫,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可謂是奇貨可居,從知識結構與對學術的修養來說,陳立夫無疑在當時的中國政界也是鳳毛麟角。也可能是這種特殊的才能,抗戰爆發後,陳立夫被蔣介石相中做了七年的教育部長。 陳立夫對於這段經歷,陳立夫頗感自豪,在他的回憶中,他這樣評價自己的功過:

「我獻身黨國數十年,於黨政工作,多所參與,成敗得失,有待公平,唯有戰時這一段教育行政工作,雖然未必能達到理想,總算對於國家,竭盡綿薄。我總覺得百年樹人的教育文化工作,乃是最有意義積極的工作,而教育文化事業的興辦,乃是最有收穫的『長途』的投資。」

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人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LYm4m0BMH2_cNUg0n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