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里仁》中寫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就是「君子眼裡都是道義,而小人眼裡看到什麼都是利益。」可以說,這段話,代表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利益觀,只要你談利益,不管你是誰,你都是小人。這種君子和利益對立的思維方式,讓中國人在利益面前都顯得很是謙虛。尤其是政治家不是道德模範,在面對巨大利益的時候,更不可能為了面子而放棄,如何避免掉入「利益小人」的倫理陷阱呢,權謀家找到了一把破解的鑰匙,那就是「三讓而受」:
【出處】《資治通鑑》第 99卷 晉紀21
【原文】苻健左長史賈玄碩等請依劉備稱漢中王故事,表健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將軍、大單于、秦王。健怒曰:「吾豈堪為秦王邪?且晉使未返,我之官爵,非汝曹所知也。」既而密使梁安諷玄碩等上尊號,健辭讓再三,然後許之。丙辰,健即天王、大單于位,國號大秦,大赦,改元皇始。
【譯文】苻健的左長史賈玄碩等人想要向東晉朝廷上表,請求依據劉備號稱漢中王的做法,任命苻健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將軍、大單于、秦王。苻健憤怒地說:「我怎麼能勝任秦王呢!況且晉朝的使臣尚未返回,我的官職爵位,不是你們所知道的。」然而緊接著他卻悄悄地讓梁安暗示賈玄碩等人向他進獻尊號,經過表面上的再三推辭,然後就接受了。
【解析】
1、作為下屬要主動為領導謀取利益
苻健利用後趙主石虎死後的政治混亂控制了關中之地,但是卻沒有一個合法的政治名分。於是苻健左長史賈玄碩等請依劉備稱漢中王故事,讓他學習劉備的做法,自己上表請求封號。這個政治舉動讓苻健大怒。從表面看來賈玄碩讓領導很是不滿,充滿著政治風險,其實本質上不是那麼回事。作為下級,維護領導利益,為領導爭取利益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領導的怒是為了表達自己不是小人,自己並不是看重利益,這不是怒給下屬看的,而是給大眾看的。
2、領導的拒絕利益的同時需要暗示
但是這樣面對自身利益發怒的領導真的是道德模範,還是為了避免小人陷阱的政治策略呢?如果大家都覺得領導真的就是心底無私怎麼辦?這豈不是玩崩了?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苻健派出了自己的心腹梁安,暗中鼓動賈玄碩再次給領導上尊號,明著當然是正氣凌然,毫不利益專門利人,暗著就要私下溝通,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很多初級領導都是在這裡玩錯的,就是沒有私下溝通和暗示,表面又表現的特別的憤怒,讓下面的會錯意,最終領導一肚子無名火,罵下屬笨。
3、形式上一定要表現出被迫和無奈
作為下屬一定要主動揣摩領導的需求,尤其是個人利益的需求,這個領導都羞於出口,必須有下屬積極主動的為領導謀取,這時候,第一次有人提出利益的時候,一定要嚴厲拒絕,這樣才能顯示出領導的君子氣度,但是同時也要對維護自己利益的下屬,在另外的環境里和顏悅色,或是私下找人溝通,有一個正確的引導。這樣多次拒絕,給大眾形成一個被逼無奈的政治心理,自己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都是下屬為了自己的富貴,強制把黃袍披倒在自己的身上的。
苻健通過自導自演的雙簧戰略,最終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政治利益,這裡要特別提示的是,這個利益提出的人,在表上一定不是自己的政治派系的人或是平時交往很少的人,這樣顯得更加真實,如果是自己的心腹梁安或是自己的親戚提出,效果就會大大減少。第二,在領導自己謀取利益之後,要有一致性,不能立即封賞這個人,不然會給人一種漏出狐狸尾巴的感覺。這個利益提出者,也就是本文里的賈玄碩,不能立即得到利益回報,或是不能明面上有利益回報。
看完上面的這段話,很多人會認為這個利益提出者是領導自己挑選的,其實在真實的職場,都是自己跳出來的,主要是這下屬,看到新領導實力強大,自己想轉換陣營,再或是揣摩到領導有這個需求,想做政治投機,想取得領導的信任和認可。所以,不管領導什麼態度,只要不是萬里挑一的道德模範,或是之前已經被其他同事驗證的道德模範,就大可以放心的,不管領導怎麼訓斥,堅決的為領導謀取利益,這就是一個正確的道路!看似沒好處,有風險,其實未來會大不一樣!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