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坦然面對失敗,最終掌握衛星回收技術

2020-04-23   航天君

眾所周知,自從人類掌握衛星發射技術,太空就成為了人類一直想要探索的未知之地。尤其是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之間的軍備競賽自然也是加速了世界航空水平的發展,我國自然也不甘於落後,因此在錢學森先生的主持下開始發展極具我國特色的航天事業!

正在攻關衛星回收技術的科研人員

如何能夠回收已經發射的衛星一直是尖端技術。在衛星通訊能力不發達的年代,各國只能通過回收衛星,才能夠獲取遙感衛星或者間諜衛星所拍攝的資料,所以我國急需攻關衛星回收技術。

美國無疑是太空探索的先驅者

美國作為全球航空實力最強的國家,自然也是首個開始研發衛星為首技術的國家。對美國而言,美國一直希望能夠利用衛星對前蘇聯進行偵查,所以只有掌握回收技術才能夠收回衛星所拍攝的照片。

美國的航空技術首屈一指

從1959年2月開始,美國開始「發現者」系列衛星的發射工作。由於衛星返回技術尚不成熟,強如美國也連續經歷了7次失敗,最終才在第8次成功回收衛星。隨後前蘇聯也成功進行了衛星回收技術的試驗,這意味著美蘇兩國的衛星可以毫無忌憚的在全球範圍內收集各國的情報。對於我國而言,首顆衛星「東方紅」號還沒有發射。

長征-2號運載火箭

在「東方紅」號衛星成功發射之後,我國的衛星發射技術日漸成熟,加上科研人員的攻關,我國於1974年9月1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始了首次可回收衛星的發射試驗。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即便是美國都經歷了多次失敗才掌握相關技術,我國的首次回收試驗因為運載火箭的暗傷,導致火箭發射升空20秒後發生爆炸。

成功回收的衛星

但是試驗的失敗並沒有阻礙科研人員的熱情,在充分進行了論證和尋找問題後,我國又於1975年11月26日開始了試驗。而此次試驗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我國最終在三天後成功收回了這顆遙感衛星,這距離「東方紅」號成功發射過去僅僅5年。而在整個試驗中,我國還建立起了配套的深空檢測體系,這意味著我國可以在地面隨時監測自己發射的衛星。隨著「遠望」系列監測船和其他地面監測站的建立,現在我國的衛星監測體系已經變得非常完善和強大。

中國航天未來只會更加強大

航天事業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上個世紀我國無論是經濟還是基礎科學都非常落後,這也導致我國在航天事業的發展中經歷了許多的挫折。而正是這一次次的失敗和挫折,為我們積累的豐厚的經驗。相信只要我們正視錯誤和挫折,中國航天將會更上一層樓。今年以來,我國罕見遭遇了兩次發射任務失利,但失利不會影響中國航天人奮勇衝鋒的拼勁和闖勁,後續我國還將進行空間站,火星探測,嫦娥5號等多次重大科研試驗任務,壓力無疑更大,難度無疑更高,在經歷過失敗後,目前的科技人員更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失敗並不可怕,害怕失敗才可怕,還有2個小時就將迎來我國的第5個航天日,讓我們在航天人的節日裡,為航天科技人員鼓勁打氣!

作者: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