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時期,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英國派出了馬戛爾尼率領的使團,與乾隆曾進行過面對面的接觸。但當時工業革命的成果,絲毫沒有給中國的皇帝及朝廷上下造成任何觸動,可謂是時代悲劇。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登峰造極的封建統治,閹割了中原政權的學習能力
經過兩千年的發展,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在康乾時達到了頂峰。過去歷代曾經出現過的造成社會不穩定的弊端,比如:皇帝昏庸、權臣/外戚/太監的亂政,以及藩鎮割據、文人黨爭,甚至土地兼并、農民流離失所等等現象,基本上都用制度扼殺得無影無蹤。
但是統治的穩定,是以犧牲了中原王朝的進取能力為代價:
文臣武將被視為依附於統治者的奴才,一切行動以滿足帝王個人喜好為出發點,失去了漢唐甚至宋明時期的相對思維獨立性與主動性;
時代的發展,首先需要思想的活躍性;而滿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在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開創了先河,精神與文明被打壓,扼殺了精英階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為了以處於絕對少數的人口,實現對龐大政權的控制,清朝統治者實行愚民政策,滿清百姓的文盲率創歷代新高。
康乾盛世,讓「天朝上國」的自信心達到頂峰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在位時間達到一百三十四年,這一期間,清朝政府將蒙古、東北、新疆、西藏、台灣等全部納入直接管理之下,極大促進民族融合,並奠定如今我國領土的雛形。
經濟上,通過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等一列改革,以及推廣雙季稻等高產作物,極大增加了物資供應能力,中國人口首次破億,直至達到三億,創造了過去一千多年曾達到的記錄。
從東北的地方漁獵部落,到創造中原數千年統治新高峰的鼎盛王朝,康乾盛世的表現,讓清朝帝王乃至整個社會長久以來的「天朝上國」信心變本加厲。而且之前滿清與西方國家沙俄之間曾爆發過衝突,尚可接受的戰果,讓統治者對西方的實力產生了嚴重誤判。
因此,在乾隆時期,大量英國傳教士來到清朝的時候,他們攜帶的新技術、新產品,雖然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學習興趣,但在他眼中只是好玩的玩意,僅此而已。
中國封建史上傳統的小農思想、輕視技術
由於長期以來領先於世界,到了明朝中後期,中國封建王朝就已經逐漸走向封閉,小農思想日趨嚴重,整個社會缺乏進取心與開拓精神,更缺少對新事物的接受與了解。明朝後期就已施行海禁政策,而到了清朝則變本加厲,各階層滿足現狀,逐漸與世界脫節;而長期以來重農抑商、輕視技術的思想,更是登峰造極。
英國官方的馬戛爾尼使團求見乾隆時,攜帶了大量技術人員與產品,希望能藉此打開傳說中遍地黃金的東方市場。可以說,他們是抱著資本主義的思維來與中國打交道。
然而清朝的對待方式與英國人之間整整隔了一個時代,乾隆皇帝將他們視為中國歷史上常見的蠻夷朝拜,在乎的只是禮數、接待規格、賞賜什麼禮物;而英國人帶來的工業革命成果,只被其看作異邦進貢的禮物,絲毫沒有看到經濟、軍事、社會價值,甚至還對這些玩意進行嘲笑。兩個處於完全不同時代的交流,幾乎等同於雞同鴨講。
總而言之,康乾盛世帶來的嚴重錯覺、統治階層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統治者過於看重統治權、不願意冒險接受新事物,再加上中國封建社會對技術的輕視,使國力處於最巔峰時期的清初,錯過了與西方接軌的時機。
所以我們往往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過於成熟的封建制度,在早期是中國領先於世界的法寶;而到了晚期,則成了阻礙進步、帶來滅頂之災的巨大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