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婚蛋糕被親戚一整個拿走」上熱搜:別讓血緣,成為負擔

2023-10-08     精讀君

原標題:「訂婚蛋糕被親戚一整個拿走」上熱搜:別讓血緣,成為負擔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646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50個詞條

01

近日,一網友在網上吐槽,訂婚前跟家人精挑細選了一個大幾百的訂婚蛋糕,結果送客回來發現,訂婚蛋糕被親戚一整個打包拎走了,一口沒吃到。

網友看著手中的空盤子和被親戚拎走的蛋糕,頓時感到心情有些複雜。

這個吐槽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不少人紛紛在評論區留下了自己的類似經歷:

「我結婚還有親戚拿桌上一整瓶沒拆開的五糧液呢。」
「家裡來親戚,我在外地上班就住我的房間,等我回家就發現放在衣櫃抽屜里的結婚鑽戒和老闆送的一對大金戒指被拿走了。」
「我結婚的時候甚至沒有見過我的甜品台,後來看結婚錄像才知道原來我婚禮還有這個。」

不知道這些親戚是覺得酒桌上的東西沒吃完浪費,打著關心的旗號幫忙分擔呢,還是覺得和親戚關係親近,想要什麼不用打招呼也可以直接取走。

總之,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這種行為都毫無邊界感。

網友@洋洋曾說起自己的一段經歷:

大學時,她母親得了不治之症。

在母親生命最後的日子裡,洋洋知道母親的病好不了了,就沒有計劃回到學校上學或者找工作,而是選擇待在家裡,陪母親走完最後一程。

這時候,親戚的風言風語就來了,說她不去上班,也不去讀書,就在家啃老……

後來,洋洋跟親戚們放了狠話,讓他們別來管自己,於是平靜了一陣。

沒想到母親離世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父親那邊的長輩輪流定期打電話給洋洋,讓她勸父親再找一個對象。

但其實,父親和母親感情很深,也明確表示三年內不會找新人。

後來洋洋帶著父親出國散心,父親的心情也漸漸好了起來。

她對父親找對象這件事的看法是,不鼓勵也不反對,但從親戚嘴裡傳到父親那,就變成了她反對。

後來,連父親都以為,是女兒不願意讓他追求幸福。

母親走後的幾年,洋洋到一線城市工作,也沒有成家的打算,於是又成了老家親戚眼中的異類,親戚說的那些閒話,不用想也知道是什麼。

再後來,洋洋就幾乎不跟

老家的親戚往來了,只和同輩的堂兄弟姐妹還保持著很少的聯繫。

周國平在《人和永恆》中說道: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源於無意中突破了這個界限。

深以為然。

02

前不久,有一個關於年輕人的話題上過熱搜:這屆年輕人,正在開始「斷親」。

斷親,簡單來說,就是不願或不屑於與二代以內的親戚來往,比如叔伯、姑舅等,甚至同輩的表兄弟姐妹,更極端一點的,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年都見不了幾次。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有超過六成的00後表示,只要沒有事,就不會聯繫親戚。

越是年輕,「斷親」的比例越高。網友洋洋,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其實,我特別理解那些選擇斷親的年輕人。

這個時代,親戚似乎成了一種矛盾的存在,因為血脈相連,雙方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但實際上互相又沒有多少感情基礎。

就像普希金說的:「所謂親戚,就是平時互相想不起來,到了節日時還要探望與祝福的人。

然而,即便是節日的探望和祝福,都要弄得人不自在。

每年到了串門走親戚的傳統節日,各類對自家親戚的吐槽,都會登上熱搜,讓人忍俊不禁。

最典型的,就是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靈魂拷問」:

「工作怎麼樣啊?」

「找對象了沒有啊?」

「學習成績如何啊?」

「有多少存款啊?」

……

這些涉及隱私的問題,在親戚眼裡或許是出於好意和關心,也可能是沒話找話的無奈。

但對於被提問者而言,其實就是一種越界和冒犯,很不禮貌。

所以說,如果三觀不合,話不投機,那徹底不見面、不走動也再正常不過了。

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生活總被親戚打著「關心」和「愛護」的名義頻繁打擾。

《三聯生活周刊》還採訪過一位十年沒有回老家的年輕人,有意思的是,她是帶著父母一塊斷親的。

原因就是,受不了親戚各種拜高踩低、得了便宜還賣乖的騷操作,最後勸服了父母一起「斷尾逃生」,徹底脫離了那個複雜的人情關係。

除了打著「關心」旗號的親戚,還有些直接打著親人的旗號予取予求,占盡便宜,撈盡好處。

自媒體作者米粒媽就曾提到自家親戚的醜惡嘴臉:

父親當年為了照顧作者奶奶,花10萬在老家縣城買了套房子,現在價值大概翻了四五倍。

作者父親當時並未考慮房子升值的事,想的就是誰來照顧老人,房子以後就歸誰。

結果親戚沒一個願意照顧老人,全在算計這套房子。甚至有人大言不慚地要求房子過戶給他們,否則就斷交。

攤上這樣的親戚,也難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斷親」了。

03

西方有一則寓言:

在寒冷冬天裡,兩隻刺蝟要相互依偎著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

後來它們調整姿勢,相互之間拉開適當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人亦如此。亞瑟·叔本華說:「人就像寒冬里的刺蝟,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人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過活。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刺蝟效應」。

沒有邊界的相處就像兩隻刺蝟抱團,靠得太近,不僅不會顯得親切,反而會將彼此扎傷。

想起曾經在網上看到過的一則帖子:來自婆婆的分寸感。

網友說,自己年幼的女兒一直是婆婆在幫忙帶。

有一段時間,女兒額前的頭髮長得很長,婆婆怕她擋眼睛難受就剪短了一點。

網友在家人群分享的視頻里已經觀察到了,但婆婆可能覺得沒有事先跟她打招呼有些不妥。

於是,婆婆特意發了微信給網友說明情況。

婆媳關係一直是家庭關係中亘古不變的難題,兩人之間的距離,太遠顯得生分,太近又易出矛盾。

其實,只要遵循刺蝟效應,彼此尊重,保持邊界感,自然家和萬事興。

從網友回復的內容也可以看出,婆婆真心對待兒媳,給予充分的尊重,兒媳自然也把婆婆當長輩,尊重老人,恪守自身。

這就是一種好的互動,一種健康的人際關係。

看過一句話:很多時候,邊界感並不是把自己活成一個孤島,並不是冷漠,而是長長久久的溫情

無論是婆媳還是親戚之間,都要靠著邊界感來維持情感,若是彼此少了分寸,那血緣就成了負擔。

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9c5c8ecfac51cc143fd848eb7c4f7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