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個品牌花式降價:遭價格戰反噬,國產電車越來越難

2023-03-10     王新喜

文/王新喜

在新能源車企之間將價格戰打到高潮之後,湖北出台最強政企購車補貼,將今年的汽車價格戰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繼雪鐵龍降價後,日前包括中國一汽、上汽通用、奧迪、濟寧東風標緻、廣汽豐田等超 30 個汽車品牌加入降價大軍,最高優惠超10萬元。

據媒體報道,在湖北東風汽車之後,中國一汽推出「旗惠吉林」活動,補貼總額達1.5億元,單車補貼金額最高可達37000元。此外,上汽通用別克宣布截至3月31日,旗下多種車型均享有補貼資格,湖北消費者可享政企補貼最高7萬。上汽奧迪A7L最高優惠有3.8萬元,奔馳部分車型降價高達12萬元,一汽奧迪A6L降價9萬元,福特電馬宣布全系在售車型清庫存,降價4萬元等等。

此外,根據紅星新聞的報道,雷克薩斯UX系列以及寶馬i3降價高達10萬。

從目前來看,這場汽車大降價,是由特斯拉開頭,問界、小鵬、蔚來、比亞迪、零跑、極氪等國產新能源跟進、東風、一汽、上汽等燃油車推向高潮,相對來看,燃油車陣營的降價幅度要比新能源陣營猛的多。

如果說特斯拉降價是因為成本控制能力提升,隨著4680電池的量產與應用,單車利潤還將持續攀升,價格戰是搶奪市場的武器,那麼國產新能源的跟進可能就有了點無奈的味道,當然也不可否認當前鎳、鈷、錳等電池原材料的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電池成本的降低也讓新能源車企有打價格戰的能力,而燃油車降價則是庫存的壓力很大。

燃油車企的反擊: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兩大陣營競爭迎來變數

從趨勢來看,大量品牌以及其他省份正在有跟進的苗頭,不排除接下來更多省份跟進補貼戰,也不排除接下來的降價還有更大的驚喜。按照這種趨勢來看,當前消費者的胃口被調動起來,等等黨可能更多了,消費者關注點也在進一步轉移到燃油車陣營。

按照當前的勢頭,新能源車企的價格戰可能打不過燃油車了。

如前所述,燃油車降價的目的是清庫存,許多燃油車企面臨工廠庫存高企,經銷商面臨虧損的境況,在這種現實情況下,目前車企也想通了,利潤能減就減,只有銷量起來庫存清理掉,回籠資金,才能穩住車企和經銷商。而新能源是為了爭奪增量市場。

前者(燃油車)是為了生存,後者是為了薄利多銷。前者可以虧損賣車,但後者要保留一定的利潤。

為什麼前者可以虧損賣車呢。燃油車的產業鏈條是非常龐大的,在各省份,燃油車這兩年節節敗退,銷量滑坡,庫存積壓很多。根據去年國內17家主流合資車企的銷量數據統計,除了廣汽豐田、一汽豐田與東風雪鐵龍之外,合資車企基本都處於同比下滑的姿態。

一月份銷量同比下跌超過40%、1~2月同比下跌24%以上的車企超過了20家,這其中就包含了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上汽通用、奇瑞汽車、長城汽車、北京現代、長安福特和廣汽本田等知名車企。

2023年2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8.1%,50%以下是合理指數,其中是以燃油車企居多。

7月份,最嚴苛排放標準的「國六B」將正式實施,此前使用「國六A」排放標準車型過渡的車企必須在7月1日前加大庫存清理力度。

那麼如果使用「國六A」排放標準車型賣不出去,新標準一旦實施,即便降價也賣不動了。因此,燃油車企為了把「國六A」排放標準車型賣出去會怎麼做呢?很顯然,會不惜一切代價去降價賣車,直到用戶忍不住誘惑下訂單為止。

這意味著這批國六A燃油車的降價空間是很大,經銷商與車企都有心理預期去虧損賣車,他們考慮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把車賣掉,至於虧多少,有沒有利潤已經不是它們在考慮的了。對於燃油車企來說,賣出去了才有錢,賣不出去就是一堆廢鐵。

因此,國內燃油車企當前的境況說白了,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在新能源的衝擊下,他們是要謀生存,而新能源車企是要謀發展,因此,打價格戰,新能源可能打不過燃油車。

而從當前輿論的話語來看,似乎都在給燃油車定退出時間表。一眾新能源車企高調喊出「燃油車是功能機,應該儘早淘汰燃油車」的口號。

但從目前來看,燃油車企並沒有等死,而是開始反擊了,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是,燃油車降價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東風雪鐵龍C6這款車,最近的1月份只有55台。C6從21萬降到12萬,讓其直接賣斷貨。

為什麼在新能源的大趨勢下,燃油車降價依然會打動消費者?這是因為對於當下許多消費者來說,燃油車並不是功能機,代步工具是第一性的,燃油車的穩定屬性更強。

許多消費者在意不是電動和燃油,只在意自己用起來是不是省心省事。許多電動車的賣點,燃油車也有,唯一的好處是電動車充電便宜,部分用戶對電車存在續航焦慮、車輛貶值、維修、換電成本高的顧慮。從消費需求層面,在一個更具競爭力的價格撬動之下,燃油車的市場需求也起來了。

隨著更多省份與車企跟進,壓力無疑來到了電動汽車廠商這邊,尤其是國產電車。

因為汽車這種大件產品,使用周期長,換車成本高,一般消費者不會頻繁買車,加上目前經濟疲軟因素,別人多賣一輛車,你的客戶就少了一個,你的潛在用戶就越來越少,很可能新車就是庫存車了。

從這波降價幅度來看,燃油車的利潤與降價空間似乎也非常大。這意味著燃油車企集體反擊之下,兩大陣營競爭迎來變數,燃油車與新能源今年的競爭還有待觀察。

價格戰反噬之下,國產電車越來越難

正如有人說,沒有賣不出去的車,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新能源車企當前面臨的麻煩在於,首先,由特斯拉帶動的這波降價,對於部分國產二三線電車來說,正在接近極限,除了比亞迪與特斯拉等少數頭部車企,其他車企繼續降本降價的能力已經不足了,但除了比亞迪與特斯拉,電車陣營的降價效果總體沒有達成預期,持幣待購的消費者越來越多。

國產新能源現在處於一個成長的關鍵期——整體的市場體量、品牌影響力與技術實力正在發展起來,但是還沒有形成足夠強的壁壘。

特斯拉可以做到控制成本之餘又有足夠高的利潤,但是國產電車還做不到,這意味著國產電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與進步空間,但這個空間被特斯拉壓制了。從綜合實力來看,國產電車的發展到具備足夠強的競爭大概還需要4~5年的時間,這其中,大量的投資擴廠和研發投入需要折價抵扣,幾年之後也是可以做到成本大幅下降。

但是特斯拉降價本質是提前卡節奏,讓國產電車在成長關鍵期被壓制了,因為沒有足夠的利潤,很難做到新品在技術與產品質量與創新層面的領先,價格戰壓縮利潤,研發正循環也將被打斷。

而從目前來看,燃油車為了生存,在新能源車型銷量沒有起色、燃油車銷量下滑的背景下,以促銷方式提振銷量也成為一眾燃油車企業不得不選擇的反擊方式,很明顯,燃油車企的集體降價,對於國產電車來說,相當於在特斯拉降價的基礎上,再砍一刀,從未來,燃油車為了自保以及延長自己的生命周期,可能會最大化的讓利,這無疑將進一步給國產電車造成壓力。

之所以說是國產電車的壓力更大,是因為特斯拉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強,在此前的投資者會議上,特斯拉表示成本還將繼續下降,而國產電車無論是一體化壓鑄技術還是車機的娛樂系統、域控制等電子系統的成本控制能力,還沒有跟上來。

價格戰這麼打下去,車企為了節約成本,往往會在零部件上減配,產品品質與質量,汽車安全問題可能是未來需要關注的一個重點。

總的來看,這種白熱化的價格戰其實壓制國產新能源過快漲價的勢頭,對消費者買車是利好。後端維保也帶來一定的利好。但是從特斯拉比亞迪降價再到燃油車企更大幅度的降價跟上,其實是壓制了國產新能源的衝刺關鍵期。

這意味著國產電車可能越來越難——價格戰從新能源陣營發起,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國產電車似乎有被價格戰反噬的意味。當然了,燃油車降價的負面效應在於打亂自身的價格體系,也有點飲鴆止渴的意味,不過這都是無奈之下的不得已而為之。

部分二三線國產電車能不能挺過去,還有待觀察。因此,總的來說,國產電車還不應該過於樂觀,嘲諷燃油車是功能機還不是時候,燃油車不會等死,這波反擊只是前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國產電車即將面臨新一輪苦戰,苦日子還在後頭,需要儘早做好準備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92a43adcbe2a1301ac3af414edca6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