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霜降無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啥意思,今年霜降在哪月?

2024-10-22   以文溫暖三農

「九月霜降無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這句農諺,便是對霜降節氣時令變化與氣候特徵的生動描繪。它蘊含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敏銳觀察與深刻總結,同時也寄託了農民對豐收的期盼與對自然的敬畏,看看有道理嗎?

一、20224年的霜降是在九月還是十月?

霜降,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標誌著秋季向冬季的過渡。當太陽到達黃經210°時,即為霜降。此時,氣溫逐漸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夜晚地面輻射冷卻後,會直接凝結成固態的冰晶,附著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形成我們所說的「霜」。因此,霜降之名,實則是描述了這一時節常見的自然現象。

根據天文學的計算,2024年的霜降節氣將準確發生在公曆10月23日06點04分32秒,這一天恰好是農曆九月二十一,星期三。按照農諺的說法,今年的霜降落在農曆九月份,理論上應屬於「九月霜降無霜打」的情況。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完全忽視霜凍的威脅,因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農民仍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

在遙遠而充滿科技韻味的20224年,當時間的輪盤緩緩轉動至那個既古老又新穎的節點——霜降,自然界與人類文明交織出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卷。這一年的霜降,精準地落在了公曆10月23日,而農曆則巧妙地標記為九月二十一日,一個日子中蘊含著雙重韻味的日子,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人類編排的詩意篇章。

清晨,當第一縷曙光羞澀地揭開夜色的帷幔,時間定格在了那令人心曠神怡的06時04分。此刻,天邊漸漸泛起溫柔的藍紫色,如同畫家輕蘸水墨,在浩瀚的天幕上緩緩勾勒。霜降,這個標誌著深秋向初冬過渡的節氣,不僅帶來了氣溫的微妙變化,更在萬物間悄然編織著季節更迭的序曲。

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清新而略帶涼意的芬芳,那是大地在秋末時分特有的呼吸,混合著落葉的沉香與即將凝結成霜的清新水汽,仿佛能洗凈心靈的塵埃,讓人心曠神怡。樹木披上了金黃色的外衣,在晨光中閃爍著溫暖而堅定的光芒,宛如守護這片土地的勇士,靜靜等待著冬日的到來。

田野間,稻穀已盡數歸倉,只留下空曠的田野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與對來年的期許。而城市的角落,早起的人們或匆匆趕往工作崗位,或悠閒地漫步於公園小徑,每個人都在這份寧靜與涼意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細膩與美好,仿佛整個世界都在這霜降的清晨,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與希望。

二、「九月霜降無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這句農諺中的「九月」與「十月」,並非指公曆月份,而是依據農曆來劃分的。在中國傳統農曆中,月份與節氣並不完全對應,因此這句農諺反映了節氣與月份交替時的氣候差異。

1.「九月霜降無霜打」

"九月霜降無霜打",這句農諺蘊含著自然界的微妙節律與農民的智慧期盼。它輕描淡寫間,勾勒出一幅秋日田園的溫柔圖景:當農曆九月悄然步入霜降的門檻,天空雖已掛上了節氣的名義,卻未將深秋的凜冽寒意全然釋放。此時的大地,仿佛還沉浸在夏末的餘溫中,不願輕易披上銀裝素裹的外衣。

霜降之名,雖預示著萬物將迎來一場清冷的洗禮,但在公曆的日曆上,它尚屬初秋與深秋交織的溫柔時段。於是,即便偶爾有晨霜輕吻枝頭,那也只是夜間水汽凝華的細膩筆觸,點點滴滴,不成氣候,更像是大自然對農作物的一次溫柔提醒,而非嚴冬將至的預警。

這樣的霜,如同夜空中最溫柔的月光,灑在廣袤的田野上,既未造成廣泛的霜凍災害,也未讓辛勤耕耘的農人心生憂慮。相反,它賦予了這片土地以希望與生機,因為在這片被溫柔以待的土地上,農作物依舊沐浴在溫暖的陽光與適宜的雨露中,享受著它們寶貴的生長時光。

農人們望著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信心,他們知道,這短暫的「無霜打」時光,正是大自然賦予他們最寶貴的禮物,讓他們能夠安心地等待豐收的到來。

2.「十月霜降霜打霜」

"十月霜降,猶如天地間一位嚴苛的考官,悄然降臨於歲末的門檻,以『霜打霜』的決絕姿態,宣告著深秋的尾聲與初冬的序曲。這不僅僅是一個節氣的更迭,更是自然界一次深刻的蛻變,農曆十月的風,似乎都攜帶著幾分寒意與肅殺,將霜凍編織成一張細密而冷冽的網,輕輕覆蓋於廣袤的大地之上。

在這片被銀裝素裹的畫卷中,每一片落葉都承載著季節更迭的沉重,每一顆果實都凝聚了日月星辰的精華,卻也在這突如其來的霜凍面前顯得尤為脆弱。農作物們,或已沉甸甸地低垂著頭顱,預示著豐收的喜悅;或已悄然進入休眠,靜待來年春風的喚醒。然而,此刻的它們,對那無情的霜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仿佛是大自然母親對孩子們的一次嚴厲考驗。

因此,智慧的農人,如同洞察天機的智者,提前布局,以無盡的耐心與勤勞,為這片土地披上溫暖的衣裳。他們用稻草覆蓋,以煙霧繚繞,編織出一道道抵禦嚴寒的防線,力求在這場自然界的較量中,為農作物爭取到一絲生機,減少那霜凍帶來的無情傷害,守護著一年辛勤耕耘的果實,靜待冬日過後的春暖花開。"

三、 霜降節氣的習俗與文化

霜降,這一深秋的節氣,不僅是大自然更迭的精準刻度,更是華夏文明中一抹溫婉而深邃的墨色。它不僅以其獨特的物候現象——萬物披霜,預示著農業收穫的尾聲與冬日沉靜的序幕,更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

在鄉間田野,霜降之日,家家戶戶圍爐而坐,品嘗著甘美多汁的柿子,這不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寄託了人們祛病除災、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景,仿佛每一口甜蜜都是對來年安康的期許。與此同時,菊花盛開,金黃璀璨,人們結伴而行,漫步於花海之中,賞菊品茗,以花為媒,交流情感,共賞這秋日最後的絢爛,寓意著高潔與堅韌的品格在嚴寒中愈發彰顯。

登高望遠,亦是霜降時節不可或缺的傳統活動,人們攀上峰頂,極目遠眺,不僅是對自然風光的無限嚮往,更是心靈的釋放與凈化,寓意著在歲末年初之際,放下過往,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未來的挑戰與希望。

而對於文人雅士而言,霜降則是靈感迸發的黃金時期。他們或漫步於林間小道,或靜坐於書房案前,以筆為舟,以墨為海,將滿腔的情感與眼前的秋景交融,化作一首首動人心弦的詩詞歌賦,流傳千古。這些作品,如同秋日裡的一抹暖陽,溫暖了人心,也照亮了文化的長河。

「九月霜降無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這句農諺,不僅是對自然界變化規律的高度概括,也是古人智慧與經驗的結晶。在2024年這個特定的年份里,我們迎來了又一個霜降節氣,無論它帶來的是溫和還是嚴寒,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份禮物。讓我們在感受季節更迭的同時,也學會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同守護這個美麗而脆弱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