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9月4日,貴州茅台與瑞幸咖啡推出的聯名咖啡「醬香拿鐵 」正式開賣,號稱「每一杯都含有貴州茅台酒」, 「美酒配咖啡」、「年輕人第一杯茅台」的熱度,讓瑞幸與茅台這一波聯名營銷相關話題迅速上了熱搜。9月5日,瑞幸咖啡在社交媒體發文稱,醬香拿鐵單品首日銷量突破542萬杯,單品首日銷售額突破1億元。
而瑞幸也在深夜公開生產畫面,3000萬茅台一瓶一瓶倒。這杯咖啡並非由茅台酒直接調製而來,它的關鍵配方在於「白酒風味厚奶」,供應商為寧夏塞尚乳業。
瑞幸和茅台聯名推出的醬香型拿鐵,這個事情的本質是茅台讓瑞幸蹭一波品牌,把瑞幸的品牌帶高了一個層次。
大家喝這種醬香型拿鐵,本質是奔著喝茅台口感去的,價格也就是平時瑞幸的價格,滿足了大家的獵奇心理,價格上大家也能接受,新鮮感十足,快速爆火。
但事實上,這一波聯名營銷,無論是利潤還是品牌,瑞幸贏麻了,茅台卻輸慘了。
這波聯名或讓人誤認為茅台在衰落,需要借勢新品牌
瑞幸店員介紹,醬酒拿鐵的酒精濃度在0.2度到0.3度之間。如果按照這一比例,一杯咖啡480毫升的容量粗略計算,每杯約含1.8~2.7毫升茅台酒。
一杯醬香拿鐵所使用的白酒成本在2.93元至4.38元之間,醬香拿鐵的原材料成本則在7.43元至9.18元之間。零售價38元/杯,使用優惠券後19元/杯。一瓶飛天茅台或可做300杯醬香拿鐵,從利潤上來說,瑞幸贏麻了。從品牌上來說,瑞幸搭上茅台,也拉高了品牌溢價。
有人說,當3000塊錢的茅台,加到19塊錢的咖啡里,你喝的不是酒,也不是咖啡,而是你平時喝不起的錢!
但這一波操作,可能讓茅台的品牌溢價下掉,原有酒桌上的大佬,喝茅台的時候,想到瑞幸,可能心裡不是滋味。原本這個階層,喝茅台是一個身份的象徵,但是茅台讓這個身份象徵意義弱化了。
另一方面,這更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茅台在衰落,正如有人說,當房子賣不動的時候,各種概念包裝房就出現了,有和好學校聯動的學區房,有和交通站點聯動的地鐵口房以及特定環境綁定的景觀房,這是茅台開始跌落神壇的標誌。
事實上,茅台這一波營銷,本質是它需要年輕消費者,而瑞幸消費者群體中,以年輕人為主。但是這些年輕人的酒桌上,一直以來都很少出現茅台,因此,就有了茅台這一波操作,茅台希望拉進年輕人的距離,把品牌年輕化,但這裡其實是茅台犯了一個認知錯誤。
年輕人不喝茅台,不是因為討厭酒桌文化,而是價格太高
很多的分析聚焦在茅台打年輕人戰略,說現在的年輕人因為討厭酒桌文化連帶不喜歡白酒,但現在白酒居然可以在咖啡館消費了,這無形中增加了一個自己消費白酒的場景,在這裡沒有勸酒,沒有敬酒,沒有上下級,這種營銷卻引導他們關注茅台這個品牌,嘗試新產品。
但這種分析犯了一個事實性的錯誤,即年輕人不喝茅台是因為茅台的背後代表酒桌文化,這讓年輕人討厭,而不是價格。但事實卻是,很多人不喝茅台就是因為喝不起,你讓茅台試一波三折營銷,你看多少年輕人去搶?
正如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你還是覺得「茅台根本沒那麼多人喝」,我可以明確告訴你,飛天茅台截至目前從來是不缺銷量的。你只要有正品53%500ml的飛天茅台。2780的低價隨隨便便賣出去。
如果說茅台想通過這類品牌營銷打知名度,就更沒有必要了,茅台在中國家喻戶曉,不存在多少年輕人不知道這個品牌,關鍵是很多年輕人還是喝不起,這是由錢包決定的,不是你茅台做一波營銷,茅台就能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年輕人喝茅台的就能多了起來。
茅台品牌溢價重要方面來自產品本身,醬香咖啡讓茅台產品優勢喪失
而茅台這麼做,更多讓人誤以為想要嘗下茅台的醬香口感,只要點一杯瑞幸咖啡就可以。
但我們知道,醬香咖啡其實跟茅台的真正純真口感相差甚遠,幾滴酒入咖啡,茅台的口感根本出不來。一個愛喝茅台的人,大概不會相信19塊錢就能喝到一口純正的茅台。這樣的搭配,反而讓茅台的口味優勢喪失了。在一些關於醬香拿鐵的投票調查中,好喝與難喝平分秋色,且占比很低,意味著茅台這麼玩,其實是砸自己口感這個招牌。
事實上,真正喝過茅台的就知道,茅台的口感是非常好的,是白酒中的極品,它具備「醬香突出、香氣濃郁、優雅細膩、入口柔和、口感脆甜、醇厚豐滿、回味悠長」的特點。從口感來看,它在白酒中,是碾壓性的存在。茅台貴有它貴的道理。
但茅台這一波操作,會讓消費者誤以為它賣不動了,茅台的口感被咖啡味掩蓋,無法讓消費者真正品嘗出茅台酒的真味,另一方面,也讓大家誤以為茅台著急了,因此不得已拉上瑞幸玩聯名,讓人誤以為茅台需要藉助瑞幸這個年輕品牌來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
事實上,這會讓瑞幸的品牌更上一層樓,但茅台的品牌溢價能更上一層樓嗎?很顯然,並不能,而前面說到,茅台能牢牢占據酒類高端市場地位,並不是因為茅台的品牌價值,而是實實在在的口感長年累月在這個圈子中被認可,其產品價值才是第一位的。
但如今,茅台搭配瑞幸,茅台的口感出不來,無法通過產品價值來黏住消費者,反而喝一杯咖啡多了酒駕的顧慮,據北京市交管局法制科工作人員建議,消費者喝完含酒精飲品後不要再開車,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過20毫克/100毫升就被認定為飲酒駕車。
簡單來說,茅台的高端地位其實來自產品本身,但醬香咖啡讓茅台的口感優勢喪失,消費者喝完之後擔心酒駕被查,甚至因為渠道出貨因素,未來會不會有相關商家為了盈利導致假酒流入其中,這些都需要茅台提前思考以及認真對待的。
茅台搭配瑞幸不像服裝品牌的聯名,畢竟,服裝穿在身上與體驗感關係不大,但是食品的體驗是實實在在的流淌在味蕾。如果喝過醬香咖啡的年輕人覺得茅台的口感不過如此,恰恰可能導致年輕人不願花高溢價購買茅台,未來可能也不願在純粹品酒的場景中選擇茅台。
易業合作的邏輯是雙方創造更大的品牌效應,而非一方蹭另一方
因此,從這個意義來看,茅台這一波營銷試水,雖然說是一大創新,但本質也有點不愛惜羽毛了。
這一波瑞幸贏麻了,但茅台輸了。茅台試圖從商務宴請、中年大叔心目中的國酒之冠向年輕用戶滲透。但現在年輕人不買茅台,寧可喝江小白,跟所謂的品牌滲透與認知沒有關係,而是因為很多年輕人喝不起。
瑞幸和很多品牌都做過聯名,從來沒有這麼出圈過。一個是說明茅台自帶流量,該品牌具有社交屬性。一方面是茅台的高端品牌屬性在大家心目中這個分量還是在的。有人認為茅台通過瑞幸的「拼多多」模式,擴大了產品的觸達群體,但事實上,擴大產品消費群體的是瑞幸,茅台的品牌溢價未來可能因此被打掉一部分,從頂奢走向輕奢。
打個比方,假如LV與班尼路聯名出定製版T恤,班尼路如果賣爆了,那這波的贏家肯定是班尼路,班尼路賣的再多,也不是LV贏了,而是LV輸了。
那有人就問了,如果是這樣的操作,LV也賺錢了啊,為什麼說LV輸了呢?為什麼,你問黃渤就知道了。
正如某業內人士指出,同樣是百年品牌,愛馬仕香奈兒決不會跟可口可樂搞聯名,百達翡麗江詩丹頓也決不會跟百事可樂搞聯名,因為品牌的底蘊的積累是歷經了長年累月,但毀掉卻是瞬息之間。
雖然說時代在進步,老品牌要拋棄舊時代的枷鎖,去擁抱新的秩序。但是異業合作最重要的一個邏輯就是:滿足雙方利益並一起創造更大的品牌效應。但這波聯名,對瑞幸有很強的品牌拉升作用,但對茅台未必。
在品牌聯名中,一定要注重品牌聯名的契合度以及對品牌價值的重塑以及維持作用,奢侈品庫存即使銷毀也不願低價處理,當人人都買的起LV,LV就不再是LV。
這或許是值得茅台反思的。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