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安徽史上最大IPO來了

2023-05-05     投中網

原標題:剛剛,安徽史上最大IPO來了

「最強投行」,果然名不虛傳。

這不,就在剛剛,合肥培育的又一家巨頭——晶合集成上市了。

先用一些關鍵詞概括晶合集成的基本情況:合肥製造、安徽省歷史上最大IPO、國內第三大晶圓廠、市值400億。

同時,作為早期投資者,合肥國資委的兩家主體合計持股市值來到160億左右。

但還有一點稍顯尷尬:股價表現普通,上午收盤漲幅0.05%——這與很多投資人的預期是有落差的。

全國第三、全球第九

先來看看晶合集成的基本情況。

2015年,合肥建投聯合力晶科技,成立晶合集成。該公司目前是全球領先的面板驅動晶片晶圓廠。

根據Frost & Sullivan的統計,截至2020年底,晶合集成已經成為中國大陸收入第三大、12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第三大的純晶圓代工企業(不含外資控股企業)。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的統計,2022年第二季度,晶合集成就已經擠進全球前10大晶圓代工企業,其營業收入排名全球第九。

晶合集成公布的相關數據支撐了兩家機構的統計。

據晶合集成的《上市公告書》顯示,2020年—2022 年間,營業收入由15.12增長至100.5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157.79%。凈利潤則分別為-12.58億元、17.29億元和31.56億元。產能也擴張明顯:2020年26.62萬片/年,2021年57.09萬片/年,2022年達到126.21萬片/年。

和中芯國際做個簡單對比。同在科創板中芯國際2022年營收495億,凈利潤121億。營收是晶合集成的5倍,凈利潤是晶合集成4倍。

咋看之下,晶合集成的估值應為中芯國際的五分之一,約900億左右。但實際上,晶合集成是以400億估值尋求上市的。所以不少投資人認為,晶合集成被嚴重低估。

但事與願違,首日暴漲的預想並未實現,甚至徘徊在破發的邊緣。

《招股書》中羅列了一些風險因素。

比如,今年第一季度,晶合集成營收暴跌。據《上市公告書》顯示,1-3月公司營業總收入為 10.9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 61.33%,歸母公司凈利潤為-3.31億元,同比下降 125.28%。

官方給出的解釋是,「2022年,智慧型手機、消費電子需求下行,受到消費性終端需求疲軟的影響。2022 年第三季度起產能缺口情況有所緩解,使得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面臨挑戰。公司作為半導體晶圓代工企業,生產經營受到行業整體需求變化及周期性波動的影響,因產能利用率不足等原因導致收入同比下滑。」

又或者存在技術差距。《上市公告書》顯示,晶合集成專注於12英寸晶圓代工業務,已實現150nm-90nm 製程節點量產,正在進行55nm製程技術平台的風險量產。但台積電、聯華電子、中芯國際等全球行業領先企業已達5nm、14nm等製程節點,晶合集成與這些公司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所以晶合集成本次募資的主要用途就是推進「先進工藝研發項目」。將投入49億元(總募資95億元)用於研發55nm後照式CMOS圖像傳感器晶片工藝平台、40nm MCU工藝平台、40nm邏輯晶片工藝平台、28nm邏輯及OLED晶片工藝平台等項目。

另外,在上市之初,業內就質疑晶合集成與第二大股東力晶科技存在同業競爭關係。

2015年力晶科技以專利技術使用權參股的方式與合肥合作建立晶合集成。2018年10月,出資5.65億元參與增資。據招股書顯示,力晶科技共持有晶合集成20.58%的股份,是公司第二大股東。除此之外,目前公司的5位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也來自於力晶科技。由此可見,力晶科技雖然並非公司控股股東,但是擁有較大話語權。

晶合集成在招股書中有此回應:2019年5月1日,力晶科技就將晶圓廠相關業務和資產割讓給了力積電,不再從事相關業務。

不過,據力積電官網顯示,公司第一大股東為力晶創新投資控股公司(由力晶科技更名而來),持股20.91%。第二大股東為黃崇仁,持股2.94%。黃崇仁正是力晶科技創始人和董事長。

所以雖然表面上看,力晶科技雖然退出了晶圓代工業務。但實際上同時「擁有」了兩家晶圓廠。難怪江蘇經濟報在此前的報道中就評論道,「(力晶科技)成功實現了『一魚兩吃』」。

管理層的問題或許會影響晶合集成的未來發展。

合肥仍是大贏家

不過,雖然晶合集成的上市表現未及預期,但合肥仍是最大贏家。

據招股書顯示,合肥建投是晶合集成的控股股東,直接持股31.14%,並通過合肥芯屏控制晶合集成21.85%的股份,合計控制晶合集成52.99%的股份。合肥建投由合肥市國資委100%控股,所以晶合集成的實際控制人是合肥市國資委。而在本次上市之後,合肥建投直接和間接持股為39.74%,依然為第一大股東。

合肥喜提晶圓代工IPO意義重大。

在半導體行業中,晶圓廠無疑占據中心地位。它的投入巨大,成本最高。致使一部分集成電路企業放棄晶圓廠,轉向fabless(無晶圓廠)模式。這一模式盛行的結果就是,晶圓廠成為整個產業鏈中的稀缺資源。對整個上下游具有較強的控制力。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國際市場,台積電、英特爾、三星能夠叱吒風雲。在國內市場,中芯國際又如何占據舉住輕重的地位。

所以,合肥擁抱晶合集成的意義,絕非簡單的財務盈利可比。

據公開數據顯示,合肥擁有300多家集成電路領域的代表性公司。涉及封測、材料、設計、設備製造等各個環節。知名企業眾多,不勝枚舉。

而培育出全國第三大、全球第九大的晶合集成,是補全合肥集成電路產業鏈的關鍵一環。是實現「合肥芯」「合肥產」「合肥用」全鏈條戰略的重要一步。

當然,從晶合集成的角度看,其發展也與合肥的產業生態密不可分。

2008年,京東方落地合肥,建起了國內第一條第六代液晶顯示器件(TFT-LCD)生產線。此後合肥在面板製造領域一騎絕塵。其產能占到全球10%以上。

隨著產業發展,京東方等顯示面板公司對LCD面板驅動晶片的需求與日俱增。於是,2015年合肥圍繞「芯屏汽合」戰略,引進力晶科技,雙方合資成立了晶合集成。

自成立之初,晶合集成就瞄準了面板賽道,為京東方等企業提供LCD面板驅動晶片。據晶合集成總經理蔡國智披露,晶合集成30%-40%的產品已經間接供應給京東方。

合肥在顯示面板產業上擁有極強的集群效應,推動著晶合集成迅速發展。這才有了2020-2022年營收和利潤的飛速增長。

難怪在晶合集成的官方網站上有這樣一句豪言壯語:「矢志成為全球第一的面板驅動晶圓代工廠」。合肥孕育了這樣的產業機會。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也是晶合集成的重點發力的領域。

2020年,合肥注資70億元,引進了幾乎彈盡糧絕的蔚來汽車。隨後以此為起點,不斷擴充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截至到2022年底,合肥已聚集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規上企業300多家,其中整車廠就包括蔚來、比亞迪、大眾(安徽)、合肥長安、江淮汽車、安凱汽車6家企業。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25.5萬輛,整個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量52.7萬輛。

這為新能源汽車晶片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合肥市政府引導本地整車廠、晶片設計公司、晶片製造公司等產業鏈企業串珠成鏈,打通「需求-設計-製造」端的本地化協同發展鏈條。

晶合集成的未來規劃就圍繞於此:一是在28納米邏輯及OLED晶片工藝平台上進行研發;二是增加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傳感器(CIS)、微控制器(MCU)、電源管理晶片(PMIC)等產品品類,與液晶驅動晶片代工一起,形成四大工藝技術平台。

由此可見,晶合集成的快速發展正受益於合肥的產業生態。

「家電廠」「酒廠」「水泥廠」都來了

合肥和晶合集成均收穫頗豐。那除此之外,還有誰在賺錢?

先來看看最近的一輪投資。

在2020年9月公布的B輪融資中,有12家機構注資。不僅有東方富海、中金資本、蘭璞投資、惠友投資等知名機構,還有上游晶片設計公司集創北方。更有意思的是,美的集團、瀘州老窖也位列其中。

而據上市公司上峰水泥日前發布公告稱,上峰水泥於2020年9月出資2.5億元與蘇州工業園區蘭璞創業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普通合夥)合資成立私募投資基金——合肥存鑫集成電路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合肥存鑫」)。

合肥存鑫占晶合集成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比例為1.75%,系晶合集成並列第六大股東。

這麼一看,知名機構、產業鏈相關企業、「家電廠」、「酒廠」、「水泥廠」都來了。

據招股書顯示,當時晶合集成是以140億元的估值,合計增資30.95億元。

其中,美的創新投資10億,中安智芯投資4.5億,惠友投資出資3億,合肥存鑫出資3億,海通創新出資2億,東方嘉富出資1.75億,瀘州隆信出資1.5億,華泰投資出資1.5億,中小企業基金(東方富海)投資1.5億,安華創新投資1億,集創北方投資1億,中金資本投資2000萬。

按照目前市值計算,這一輪投資已經翻了2.85倍。

那麼具體而言,美的集團浮盈18.5億,上峰水泥浮盈4.61億(上峰水泥持有合肥存鑫83.06%的投資份額),瀘州老窖浮盈2.77億。此外,中安智芯8.33億元,惠友投資5.55,海通創新3.70億,東方嘉富3.24億,東方富海2.77,安華創新和集創北方均1.85億,中金資本3700萬。

收穫十分可觀。

當然,對於企業而言IPO僅是新的起點。特別是對於國內半導體行業而言,「前路漫漫」仍需「上下求索」。而相關投資人最終收穫幾何,「風物長宜放眼量」,一切靜待時間檢驗。(文/楊博宇,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7de72fd8cb05ac523deed1f25f9ed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