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旺400年家族豪宅,隱秘地道堪稱一絕,女眷如廁有專用交通工具

2022-08-13     適應生活

原標題:興旺400年家族豪宅,隱秘地道堪稱一絕,女眷如廁有專用交通工具

5000年的中華文明,造就了無數豪門望族。一個家族能興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很多,但能持續興旺數百年的卻是鳳毛麟角。雄踞中原,跨明、清、民國三朝,興盛了400年的康百萬家族就屬於這樣的少數。

康百萬並非特指一個人,而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和光緒逃出京師,康家殷勤接待了落魄逃難的慈禧和光緒,並向慈禧捐獻了 100 萬兩白銀,慈禧非常高興,賞賜「神州甲富康百萬」的金匾。康百萬這個封號從此名揚天下,殊不知這是康家日落前的餘輝,由盛轉衰不遠矣。

康家自六世康紹敬興盛,到十八世康子昭敗落,富裕了十二代,持續了400 餘年,富到什麼程度呢?從民間所說的「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儘是康家田」的描述,足見康家被譽為中原「活財神」,是恰如其分的。

雄渾而幽雅的康百萬莊園建築群有哪些特色?

說到康百萬家族,自然少不了其豪宅,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康百萬莊園。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康百萬莊園與四川的劉文彩莊園、山東的牟二黑莊園並稱全國三大莊園。

康百萬莊園的建造經歷了明中葉的創業期,清朝康熙、雍正年代的初興期,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時期的全盛期,同治、光緒時期的漸落期,直到民國時期轉為衰敗。

莊園座落於河南鞏義市康店鎮,整個莊園依靠邙山而建,前方數百米處是奔涌流淌的洛河,得風望水,北憑黃河天險,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就勢,環境優美,宛若天工,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思想和情懷。

莊園既保留了黃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築的特點,設計精巧、獨具特色,融南方古樸幽雅與北方粗獷厚重於一體,是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

這座超級豪宅的建造跨明清兩朝,將天時地利的條件運用到了極致:靠山築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據險壘寨牆,由此形成了19個形式不同的建築群。其占地240 余畝,莊重氣派,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73孔窯洞及房舍1300多間,建築面積64300平方米,比北京恭王府還多出2000平方米。建有寺溝、張溝等明代樓院,以及龍窩溝、主宅區、南大院、棧房區、店鋪、飼養區、祠堂、木材廠、造船廠、金谷寨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築,輔以碑樓、牌坊、花園等建築,形成了一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功能齊全、氣勢宏偉的大莊園。

如此大的規模,以至於很多人進來後,如果沒有導遊的引導,就仿佛進入了一個大迷宮,甚至無法順利地走出去。

莊園的主宅區恰好在邙山半腰,從對面的遠處看,仿佛洛河岸邊的一朵蓮花;從高處看,又像是飲水洛河的萬年龜。這就是「風水」上講的「金龜探水」。大龜在古代又叫鰲,寓意獨占鰲頭、人財兩旺。

主宅區南北長83米,東西寬73米,離地面的高度大約15米。外圍的寨牆是用青磚壘砌的,它們把主宅區的建築全部封閉起來,成為堅固的寨堡,這在戰亂的年代起到了很好的防禦作用。

宅院的宅院頗多,其中清監察御史劉毓楠題匾額「克慎厥猷」而得名的中院「克慎厥猷院」,是康百萬莊園中建造最精美的宅院之一,山石奇秀,庭院幽雅,花廳及門樓雕飾,更是極盡工巧。

女眷如廁為何備有專用交通工具,逃命地道隱藏在何處?

不過要論奇,還得說秀芝亭院,它原為康家未成年子女所住的「秀芝亭」後院,最北有三孔被當作上房的窯洞,唯有東窯為二棚三層的「窯樓」,這窯樓是直接從半山腰掏出來的,在河洛地區十分少見。窯洞外面的青磚縫隙是用糯米、桐油、豬血和雞蛋清混合物塗抹的,冬暖夏涼。

圖片僅供參考

窯樓內有一輛明代的太平車,高不過一米,頂子是拱形的,四個木製小輪,兩個扶手,據說是用來接送莊園的女眷們去廁所的專用交通工具。上個廁所還需要坐車去,你也許會說這些大戶人家的生活也太奢侈了,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的,主要是因為莊園的廁所一般建在大院裡偏僻的地方,而那個年代,裹著三寸金蓮的小腳女人們是無法長距離行走的,於是才備有車子。

除了推著小姐和康家老太太出去,平日莊園裡的下人是不能隨便串門的。作為一個封建地主莊園,裡面等級森嚴。總管、分區負責、各棧房和勤雜人員都劃定有專門的居住區域,甚至丫鬟房的也要比小姐房的門楣低很多。

即使生活在這堡壘式建築里,深思熟慮的康百萬們也給自己和後代留下了退路。都說狡兔三窟,人也一樣,要有多種避禍的準備才是。康家在南大院主宅一側的窯洞裡秘密挖通了一處地道,和平時期窯洞用來儲藏糧食,一旦遇到戰亂,窯洞地板上的機關就顯現了,順著地道可以直達山頂和後山,如此隱秘的逃命地道堪稱一絕,可謂狡兔雙窟。

康百萬莊園內保存著豐富的文物。特殊年代將康家使用過的舊物,分給貧下中農時,據說在莊園門口排起領物的長隊達幾千米。後來這些舊物又被當地政府花巨資從民間收回,總共3478件,包括家具、珍玩、器皿、文具、書畫、衣帽等。

除了這些舊物,莊園還遍布磚雕、木雕、石雕等各類雕刻,多以人物、花草、鳥獸圖案為主,以及「拜師求讀」「尊老愛幼」「立志成才」「五子奪冠」等富有哲理的雕刻,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也頗具特色和藝術性,凝聚了數代民間工匠的嘔心瀝血和聰明才智。

「留余匾」道出康家繁榮昌盛400年的秘訣,精美程度堪比龍榻的頂子床長啥樣?

工匠們的傑作,以留余匾、頂子床、門枕石最為有名,被稱為莊園裡的三件至寶。莊園裡的楹聯匾額眾多,但給人印象最深、地位最高的當屬「留余匾」。

「留余匾」懸掛在康百萬莊園過廳正上方,既是康家的家訓,也是康家莊園文化的象徵和鎮館之寶。全匾共計174個字,為同治年間進士牛瑄所題,是康家訓示家中子弟的家訓匾。它選用黃楊木雕刻而成,長 1.65米,寬0.75米,造型猶如一面迎風招展的黃色旗幟,金底黑字。該匾制於1871年,己有100餘年歷史。

正所謂「進入康百萬,先看留余匾」。匾文如下:「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高景逸所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余」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並取夏峰先生訓其諸子之詞以括之: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盡而已……」

這段話道出了康家繁榮昌盛400年的秘訣就是凡事留有餘地,忌盈忌滿,過猶不及。這一思想,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日中則昃,月滿則虧』的思想,也是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集中體現。

它告誡家族子弟,為人處世不要太過,要留有餘地,留余,蘊含著讓利於人、平衡共贏、因時而變、兼濟天下的理念,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些文字,包含著極深的經商乃至為人處世之道,也許這正是康氏家族富不止三代、數百年基業長青的原因所在。

以「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來說,康百萬家族第十四代傳人——康應魁,可謂身體力行。康應魁在百姓的眼裡是個樂善好施的人,他出資修聖廟建學校,捐銀加固黃河大堤,獻糧賑濟災民,人稱「大善人」。康家是靠漕運起的家、靠官商發的家、靠土地傳的家,在獲得豐厚利潤後,注重回報社會善莫大蔫。康應魁在1847年,過七十五歲生日那天,當眾一把火燒掉了族人和鄉親們的所有借據,不得不說此人真英雄。

再來看康百萬莊園的「鎮園之寶」——頂子床。據說當年鬥地主時,一張花了3000工時做的頂子床因為太大、太重搬不出去,最後硬是給砸了。而現存的這張金絲楠木木雕頂子床,由十幾個工匠,耗工1700多個工時,做了將近5年時間才做成的。充分運用透雕、圓雕、浮雕等藝術雕刻手法,是雕刻藝術寶庫中的瑰寶,精美程度堪比龍榻。

康百萬家族通過哪些手段發家致富?

康氏家族能持續興旺發達400餘年,康應魁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氏家族,祖上是山西人。明洪武年間,康氏一世康守信跟著母親來到鞏義康店鎮,逐漸興旺起來。到了明嘉靖年間,六世康紹敬升任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市)大使,成為管理地方水陸交通與官鹽稅務的有實權的官員。

他利用特殊身份把山東的鹽運到河南,把河南的糧販到山東,並且附帶做些棉花生意,很快建立起了康家經商的根據地。到明朝後期,康家已經擁有大量的土地和店鋪,初步完成了「康百萬」家族的原始積累。

隨後康氏家族又接連出了幾位非常有開拓精神的人物,十二世康大勇順應時勢搞起了漕運,勢力範圍從洛河擴展至中原,繼而延伸到魯南、江淮一帶;十四世康應魁則將康家帶入鼎盛期,他壟斷了涇陽布市,把輻射半個中國的布匹批發生意全部掌控到自己手裡;在清廷鎮壓白蓮教的平亂中,通過賄賂清軍百萬大軍的將領勒保等人,向清軍源源不斷地供應10年的布匹和棉花等軍需大單,讓康百萬家族鑄成了金山銀山。以至於康家的土地鼎盛時期有18萬畝,走在「六河」(洛河、黃河、運河、沂河、涇河、渭河)都能看到康家的船隊。

康家的發展更離不開權貴的支持,除了與官方交往甚密,權貴人脈資源的加持更不可低估,在李自成攻破洛陽之後,康家收留下逃難的李妃,此後又與李妃的女兒聯姻,給康家帶來了富上加富的機緣。

康百萬家族為何衰敗到令康子昭絕望自殺?

康百萬家族就這樣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直到第十八代當家人康子昭面對家業的衰敗,再也無力回天,選擇了將槍口對準了自己,他的倒下也宣告了康家富貴興旺的完結。

首先康百萬家族的衰敗與大環境不無關係。清末的動盪和戰亂,令康家開始走下坡路。為遏制捻軍活動,清廷封鎖黃河,運河等河道,並燒毀鑿沉河流上的所有船隻,康家的航運船隊遭受了滅頂之災,斷絕了主要財源。而鐵路的發展,又使水上航運失去了競爭力,康氏家族的運輸業徹底衰敗。

其次康百萬家族內部的墮落。大建莊園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後世家族子弟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坐吃山空,甚至有的墮落到吸食鴉片的地步,有30多人沉迷於吞雲吐霧。鴉片上癮後賣妻者有之,淪為盜賊乞丐者有之,有的造成了家破人亡。如此這般,能不敗家嗎?

再就是額外的巨大開支。當年為了迎接慈禧老佛爺逃難到鞏義,康家不惜血本修浮橋,建行宮,花去大批銀兩,臨走前還向慈禧捐獻了百萬兩白銀以及價值連城的「一桶江山」。據史料記載,在這個桶上刻制了中國地圖,在北京的地標上鑲嵌著一顆夜明珠。雖然慈禧大悅,賞賜「神州甲富康百萬」的金匾,但康家的積蓄已經被掏空,這等虛名又有何用?

如今的康百萬莊園以豫商文化深厚的底蘊、獨特的建築風格和令人驚嘆的寶貴遺存吸引著國內外遊客。曾經繁華昌盛的康百萬莊園雖已遠去,但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一段血脈傳承的傳奇,時至今日仍然值得人們去欣賞、品讀和研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59f4bba7d3f27dca9fdcedfc6793c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