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斷傳播和發展,每個身處其中的普通民眾都面對著未知的疾病風險。據報道顯示,普通民眾對於疫情的情緒反應存在強烈的擔憂、恐懼、憤怒,積極情緒明顯減少,很多民眾甚至由於消極情緒的持續存在和難以擺脫,導致正常的生活都受到明顯的干擾。
下面的方法能夠提高廣大普通民眾居家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從而積極、理性應對疫情。
一、合理關注疫情,「定時」而非「時時」
信息管理是對疫情信息處理傳統方式的改變,是對疫情及其心理影響的一種調節管理方法。人們面對日益增長的如果注意力一直在手機、電視不斷推送的信息上,情緒就會隨著信息起伏波動,即使有了暫時的「掌控感」,代價卻是「心累」和正常生活節奏的紊亂。
我們可以設定「信息鬧鐘」,在一天的時間中,每隔半天,用5分鐘來關注疫情信息,其他時間安排運動、工作、家務或者休閒娛樂等日常活動,在掌握疫情的同時,獲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悅情緒。在必要防護的情況下,豐富且規律的生活能讓我們的「心理免疫力」增強,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對不斷變化且未知的風險。
二、保持社會聯繫,彼此給予支持
面對疫情帶來的風險,密切的家庭聯繫和社會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每天保持至少一次和親友之間的聯繫,了解自己的朋友此時正在做些什麼,找到互相幫助的方式。
對於弱勢人群,如兒童和老年人,盡力給予更多鼓勵和生活上的照顧。隨著防控時間的延長,彼此的支持能夠讓我們更持久地應對困境。
三、監測心理電量,自助先於助人
面對疫情嚴重地區的困境,我們有時也會感到做得不夠和有挫敗感。要記住你沒有責任解決所有人的所有問題,做力所能及的防護和幫助。建議這部分民眾做好「心理電量監測」,每隔半天,花費1分鐘時間來評估目前的情緒狀況(從0到100打分,100表示情緒積極,精力充沛;0表示身心俱疲,情緒嚴重耗竭)。
如果已經出現了耗竭、無助和挫敗的情況,請調整施助的節奏和強度,或者休息放鬆來「充電」。如果自己感受到情緒和身體的異常和不適,請積極求助或就診,避免持續的投入造成「心理電量」的耗竭。
來源: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中心
文 | 王鵬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