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一座城周長僅3里,卻稱「晉地最險」,為何後來卻被拆除?

2022-09-16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山西的一座城周長僅3里,卻稱「晉地最險」,為何後來卻被拆除?

對於五台山,中國人都是十分熟悉的,它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還名列中華十大名山,對於愛旅遊的人來說,這裡是國家5A級景區。但是如果問起來五台山位於哪,往往會有很多人僅知道它在山西省,具體到哪個縣就回答不上來了。

地圖上的五台縣與五台山

其實五台山就位於五台縣,五台縣名字就來自於五台山。在五台山顯赫名聲的影響下,沒人幾個人會關心在山周圍的五台縣。並且五台縣城離五台山也比較遠,直線距離40多公里,而實際交通距離則有80公里左右。

除了縣城和山的距離有些遠之外,五台縣城在歷史上則以「小而堅」著稱,有「晉地數千里雉堞之險莫險於此」的說法。

說歷史上的五台縣城小,據清朝《五台縣誌》記載:周圍三里餘二十步。也就是五台縣城城牆周長在1510米左右,在縣級的城池中屬於規模比較小的。

康熙年間的五台縣城圖

五台縣城雖然小,但是地勢險要,城池堅固。

先看地勢,五台縣城建設在一個台地之上:「東面斷崖樓堞,南面東半斷崖樓堞,面面通垣,北面據崖為垣。」其東、北兩面和南面的東半部分都是懸崖,城牆沿著懸崖邊而建。就連西面城牆雖然連著平地,但也外有城關拱衛,城門外的城壕上設有吊橋。

再看城堅:

置南北西三門,獨闕東門,高九丈,非磚也。磚之自明隆慶四年始,上建南北二樓,外築郭垣護圍。萬曆二十四年增修大垣,高三丈二尺,厚二丈五尺,垛口六百三十五,皆磚;敵台二十五座,營房二十五座,門三座,悉包以鐵葉。萬曆三十三年,大垣敵樓純用磚包,下砌石為台數層,俗名臥羊台,上接大垣,自堞至址高丈余,壯麗足為一方保障,屹然有金湯之勢,東面無門,南北兩門砌石坡,迤邐而上,長約半里,乃至城門。

上個世紀70年代衛星圖上的五台縣城,可見其城牆輪廓

五台縣城有南北西三門,無東門,初為土城。明朝隆慶四年開始外麵包磚,萬曆四年增修城牆,均為磚砌,三座大門外包鐵葉,萬曆三十三年,城牆上的敵樓也均包磚,城牆下的斷崖外砌了幾層石台,進一步增強了城牆的堅固性。南北兩門為半里長的石坡,固若金湯,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上個世紀30年代五台縣城南門的照片

清乾隆《五台縣誌》的《修城碑記》形容:

崚峋聳峙,高百餘丈,西障峰龍,下瞰虒水,雖小而固。晉地數千里雉堞之險莫險於此。

清朝順治六年,曾任明朝大同總兵官的姜瓖,在明末清初時先後投降李自成大順政權和清朝,後不滿清朝崇滿歧漢政策,又擔心清廷對自己不利,於是自稱大將軍,歸順了南明永曆政權,占據大同起兵反清,在此期間他率領正規軍1萬餘人圍攻五台小城,哪怕是「矢落如雨,炮飛若雷,攻城之法百巧俱備」,但「五台之城小而堅,地形斗絕,高不可攻,但能守其西面,餘三面不煩守也,守者倚堞而據,一以當千,相抗一年,居民安堵」。

五台縣城的東南角,從汽車處向上即為南門斜坡

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五台城也沒有被攻破,因此古人所謂的「金為城、湯為池,惟台足當之」,五台城足以稱得上這個稱號了。

那麼為何歷史上對這個壯舉沒有大書特書,不被大多數人所知呢?是因為五台城人口較少,僅憑地利堅守,其經驗無法被其他地方所參考借鑑,並且五台地處偏僻,算不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史書上也就對此著墨較少了。

不過,就是這樣一座堅城,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初就被拆毀。

今天的五台縣城衛星圖,紅線所示即為五台縣城牆範圍

城牆本來是為了防禦而建,清朝的姜瓖一年未能攻下來五台城,其防守能力可見一斑。但是隨著現代火器的發展,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敵我武器裝備有著巨大差距,反而使城牆的作用出現了「利敵卻不利於我」的問題,即我方在利用城牆防守時,日軍憑藉飛機、大炮等火力優勢,能夠城內的我軍損失極大,但是當我軍撤退之後,城池落入日軍之手,日軍又能憑藉城池進行防守,我方無充足的火力將城池反攻下來。

因此,有著豐富的游擊戰經驗的八路軍115師,於1937年10月到達五台一帶建立抗日革命根據地時,就果斷採取放棄城牆進行堅守、開展靈活多樣的游擊戰方式進行鬥爭,還組織群眾將城牆進行了拆除,這一舉措還在1939年被以《空室清野 北線游擊戰爭中寶貴經驗與教訓》為題在《申報》發表,從而被南方各戰區所借鑑。

民國時期河南的一段城牆,已經有拆除的痕跡

其實到了民國時期,還在全國範圍內大興過一次「拆城運動」,除了城牆在現代火器之下失去最初的防禦功效之外,城牆還存在隔絕交通、阻礙城市發展、被視為封建落後的象徵等被世人認為必須要拆除的原因。因此,無論是有沒有經歷戰爭,城牆經過多年的現代城市發展,也是最終逃不掉被拆除的命運的。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