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國很多地方的地名都帶有「州」字,比如省會城市有杭州、鄭州、廣州、福州等等,地級市有常州、湖州、溫州、滄州等等。但是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帶卻沒有某「州」的存在,最近在河北省南部大名縣、魏縣2縣甚至就「魏州」一名的使用還引發了一些爭議。那麼「州」是什麼,其名字的來源是什麼?
州,是我國曾經的一種高級行政區劃名稱,其地位相當於今天的省級。而「州」在今天則是用於某個具體的地名。
禹貢九州圖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為了對國家越來越大的地盤、越來越多的郡縣進行有效管轄,「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州名大部分來自於《尚書·禹貢》《周禮·職方》中傳說的州名。此時的「州」 對郡縣僅有監察作用,不具備直接對地方行使管轄權力,並不是「郡」的上級,算不上是行政區劃的一部分。東漢末年,為了鎮壓黃巾起義,朝廷將權力下放至各刺史部,派中央的高級官員出任州牧,「州」成為了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
魏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各國家和政權為了吸引各路武裝、勢力前來效力,同時也顯示自己的國家幅員遼闊,紛紛在自己統治的有限空間內效仿兩漢及魏晉,濫置了大量州、郡。
南北朝陳與齊周地圖,可見「州」數量眾多
隋開皇元年(581年),《隋書》卷29《地理志》記載全國州郡縣數量有:「計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縣一千一百二十四」。這一時期州郡縣濫置的情況:「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戶之民,空張郡目」,即有一百戶的地域,就能設立「州」,而有三戶居民之地,就敢設立「郡」,當然這只是文字上面誇張的手法,但也表明當時州郡濫置情況十分嚴重了。由於州郡濫置就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放十隻羊就有九個牧者,不但冗官冗員極為嚴重,眾多的州郡還降低了行政效率。
因此在開皇三年,隋文帝下令罷廢天下諸郡,只留州縣兩級,所以無論是兩漢時期所置的州,還是在魏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新置的州,這些「州」及其名字得以保存下來,這些「州」也奠定了唐、宋時期以州管縣的格局,也成為今天諸多「某州」名字直接來源。
其實「毛州」應該是屯州。州名得自於曾經流經於館陶縣境內的「屯氏河」。
西漢時期館陶一帶地圖,可見自館陶北決的屯氏河
關於「屯氏河」,《漢書·溝洫志·第九》記載:
自塞宣房後,河復北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
唐朝的顏師古在其《漢書注》中對「屯氏河」註解:
隋室分析州縣,誤以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漢書·溝洫志》及顏師古的「注」
大意就是隋初要在今天館陶一帶析置新州,州名以境內自然山川為名,具體辦事官員因「屯」「毛」兩字字形相近,誤以為「屯氏河」是「毛氏河」,所置新州的名字就是「毛州」。顏師古的評價是「失之甚矣」,意為錯誤太大了。
新置的「毛州」治館陶縣,就是今天河北邯鄲市館陶縣城。
《隋書·地理志》武陽郡館陶縣:「舊置毛州,大業初州廢。又有舊陽平郡,開皇初廢。」
《元和郡縣誌·河北道一》《太平寰宇記·河北道三》館陶縣:「周大象二年置毛州,以近河為稱。隋大業二年(606年)廢毛州,以館陶縣屬魏州。」
其實在館陶縣設「毛州」的時間,並不像顏師古所說是在「隋室」,而是在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不過在當時,後來的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已經掌握了北周的所有權力,並且於第二年接受了北周靜帝的禪讓,所以也就被視為是「隋室」在析置毛州了。
那麼,為何要置「毛州」呢?其實和楊堅一步步篡奪北周政權是密不可分的。
據《資治通覽》《周書·卷八·帝紀第八·靜帝》記載,在北周大象二年,周宣帝駕崩,靜帝入居天台。以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所有政令均聽從於楊堅。
北魏時期的相州
北周國內有「相州」。相州原為兩漢時期冀州的一部分,在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北魏攻破後燕之後,為了穩定太行山東部地區,在天興元年(398年),於今天河南、河北交界一帶置鄴行台,天興四年(401年)鄴行台改置為「相州」,領有魏、陽平、廣平、汲、頓丘五郡。相州一名來自於商朝的第十二任君主「河亶甲」遷都至「相」,位於北魏鄴行台一帶,因此為名。
北周靜帝時的相州總管尉遲迥位望素重,楊堅怕他不聽自己號令,偷偷的讓上柱國韋孝寬為相州總管,又讓小司徒叱列長義為相州刺史,想把尉遲迥撤換掉,但是尉遲迥得知了丞相楊堅將不利於北周皇室的陰謀,舉兵討伐,發動其所轄的相、衛、黎、洺、貝、趙、冀、瀛、滄等州,以及他弟弟、青州總管尉遲勤所統帥的青、齊、膠、光、莒等州的兵馬數十萬,但最終被楊堅所派的韋孝寬等路兵馬所敗。
清楊守敬《歷代輿地沿革圖》中所示北周時分相州置毛州、魏州圖
楊堅看到尉遲迥強大的號召力,採取了兩個舉措防止其殘餘勢力死灰復燃,《周書·卷八·帝紀第八·靜帝》記載:
大象二年夏五月庚戌,上柱國、揚州總管、隨國公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為相州總管。……甲子,相州總管尉遲迥舉兵不受代。詔發關中兵,即以孝寬為行軍元帥,率軍討之……八月庚午,韋孝寬破尉遲迥於鄴城,迥自殺,相州平。移相州於安陽。其鄴城及邑居皆毀廢之。分相州陽平郡置毛州,昌樂郡置魏州。
《周書·卷八·帝紀第八·靜帝》記載的分相州陽平郡置毛州、安樂郡置魏州始末
這兩個舉措是,其一,把相州總管治所鄴城的城池、官署及民居全部摧毀,遷往安陽;其二,把面積廣大的相州拆分開,除了保留相州之外,另外在原相州所屬的陽平郡置毛州、昌樂郡置魏州。
從上述記載來看,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以相州陽平郡、昌樂郡分別置毛州、魏州。不過毛州在隋大業二年(606年)被廢,僅有26年的歷史,但是同時設立的魏州,直到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即皇帝位,改魏州為興唐府時才消失,魏州存世有343年的歷史,為何同樣的「出身」卻有不同的命運呢?
其實還是和本文開篇介紹「州」的來歷時,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州郡濫置有關,當時在不大的地盤內增置多個州郡,到了隋朝初年的州郡面積都不算大,毛州及其所轄的陽平郡更是如此,其面積及轄郡縣數實在是太小了。
隋開皇三年時的相州、魏州、屯州圖
北周大象二年從相州分出的毛州、魏州的第二年,就是隋文帝的開皇元年,這一年的相州、魏州、毛州管轄郡縣情況如下:
相州:領魏郡、成安、林慮3 郡。其中魏郡領有鄴縣、成安、臨漳、洹水、武安、靈芝6縣;成安郡領有滏陽、臨水2縣;林慮郡領有林慮、靈泉2縣。全州共領10縣。
魏州:領昌樂、武陽2郡。其中昌樂郡領有昌樂、貴鄉、衛國3縣;武陽郡領有樂平、莘亭、武陽3縣。全州共領6縣。
毛州:僅領陽平1郡,郡領館陶、清淵2縣。全州僅領2縣。
哪怕是到了開皇三年,貝州的博平劃歸到毛州管轄,也僅領館陶、清淵、博平3縣。
1個州僅管轄3個縣,如此小的體量的「州」,還沒有其他地方一個郡轄縣多,當然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毛州在大業二年(606年)被廢,館陶歸屬魏州管轄。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