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昌: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寫出《大宅門》

2023-10-14     剝洋蔥

原標題:郭寶昌: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寫出《大宅門》

郭寶昌人在幕後,可但凡他出現,都是人群的焦點,李卓群見過「郭老師一出現眾人就自發起立鼓掌的場面」。明星們濟濟一堂的時候,郭寶昌也是最耀眼的那個,「好像自帶能量場」,雪小禪羨慕郭寶昌,「他一輩子活了人家八輩子,我也想像他那樣活」。

2021年7月7日,京劇版《大宅門》在北京與觀眾見面,郭寶昌作為導演,在關注舞台上的演出進程。圖/IC photo

丨新京報記者 李冰潔‍‍‍‍‍

輯丨胡傑‍‍‍‍‍‍

校對丨盧茜‍‍‍‍‍‍‍‍‍‍‍‍‍‍‍‍‍‍‍‍‍‍‍‍‍‍‍‍‍‍‍‍‍‍‍‍‍‍

本文4340閱讀8分鐘

10月11日,郭寶昌在北京離世,人生定格83歲。

在熟悉他的人眼裡,過了八旬的郭寶昌,眼袋深深,眉毛見白,身板卻不打折扣,在不被病痛折磨的日子裡,每天仍然工作10小時往上,寫書、看書、排戲、看球賽。

他不服老,說話中氣十足,能聊愛聊,話劇版《大宅門》編劇劉深說他「豁達、洒脫、仗義、局氣,有里有面。」

江湖坊間,郭寶昌被稱為「寶爺」,他半生坎坷,自幼被賣進大宅門,在那裡生活了26年。歷經45年,他以家庭故事為藍本寫出了《大宅門》。他作為電影前輩提攜後輩,張藝謀說,「沒有他就沒有中國第五代導演」。

郭寶昌在生前的一次採訪中感慨:老天爺讓我經歷那麼多事兒,認識那麼多人物,又給了我講故事的能力,這大概就是我來到這個世界上,老天爺給我的使命。

「沒有郭寶昌,就沒有中國第五代導演」

1940年,郭寶昌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原名李保常。

2歲喪父,郭寶昌被親生母親以80塊大洋賣到河北沙城一吳姓人家,改姓吳,叫吳保常。

因為覺得賣得便宜,其三姨又借錢將其贖回,轉身又以200塊大洋賣到住在北京南城金魚池胡同的郭家。

郭家就是同仁堂老闆樂鏡宇的二太太郭榕的娘家,郭寶昌被買回來之後,一直跟著奶奶(郭榕的母親)生活,在晚年的回憶錄中,他寫道,「她教育孫子成人,頂門立戶,成為做大事、掙大錢的人。」

1945年,郭寶昌5歲,家裡請人教授他古文、英文和武術。奶奶盼望郭寶昌有志氣,經常會問郭寶昌,長大了幹什麼,郭寶昌必回答「開銀行!」每當他回答完畢,奶奶都十分滿足和得意。

他那時便展現出藝術天分,戲聽兩遍就能唱,「奶奶高興了就叫我唱個『武家坡』,唱個『諸葛亮』,唱個『小女婿』,有時會打賞兩分錢去喝碗豆汁。」

大宅門的生活還尚且遙遠,郭寶昌記得,有一次,他被養母叫進宅吃西瓜,僕人在一旁看著他將西瓜吃完,然後上房向養母彙報,除了西瓜,誰也沒有見到。

12歲那年,奶奶去世,郭寶昌真正進了大宅門。儘管他變成了少爺,但心情始終壓抑,「我知道自己並非正牌的少爺,是養母貧寒的娘家人,不明不白地進了大宅門,為諸多少爺小姐所不齒。」

2016年,李卓群將京劇版《大宅門》劇本第一次交到郭寶昌手中。 受訪者供圖

郭寶昌自此發奮讀書,1959年,北京電影學院第一次對外招生,考學時他被著名戲劇家、導演田風看中,在那個重視階級出身的年代,田風力排眾議,支持郭寶昌入讀電影學院。

此後人生跌宕,直到40歲,郭寶昌成為導演,拍出了《神女峰的迷霧》。他把電影的首映選在了自己的母校北京電影學院。

那一年坐在台下觀影的,有後來被稱作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人。

郭寶昌還記得,當時的電影學院有一幫小子「專門以起鬨為能事」,電影放映之初還有人起頭鬨笑,但是看著看著,他們就被電影深深地吸引住了。

電影播放完,台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那是郭寶昌與第五代導演的第一次「相識」,此後,他在廣西電影製片廠任職, 1983年5月,他在廣西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青年攝製組」,投產電影《一個和八個》,張軍釗任導演,張藝謀、肖風任攝影,何群任美工師,郭寶昌為「不掛名」的藝術指導。之後,又支持陳凱歌執導《黃土地》,一批青年導演受惠於此。張藝謀曾說:「沒有郭寶昌,就沒有中國第五代導演。」

嘔心瀝血創作《大宅門》

說到郭寶昌,不得不提電視連續劇《大宅門》。

二十多年在大宅門的生活,深深影響著郭寶昌。早在16歲那年,他就動筆書寫以「同仁堂」為原型的《大宅門》。

但這個劇本寫完後被養母一把火燒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又寫一稿,毀於政治風波。第三稿在家庭變故中燒成一把灰,經四十載,他幾乎喪失了鬥志,自嘆「天滅我也!」

1995年,郭寶昌最後一次動筆,他選擇閉關在家,冰箱裡裝滿各種熟食,燒一大壺開水,不見人也不參加活動,直至把劇本完成。

當時,郭寶昌已到深圳電影製片廠工作,在影視圈也小有名氣。他後來回憶說,自己希望寫出民族資本家的奮鬥與掙扎,寫出一個大家庭人物關係的變化,更要反映出歷史對人性的影響。

2017年,郭寶昌帶領京劇版《大宅門》劇組在上海國際藝術節謝幕。受訪者供圖

關於《大宅門》的創作,郭寶昌用了兩個形容詞:嘔心瀝血,九死一生。

「我想叫觀眾和讀者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曾經這樣地做人,曾經這樣地活著;他們輝煌,他們齷齪,他們頂天立地,他們卑怯猥瑣,他們敢愛敢恨,他們懦弱無情,我分不清他們是好人、壞人,可這樣的一群人,魂牽夢繞地跟隨著我,使我騷動,使我不安,我寫出來了,拍出來了,我鬆了一口氣,死亦瞑目了。」

《大宅門》的故事從清末講到解放後,以北京同仁堂為原型,記錄了京城望族隨時代沉浮變遷的興衰恩怨,塑造出極具時代風貌的人物:果敢又富有手腕的當家主母白文氏、具有反叛精神的白景琦,悲劇色彩濃厚的楊九紅……

幾次創作,郭寶昌對養父的看法也幾經變更,最終樂鏡宇成為了《大宅門》里的白景琦,「他享過福,受過苦,撒過歡兒,坐過牢。他寬容大度,醫道精湛,處事瀟洒,救了不少人;但是,他的愚孝,他的暴戾,他的唯我獨尊,也毀了不少人。所以,到現在我也很難說清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也許,生活在那麼複雜的社會裡、家庭里,確實很難用簡單的『好』或『壞』來評價一個人。」

上世紀90年代末,《大宅門》劇本輾轉遞到了製片人俞勝利的手中,他驚詫於其中「強烈罕有的戲劇衝突,超拔迷人的人物塑造,斑斕多姿的社會風情,豐厚博大的民族文化內涵,史詩般的恢宏氣勢」,遂寫出一篇有生以來最長的審讀報告,力薦領導全資投拍《大宅門》。

此前,電視劇版《大宅門》已經因為投資等原因幾度流產。在開機發布會上,一副火紅對聯掛在兩側,「人生有夢無夢大宅門起起落落終圓夢,世間無情有情眾豪傑風風火火聚真情」,那時,郭寶昌已經60歲。

他靠著每天4支胰島素,支持著完成整部片子的拍攝。曾經的豪情與仗義得到回饋,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人自發來劇組客串。

2001年8月15日,《大宅門》在中央電視台首播,以17.74點的收視率奪得年度收視冠軍。

郭寶昌說:「一個人一生就一部代表作,我一輩子離不開《大宅門》。我就想告訴觀眾,有那麼個時代,有那麼一批人曾經那樣地活過,這就夠了。」

2016年,郭寶昌閱讀京劇版《大宅門》劇本。受訪者供圖

‍‍‍‍‍‍‍‍‍‍‍‍‍‍‍

有里有面的「寶爺」

江湖坊間,郭寶昌常被稱為「寶爺」,話劇版《大宅門》導演劉深形容他,「豁達、洒脫、仗義、局氣,有里有面。」

姜文感嘆「世上的奇人,怎麼都叫他給碰上了?」馮驥才則說,「郭寶昌在北京的老城區里挖出了一條時光隧道」,用他獨特的魅力,把往事「復活」。

10月11日,郭寶昌在北京去世,劉深與郭寶昌家人都在現場送別,「寶昌叔走得洒脫痛快,絕不拖泥帶水,磨磨唧唧。正如他的性格一樣,大家都說,這才是寶爺,到什麼時候都是那個頂天立地、豁達洒脫的寶爺。」

2016年,郭寶昌與雪小禪在節目後台交流。 受訪者供圖

10月12日,張藝謀工作室發文悼念,「驚悉郭寶昌先生逝世,不勝哀傷!82年畢業分到廣西廠,初來乍到的幾個年輕人,得到『郭爺』的舉薦和欣賞,感恩之心至今銘記。幾個人凡去他家蹭飯時,回回聽他聊『大宅門』夢,點點滴滴仍歷歷在目,令人唏噓。郭寶昌先生一路走好,天堂仍有大宅門……」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郭寶昌把大量時間花在研究傳統戲曲上,李卓群是85後的年輕導演,郭寶昌看了她的戲後要求見面,還邀請她一起做京劇版《大宅門》的聯合創作。

「老爺子會給我們講戲曲的虛擬性該如何把握,他把最核心的戲曲審美的體會同我們分享,從藝術的本質上給了我們非常多的啟發」,為了排好京劇版《大宅門》,「老爺子調動了他的『《大宅門》宇宙』,把電視劇原班人馬喊來給我們講拍攝和構思的過程。」

李卓群擔綱京劇《大宅門》編劇,劇本的第一稿,李卓群選的是白景琦被逐出家門,在濟南赤手空拳打天下那段。寫完拿給郭寶昌看,郭寶昌說:俗了,改成了一個實業家的成長史了。他從李卓群的第一稿里看到的閃光點是白景琦和楊九紅的故事,兩人命運短暫的重合與分離有奪目的戲劇性,濃墨重彩,大紅大綠,大悲大喜。

後來的幾次修改,郭寶昌總是在原稿旁邊「密密麻麻寫很多」,「他對待自己的書稿也一樣,先在紙上寫一遍,然後托助理敲進電腦中,之後,他還要戴著老花鏡,再校一遍」,郭寶昌教導李卓群對待每一部戲都要認真,「當成最後一部戲來看,不要留下遺憾」。

作家雪小禪同郭寶昌一同錄過一檔戲曲節目,初見雪小禪,郭寶昌叫她雪姑娘,因為「美著呢,和寶姑娘一樣,都是從《紅樓夢》里出來的」。

郭寶昌給雪小禪的印象是靈動、有趣,又真正的有涵養,是個老少年,對藝術懷有不知疲倦的狂熱激情,有人唱得好,他會站起來,在評委席上高聲說,「我太愛你了!」

「寶爺」不吝讚美,也樂於慷慨陳詞,「有種浪漫主義的果敢」,雪小禪說,「在現場,他會說,現在很多新戲花了那麼大價錢排出來,得了獎,演個一兩回,所有東西又丟進倉庫里去了」,為了這,他罕見地發了火。

李卓群說,即使已經德高望重,郭寶昌也仍然能注意到角落裡的人,「大家有一點點小情緒的時候,哪怕是跑龍套的小朋友,他也會安慰到。」

2016年,郭寶昌與李卓群一同修改劇本。 受訪者供圖

京劇《大宅門》劇組六七十人,郭寶昌細心,某次午餐,少訂了一份飯,「他把自己的餐留給了美工老師,有他在,整個團隊是非常團結有向心力的。」

李卓群記得,第一次見郭寶昌,對方還同她玩笑,「看你的名,看你的戲,以為是個老頭,沒想到是個小丫頭」,在李卓群看來,劇組像個烏托邦,「每天戲散了,我們就等老爺子一聲令下,一塊吃喝去」。郭寶昌頓頓都去,還總是請客的那個,「誰要是偷偷把錢付了,他會和我們急眼,他總是說,你們才掙多少錢,你們都是孩子,我們老兩口留著錢做什麼?」

在眾人面前,郭寶昌大多時候都和藹謙和,李卓群說,老爺子哪怕是排戲中當著眾人的面高聲說了她兩句,「當晚也要多加個菜補回來」。

郭寶昌人在幕後,可但凡他出現,都是人群的焦點,李卓群見過「郭老師一出現眾人就自發起立鼓掌的場面」。

明星們濟濟一堂的時候,郭寶昌也是最耀眼的那個,「好像自帶能量場」,雪小禪羨慕郭寶昌,「他一輩子活了人家八輩子,我也想像他那樣活」。

參考資料:

《都是大角色》

《說點您不知道的》

《了不起的遊戲》

《我與電視劇<大宅門>的淵源》

《我與<大宅門>》

━━━━━━━━━━━━━━━

最近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0f2f4126bc02af70fba35f444e154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