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拆遷給3億!上海最牛釘子戶住馬路14年,如今哭著求拆遷

2024-01-11     八月未完

原標題:要拆遷給3億!上海最牛釘子戶住馬路14年,如今哭著求拆遷

求求你們,把我的房子拆掉吧!住在馬路中間的日子太難熬了!

我們早上聽著車聲醒,晚上合著車聲睡。一有大車經過,所有的家具都在晃動!偶爾還會發生車禍,上次還有輛貨車直接衝進了我們家院子裡!這個房子實在是住不下去了!

誰能想到,這樣的話出自於中國最牛釘子戶--張新國之口。

而在此前,他以一家數十口之力與政府抗衡,在這棟矗立在馬路正中間的危房中,住了14年之久。

而當年他的訴求簡單又無理:給我3個億,否則絕不動遷!

那為何當年張新國獅子大開口,一提就是3個億?又為何此時哭著嚷著要求搬遷,再也不以房要挾?獨居危房的14年中,他又經歷了些什麼呢?

滬亭北路的3層小樓

張新國的三層小洋樓當年在滬亭北路上相當有名。

1996年,家家戶戶多是小平房的上海滬亭北路上,張新國便蓋起了三層小洋房。

仿歐式建築的華麗炫彩,遠遠就能看到的硃紅色的大鐵門,陽光折射在玻璃上金光閃閃。小洋房一蓋起來就被街坊鄰居視為「富人」的象徵。

面對鄰里的誇讚,張新國總是故作謙虛地擺擺手說:「沒花多少錢,也就30來萬!」

低調的炫耀呼之欲出,要知道那個年代上海一套百來平的商品房也只要20萬人民幣!

張新國的三層小樓里曾經人丁興旺,最多時住過一家十幾口人。

張新國和老婆住在二樓,老丈人、丈母娘與自己同住二樓;三樓住著兒子一家三口和女兒一家三口。

一樓的房子簡裝了一下,做沿街的商鋪,常年租給一個雲南的雜貨商。

只是隨著第三代的孩子們漸漸成家生子,四代同堂的盛勢在這三層小樓中便顯得擁擠了許多。

柴米油鹽的分毛必爭,水電開銷的斤斤計較,讓這個家裡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

但很快,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遍了整個滬亭北路,讓這個大家庭不再拘泥於雞毛蒜皮之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即將暴富的狂喜心情。

是的,滬亭北路要拆遷了!

不僅張新國一家,滬亭北路上的鄰居們都是一片過年的欣喜之象。

誰都知道,那個年代的上海拆遷,意味著搬離蝸居的老房,住進明亮先進的商品房,除了拿房,還能額外拿錢,完全實現了階級跨越。

所謂的「一拆富三代」,不是沒有道理的!

放眼方圓幾十里,自家的小洋樓那是鶴立雞群獨一份的;再加上人口眾多,上有老下有小,四代同堂十幾口,都指著這次拆遷雞犬升天呢!

所以,當拆遷辦和開發商來到老張家商談貼補方案時,張新國一臉傲氣地獅子大開口:

給我三個億!少一分也別想動我一塊磚!

張新國家中只有一個兒子,宅基地證書也只有一張。

所以根據當時的動遷政策,他只能拿到大中小三套房子共280平米,一套多子女政策補償房120平米,外加230萬元的拆遷補償款和40萬元的裝修補貼。

很多房子不如張新國大,人口不如張家多的鄰居,賠的房補的錢卻都比張新國多,這讓他心理極度不平衡。

加上家中一對子女紛爭不休,不管是房子還是票子都難以均分,張新國只能死扛到底,一口咬死:

3個億,少一個子兒我都不搬!

時間不等人,道路也不會因為張新國一家的獅子大開口而不通了。

2011年,滬亭北路拓寬工程正式開工;曾經泥濘不堪的土路被拓寬為四車道的柏油馬油。

而這條馬路比較特別的地方,則是在經過張新國的小樓時,四車道變兩車道,然後從張新國家繞了過去。

而張新國曾經引以為傲的三層小樓,如今成了擾亂公共運輸的「牛皮癬」。

這是張新國一家怎麼也沒想到的一個局面,如今騎虎難下進退兩難。

而更難的日子,還在後面。

馬路工程開工後,原來的鄰居一個個搬走,只剩下張新國一家孤零零的樓房獨立在工地中間。

白天是挖土機轟隆隆的工作聲,打開窗戶便是昏天暗地的泥土灰塵;到了晚上四下一片寂靜,只剩下這一家人,孤獨又荒涼。

由於寬敞的馬路遭到張新國樓房的阻隔,司機往往需要提前減速或是急剎車,這給駕駛中的司機帶來極度不便。

經常有司機在經過張新國家門口的時候,搖下車窗破口大罵;嚇得張新國一家都不敢開窗。

更可怕的,還有來不及剎車出了車禍的司機,一肚子邪火沒地方發,跑到張新國家「砰砰」地敲門問罪。

甚至還有一次,司機剎車過急,輪胎打滑,直接連車帶人衝進了張新國家的院子裡。

如此天災人禍,幾乎每一天都在上演。

這樣的房子真的不能住人!

早上我們聽著車聲醒,晚上我們合著車聲睡。我們住在大馬路中間,每當大卡車經過時家裡的地板和家具都跟著晃動,十分嚇人,不知道這些老化的電器和衣櫥什麼時候就會倒下來。

而夜裡大卡車轟隆隆開過的聲音更是讓人沒法睡覺,我母親就是在這種環境中突發心臟病去世的。

電梯、學校、菜場一應俱全,生活相當便利。

也總有那麼幾個好事之徒,沒事就來張新國家中坐坐,打著串門聯絡感情的幌子,實則吹噓自己的新房和銀行好幾個零的存款。

聽得張新國又急又氣,除了羨慕嫉妒卻沒有任何辦法。

畢竟現在村委和開發商都晾著他,再也沒人登門協商,更不提給房給錢的事情了。

這14年間,張新國不是沒想過鬆口,不是沒想過一拆了之。

但外人不理解的是,他這關起門來的一屋子兒女債。

首先,兒女不讓老爹鬆口。

他們認為只要堅持耗下去,如鐵釘一般牢牢地扎在這個當口,任其風吹雨打生鏽發霉,總有一天政府會鬆動,而他們要求的3億拆遷款也能如願到帳。

但惡劣的居住條件下,一對兒女早就帶著自己的家庭匆匆搬出了這個小洋樓,在外租房住。

而他們卻要求自己近70歲的爹娘帶著90來歲的爺爺住在這棟危樓之中,管他外面是塵土漫天還是車水馬龍,反正自己是眼不見為凈。

兒子覺得自己是家中獨苗,理應多分一份;而女兒認為,自己下一代已經長大,眼見著就要自立門戶,姥爺家中有,沒有不給的道理。

錢還沒到帳,一對兒女卻是爭吵不休,老張頭此刻一個頭兩個大,更不知道這房子應該怎麼辦。

此時,距離當初的協定拆遷之日已過去整整14年。

而上海松江區的房價已從當年的3、4000一平米飆到現在的近6、70000一平米了。

而張新國一家的拆遷補償,並沒有因為他們曠日持久的「釘子」行為而有所增多。

和14年前一樣,張新國一家拿到了4套房子和270萬元的拆遷補償款。

只是今非昔比,這錢與14年前相比,早已不是那個分量了。

65歲的張新國帶著老婆和90多歲的老丈人,終於要搬離馬路中央的這座「大碉堡」。

他指揮著搬家工人上上下下,揮汗如雨的同時再看一眼自己的小洋樓,順道想一下:

這14年的據守,是值還是不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00bac558ed07d68ccc18f1e15df3e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