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李宗仁病逝,臨終前囑咐:收藏的幾瓶好酒,幫我送給毛主席

2024-08-24     八月未完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1968年10月1日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建國以來的第19個國慶節。

依照慣例,黨中央在國慶的前一天於人民大會堂召開了招待會,黨內領導人齊齊出席,場面甚為宏大。

但是已歸國三年有餘的李宗仁,卻沒有出現在這場盛大的宴會中。

原來,早在國慶節之前,李宗仁就因病住進了北京醫院。

在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下,李宗仁得到了專業診治。

雖然情況暫時出現了好轉,但從1969年1月開始,李宗仁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在臨終前的幾天,李宗仁把自己的夫人胡友松和工作人員叫到了身邊,特別囑咐道:

「我收藏的幾瓶好酒,等我走後,你幫我送給毛主席。」

那麼李宗仁為何會在彌留之際說出這樣的話呢?

這就要從他的經歷說起了。

李蔣二人從「蜜月期」到分道揚鑣

1891年8月,李宗仁出生在廣西的一戶農村家庭里。

幼年的李宗仁在父親的教育下,開始讀書學習,後來進入軍校學習,畢業後成為一名准尉軍官。

在他軍事生涯的前幾年,李宗仁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桂系軍閥准尉軍官,一步步成為廣西軍政的要員。

就在他勢力不斷擴大的同時,一位日後改變他一生的人,也逐漸浮出了水面,這個人就是蔣介石。

1926年春天,李宗仁前往廣州與蔣介石一同商討北伐大計。

從這次見面之後,李宗仁和蔣介石便多次一起出現在前線進行視察。

北伐軍節節勝利,蔣介石撥給李宗仁十萬軍餉以作後勤保障。

李宗仁也以一連串勝利回報了蔣介石所謂的「器重」。

到1927年北伐取得勝利之後,蔣介石真面目顯現,他們對外勾結帝國主義勢力,內與封建買辦團體同流合污。

針對國民党進步團體,與共產黨組織製造了一系列慘案。

這些慘案背後均有李宗仁的手筆,尤其是駭人聽聞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實施者,大部分都來自李宗仁指揮的國民黨第七軍。

除了上海、南京之外,李宗仁還授意在廣西的南寧、柳州、桂林等多地發動,針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的屠殺。

與此同時,李宗仁逐漸對蔣介石獨斷專行日漸不滿,蔣介石也暗自要對李宗仁動手。

1929年1月,蔣介石將盤踞在全國各路的軍閥集於南京,召開「編遣會議」,以此來實現排除異己的計劃,會議召開後遭各路軍閥強烈反對。

蔣介石自知已無法通過談判來達成削弱軍閥的目的,善於玩弄權術的他,開始了拉攏和策反工作。

經過一番操作後,原屬於粵系的陳濟棠宣布投靠蔣介石,李宗仁和白崇禧在此時返回廣西組織力量與蔣介石進行對抗,奈何實力不足最終以失敗告終。

此後,蔣介石、李宗仁兩人之間矛盾激發的不可調和。

後來,蔣介石、李宗仁二人的關係,伴隨著「九·一八」事變又發生了反轉。

起初蔣介石寄希望於「國際調停」,希望通過外國力量的干涉,試圖讓日本作出讓步,自己則還是實施「攘外必先安內」的行為。

但此時,中國共產黨正式呼籲國內各黨派停止內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敵。

在此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秋,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軍閥,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意見,並提出:

「與其坐以待斃,任憑日寇蠶食而亡國,不如奮起出擊抗戰圖存」的觀點,持抗日圖存的態度的李宗仁,起初極力反對蔣介石對日本妥協。

直到1937年7月中旬,蔣介石向李宗仁和白崇禧發去電報,邀二人前往廬山一同商議抗日大計,收到訊息的二人,也立即通電全國表示擁護蔣介石抗日主張。

10月,李宗仁被蔣介石委任為第五戰區司令官,親自率兵北上抗日,並創下了名震中外的台兒莊大捷等重大戰績。

1945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再次發覺李宗仁的實力威脅到了自己,所以將其調任至北平擔任「行營主任」,試圖讓他遠離國民黨政治中心。

但是在1948年國民黨召開的「國大」中,經長時間斡旋的李宗仁,還是成為了當時「中華民國」的

副總統

到了1949年,蔣介石通電全國決定「下野」,而此時得美方支持的李宗仁則取而代之。

而隨著人民解放軍的連連勝利,大勢已去的李宗仁攜家眷出逃,以就醫為名從南寧乘專機飛往香港再飛美國,此後於美國度過了十六年流亡生涯。

最終,在1954年,敗退台灣的蔣介石授意,開除了李宗仁的國民黨黨籍,並且罷免了其「副總統」之職,試圖讓其「身敗名裂」。

此時的李宗仁並未理睬蔣介石的態度,而是開始尋求「回國」之路。

棄暗投明前路難,回國之路波折多

新中國成立後,李宗仁通過不同渠道了解新中國的發展狀況,當他知道新中國發展日新月異之後,逐漸產生了想要回國的想法。

尤其是在1964年2月12日,李宗仁於美國《先驅論壇報》上發表了一封,勸告美國政府不要沿著錯誤的道路走下去,而應效仿法國政府,迅速調整對華方針的公開信。

於是在1959年建國十周年前夕,程思遠

應邀參加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大慶。

周總理接見了

程思遠

程思遠也

向周總理陳述了李宗仁這幾年來的思想經歷與回國的願望。

於是,周總理表示回國的大門隨時向李宗仁敞開,但由於當時國內外局勢尚不明朗,所以婉拒了他立即回國的請求。

另外,毛主席也對李宗仁的回國表示支持,說:

「李德鄰(李宗仁字德鄰),要回來,十分歡迎。」

由於當時中國與美國尚未建交,所以李宗仁為了擺脫美國和蔣介石特務的跟蹤,回國之路可謂是一波多折。

1965年4月22日,李宗仁又一次來到紐瓦克城的移民局,先是申請去瑞士度假,6月13日,李宗仁獨自離美國抵達歐洲。

之後經過一路波折,1965年7月20日,74歲的李宗仁走下了舷梯。

當他看著北京停機坪前上百位社會各界人士列隊歡迎的場面時,這位曾經叱吒中國政壇幾十年的七旬老人不禁潸然淚下。

回國一周之後,李宗仁受邀前往中南海,與毛主席進行了五個小時的談話,毛主席對李宗仁說:

「回來就好啊,回來就好,你是抗日的功臣,我們共產黨人會永遠記著你的功績的。」

李宗仁回國之後,就在有關部門的陪同下,參觀了新中國的各項建設成就,這個時候見到毛主席,李宗仁無疑是最為激動的,他說:

「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外遊子和我是同樣的心情,就是可以回到新中國的懷抱,親眼見證這天翻地覆的改變。」

毛主席聽到之後哈哈大笑說:

「德公,你替我轉告他們,凡是願意回來的,新中國的大門永遠為他們敞開。」

得黨內外一致禮遇,臨終記掛毛主席

毛主席特意向李宗仁詢問回國後的打算,李宗仁於是向毛主席說出,自己想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想法,毛主席思考了一陣後說:

「關於這個問題啊,我建議你和恩來商量一下。」

經過周總理和其他中央領導的考慮,最後還是婉拒了李宗仁的請求,心細的毛主席考慮到,避免李宗仁產生其他想法,所以特意派周總理登門解釋。

周總理對李宗仁說:

「德鄰先生,我們經過研究,覺得你還是不擔任相關職務比較好,中央建議你留在政府之外,在進行統戰工作時,會更加方便的。」

李宗仁聽了周總理的話後,表示理解中央的意思,並承諾會在日後的統戰工作中,義不容辭地完成政府交給自己的任務。

最終經過毛主席和周總理的研究決定,雖然李宗仁不便於擔任中央職務,但還是予以李宗仁副國級的待遇。

1965年國慶節,李宗仁還受邀登上了天安門城樓觀看國慶慶祝活動。

在人群中,細心體貼的毛主席看到李宗仁在很遠的位置,於是招呼他站在自己的身邊。

毛主席一邊給李宗仁講解,一邊關心起他的身體來說:

「德鄰先生,您一定要保重好自己的身體,中國共產黨會永遠記著你的。」

在黨中央的關切下,李宗仁的晚年過得平靜且安定。

不過,正所謂,花開花落自有時,戎馬一生的李宗仁,也同樣逃不過宿命的安排。

日漸老邁的軀體未能戰勝病魔,最終一步步地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李宗仁在臨終之前,還特意囑咐夫人和工作人員,要把他珍藏幾十年的名酒送給毛主席。

據悉,這些酒都是擁有200多年歷史的收藏品,其價值難以估量。

但是李宗仁還是贈送給了毛主席,這充分說明了,李宗仁對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是無法比擬的,這一點已經超越了一切。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因病逝世於北京,享年78歲。

總結

李宗仁早年投身革命,從一位默默無聞的下級軍官,逐漸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

最後他不得不告別政治,出走美國,過上了閒雲野鶴的生活。

人到晚年的李宗仁,厭倦了異國他鄉的漂泊,十分渴望落葉歸根。

最終回國心切的他,在黨中央領導人的一致歡迎與幫助下順利圓夢,並且得到了以毛主席為核心領導的我黨同志親切關照。

輝煌半生的李宗仁得以安度晚年,因此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都牢記毛主席的恩待。

可以說,李宗仁的一生見證了清政府的垮台、軍閥的割據、抗日的烽火以及國民黨的潰敗,最後看到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這一切正如他晚年所說的:

「有幸成為華夏一員,不只是我一人的光榮,更是所有中國人的榮幸。」

這句話也充分證明一個國家只有富強,才不會被別人肆意侵犯,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時代,並且為中華之崛起與富強繁榮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d0178c4f41dd5ecbdbae0bfa730ca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