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文化瑰寶,中國的中醫和中餐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二大文化瑰寶,從古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然而,時至今日,這些傳統的技藝正面臨著斷層和消失的境地,特別是中餐中的很多烹飪技藝。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大家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率,如今,已沒有多少人再願意去做那些複雜的傳統菜了,這從手藝上直接導致了傳統菜正面臨失傳。
今天,我們致敬傳統,在此發一期傳統菜菜譜,以讓更多的廚師朋友,知道一些傳統手工菜的做法。
八寶布袋雞
製作:濟南市烹飪協會會長 李建國
這是一道傳統手工魯菜,展示的是廚師的精湛刀工——一隻小公雞去掉骨頭呈布袋狀,釀入火腿粒、香菇粒、海米等八寶餡料,蒸製時雞腹內的八寶餡料與雞身外的清湯夾擊雞肉,濃郁的鮮香沁入肉與湯中,使得菜品鮮味濃醇、肉質軟爛,融入了海米、火腿、香菇等八寶料的復合香氣,湯汁回味豐富。
整雞去骨:
1、選用凈重二斤的小公雞,從脖子處宰殺放血,無需開膛。
2、斬斷脖子與翅膀根連接處的關節。
3、抽出翅膀里的小骨頭。
4、刀面貼著雞胸腔的骨頭往後行刀,斬斷身體與大腿連接處的關節,拽出整個雞胸腔。
將胸腔骨頭與皮肉撕開
抽出胸腔骨
5、抽出兩條雞大腿裡面的骨頭,脫骨即告完成。
6、布袋雞剔骨完成,整雞變成了一隻口袋的模樣。
製作八寶餡:
1、海米加清水泡軟;金華火腿泡軟後切丁;雞蛋糕切丁;雞肉切丁,腌入底味後滑油至顏色發白;發好的蹄筋切丁;香菇泡透切丁;馬蹄去皮切丁。
2、以上七種原料各50克加青豆50克一起快速焯水,撈出瀝干。
3、鍋下底油燒熱,下蔥薑末煸香,放入八寶料翻炒均勻,撒鹽10克調味即成。
製作流程:
1、取炒好的八寶料300克釀入布袋雞中。
2、將翅膀交叉從脖子刀口處穿入嘴裡再拉出來,這樣便把釀料的口子封了起來。
3、將八寶布袋雞入沸水焯至皮緊,撈出後置於盆中,灌入清雞湯,放蔥薑片各10克、鹽15克,覆膜旺火蒸1.5小時。
3、客人點菜後取出八寶雞,將菜心、火腿片汆水點綴即可上桌。
4、經過長時間蒸製,布袋雞肉質軟爛,客人用筷子一撕便開,食用極為方便。
芙蓉雞片
製作:劉新泉
凡以「芙蓉」命名的菜品,定是顏色潔白、口感鮮嫩,一般選用無骨、無皮的動物性原料與蛋清搭配,採用燴、攤、蒸等方法製成。
就像這道芙蓉雞片,其原料簡單,只有蛋清、雞脯肉兩種,通過捶剁、打制、攤煎、過水、湯燒五步,最終將一塊完整的雞肉磨礪成不破碎、不起泡、厚薄均勻的雞片,使成菜既有雞肉的細嫩又有蛋清的滑爽,清新誘人。
製作流程:
1、採用「先捶後剁」的方法將雞脯肉製成細茸(雞脯肉洗凈瀝干,放在案板上,用刀背將其捶成細茸)。取雞茸150克,加鹽3克順同一方向攪打上勁,再加泡過蔥姜的料酒5克拌勻,然後分三次加入清湯300克攪至粘手,這就是雞糊。
2、取4個蛋清,用筷子攪打至起泡,再分次倒入剛剛拌好的雞糊中充分拌勻,放濕澱粉10克繼續攪拌,直到雞糊潔白粘稠、用小勺舀起後剛好能呈直線流下,就可以進行下一步操作。
3、炒鍋滑透,放色拉油200克燒至三成熱,舀一勺雞糊,從鍋邊倒入,使其慢慢「滑」入鍋中,形成一個圓片。待定型後開始晃鍋,讓油不斷「沖」向雞片,反覆幾次後,雞片與鍋底分離,浮在油麵上,將其撈出。按照此種方法將全部雞糊攤成片。
4、鍋入清水燒沸,放雞片汆30秒,撈出瀝干,改刀成菱形片;菜心40克、番茄片30克汆水備用。
5、鍋入清湯100克,調入適量鹽、雞粉燒沸,放雞片、菜心、番茄片翻勻,勾薄芡、淋雞油起鍋即成。
浮油雞片
製作:崔伯成
浮油雞片是一道美味可口,但已經快失傳的功夫菜,用到魯菜中的經典雞料子,大致做法是將雞料子用小勺舀入油中,浸至浮起成潔白的圓片,然後入鍋熘炒而成。成菜中的雞片鮮、嫩、軟、滑,色澤潔白。
製作雞料子:
1、雞脯肉用清水浸泡至顏色發白,邊用刀背砸,邊挑去細筋,直至將雞肉砸成細緻的茸。
2、然後按1∶7的比例添加蛋清,再加入少許清水、水澱粉攪拌5分鐘以上,攪成比蛋液略稠的稀糊,讓蛋清、澱粉充份融合。
走菜流程:
1、鍋下寬油燒至兩成熱,用比較平的湯匙舀起一勺雞茸,浸入油中,待雞茸受熱凝固從湯匙中滑出後撈起,注意一次不可下入太多,一鍋滑3-5片即可,這是因為雞片容易粘連,而且在油里受熱時間長短不一,下得早的雞片吸油多且口感老。
2、將滑好的雞片撈出,立即放入清水中,以去掉多餘油分。
3、鍋留底油燒熱,下入高湯150克、鹽4克、糖3克、味精2克燒開,下水澱粉勾二流芡,下雞片150克、黑木耳20克、紅彩椒片15克,用鏟子輕輕翻勻即可出鍋。
製作圖解:
1、將打好的雞料子舀入鍋內。
2、小火滑至成形。
製作關鍵:
1、製作雞料子時一定要充份攪勻,否則做成的雞片有的地方發白,有的地方發烏,質地也不細膩。
2、雞蓉與蛋清、澱粉的配比非常重要,蛋清加多了則做好的雞片太軟,一夾就碎,而且會遮蓋雞肉的鮮味;雞蓉多了則做好的雞片太硬,而且顏色發烏,口感不夠細嫩;澱粉加多了雞蓉糊會結塊,汆時不易成形,而且做好的雞片口感太粘;水若太多,雞蓉入油會澥,不能成形。
3、汆雞片時最好兩人同時操作,一人往油里下雞片,另一個人待雞片成形浮到油麵上時翻一下,等兩面都變白時就撈出來,這樣失誤率較低。
4、滑雞片時油溫不可高於兩成,否則雞蓉下鍋後很快就浮起來,導致外熟里不熟。
浮油魚片
製作:高文平
浮油魚片是由傳統魯菜——浮油雞片演變而來,成菜潔白鮮嫩,湯汁透明,清香利口,老幼咸宜。
此菜是魯菜中典型的「料子」菜,「料子」在江蘇菜里也被稱為「締子」,締子可細分為硬締、軟締、嫩締三種,魚丸、雞丸屬於軟締,而浮油魚片則屬於嫩締系列。
傳統的浮油雞片是將雞料子加蛋清、水澱粉等攪成糊,然後舀入油中,浸成不規則的大片,滑炒而成,高文平在選料和技術上進行了兩大革新:
1、雞茸改為淡水魚茸,色澤更加潔白,口味鮮美,質地細膩,富有彈性。
2、將和好的魚糊用小勺慢慢舀入平底鍋,使其綻開成為圓片,堪比圓規畫出來的。
很多老師傅見過此菜之後都大為驚訝,以為是用模具切出來的——這一步正是此菜的核心技術環節。
高文平說:經營以口味取勝、教學以規範取勝、比賽以功夫取勝。這道菜看似簡單,實則蘊含了極深的烹調功底,我曾在店裡反覆練習幾百遍,才確立其標準做法並推出。2004年,我帶著這道千錘百鍊的功夫菜,參加了第十四屆中國廚師節的比賽,一舉榮獲了金廚獎,而此菜也被評為中國名菜。
製作流程:
1、草魚(或者白魚、鯉魚)宰殺治凈,片下魚扇,刮下魚肉,挑出亂刺之後砸成泥。
2、取100克魚泥納入盆中,加蛋清3個、清水400克、水澱粉25克、鹽8克、味精5克,朝同一個方向攪拌均勻成稀糊,至能呈直線狀下落為宜。
3、平底鍋放入一層色拉油(深約5厘米)燒至兩成熱,用湯勺舀起魚糊,慢慢倒入鍋中,魚糊在鍋底慢慢擴散成圓片,待周圍冒出豐富的小氣泡時,鏟起魚片,待其浮出油麵時撈出,放入溫開水中去油。
4、鍋下蔥姜油75克燒熱,下香菇1個、菜心20克煸炒,加清湯100克、米酒10克、鹽2克、味精2克,勾芡後下魚片輕輕掂勻,淋明油,擺入瓷盤中即可上桌。
製作圖示:
1、魚泥納入盆中,加蛋清、鹽、味精調勻。
2、倒入水澱粉,朝同一個方向攪勻。
3、攪成稀糊,以能呈直線狀下落為宜。
4、舀起一勺魚糊,緊貼油麵。
5、對準一個點緩緩倒入。
6、用鍋鏟鏟起,繼續浸至成熟。
7、浸出的魚片好似圓規畫出來的一般,撈出後放入溫水中去油。
8、加清湯、米酒、鹽、味精,勾芡後下魚片輕輕掂勻,淋明油。
大師點撥:
1、攪勻的魚糊雖然比較稀,但也是一種上勁的狀態,即舀起往下倒時能流成線,這樣才可以滑出魚片。
2、向鍋里舀糊的操作步驟看似簡單,實際上超難。舀起魚糊的勺子需緊貼油麵(不能高於1厘米),往鍋中對準一個點倒,力道均衡,不要忽多忽少。將一勺糊均勻地倒在該點上,這樣魚糊才能勻速擴散,變成圓片。
浮油蝦片
製作:程增祿
浮油蝦片也是從傳統的浮油雞片演變而來,選蝦茸代替雞茸,摻到打發的蛋清中,入油浸炸成鬆軟的片,然後熘炒而成。蝦肉入菜鮮味濃郁,更上檔次,而且由於富含蝦青素,做好的蝦片帶有天然的淺紅色,一改傳統浮油菜的潔白賣相,非常別致。
製作流程:
1、新鮮蝦仁90克開背去掉沙線,加入5個蝦腦一起絞成泥,然後調入適量鹽、味精、水澱粉攪打均勻。
2、蛋清5個打發成雪麗糊,然後放入打勻的蝦茸繼續充分攪勻。
3、鍋下寬油燒至三成熱,用勺子舀起適量蝦糊,放入油中小火浸炸至定型,翻面後繼續炸至淺紅,撈出控油。
4、菜心、火腿片、筍片各30克飛水待用。
5、鍋留底油燒熱,下蔥薑末煸香,添清湯80克,投入火腿、菜心、筍片燒開,調鹽、味精、白糖,勾芡後放入蝦片快速翻勻,出鍋裝盤即成。
製作圖示:
1、蛋清打成雪麗糊。
2、加入蝦膠。
3、再次攪打均勻。
4、蝦糊用勺子舀入溫油中。
5、定型後翻面浸炸。
6、炸至淺紅色後撈出控油。
7、入鍋熘炒而成。
製作關鍵:
1、蝦肉與蛋清的配比要掌握精準,蛋清少了,口感發死;蛋清多了會過於蓬鬆,不易成形。
2、最後一步熘炒時間要短,下鍋翻勻後立即起鍋,否則蝦片容易軟塌。
清湯魚圓
製作:胡忠英
「清湯魚圓」是浙江紹興一帶的傳統風味菜,以湯清味鮮、滑嫩潔白而著稱。
此菜在選料和技法上要求頗高:一般要選用肉質細嫩、粘性較強、吸水量大且彈性十足的白鰱等魚類為原料;清湯魚圓的吃法很講究,內行品嘗時先觀其貌——色白而形圓,再用筷子捅其身——質嫩而有彈性,之後才將這白玉圓子含入口中——滑潤而味鮮。
魚蓉刮下來,墊著豬皮切
做魚蓉要分3步,先是將活魚宰殺後一片二,入冰箱在0℃-4℃條件下冷藏12小時,取出將魚皮朝下放到砧板上,魚尾用釘子(或刀跟)固定,再另取刀從魚尾部一層層向前刮,刀口要放平,刀刃與砧板呈60度夾角,每一次只刮下很薄的一層魚肉泥,這樣可以去凈藏在魚肉中的細碎魚刺。
最後取一張新鮮的豬肉皮鋪到砧板上,將刮下的魚泥放在肉皮上,用刀背剁至魚泥變黏。
剁的力度很講究,輕輕剁散即可,不能將下面的豬皮剁穿,以免肉皮碎混入魚蓉中;鋪豬肉皮的目的是將魚蓉與砧板隔開,以免剁魚蓉時有細木屑等雜質混入;做魚圓的魚蓉一定要剁得很細膩,魚蓉要產生黏性,能在刀面上附著最佳。
加水比例不固定
魚圓要做到彈性十足,加水添鹽的比例很關鍵。魚肉的品種、生長年限不同,加水的比例也就不同,這主要取決於魚肉的脹性。魚肉脹性越大,吸水能力越強,加的水就越多。海魚中鰻魚的脹性最大,一斤鰻魚肉可加入兩斤半的水,河魚中的白鰱脹性較大,每斤肉可打兩斤水。
即使是同一種魚類,生長年限不同、吸水量也會不同。同一品種的魚,通常體積大、生長時間長的魚脹性偏大,吃水量也較大。
打魚蓉:空氣進魚蓉,入水浮起來
好的魚圓入口滑嫩有彈性,這跟攪打魚蓉、下水煮制的手法有很大的關係。這裡以白鰱魚蓉為例,講一下魚蓉攪打、魚圓成形的過程:
取白鰱魚蓉500克放入盛器,加清水500克、鹽25克順同一方向用力攪打,儘可能多地將空氣打進魚蓉中。空氣進入魚蓉可增加其膠性,提高彈性和黏合力,魚圓成熟後會更白皙。
當取少許魚蓉放入清水,魚蓉漂浮不沉時,則證明魚蓉已「吃足」空氣。此時魚蓉表面光滑,類似白奶油般黏結,且會在其中產生很多細小的氣泡。
之後再倒入清水500克、薑汁水20克,按一個方向攪勻,最後加入味精5克拌勻。打好的魚蓉在10℃室溫下靜置20-30分鐘,可增強魚蓉的黏性,做出的魚圓更加光滑。
煮魚圓:小火慢煮不沸騰,透明魚蓉變奶白
凈鍋入冷水1500克,將打好的魚蓉擠成桌球似的魚圓,每個魚圓直徑約3-4厘米。也可以用手擠到球狀的勺子裡,魚圓外形更圓潤。魚圓下入冷水,大火慢慢升溫,水面要始終保持平靜不能沸騰,若水面產生浮沫,則要及時撇去浮沫並補入涼水,靠加入涼水調節水溫。
大火燒至水溫達70℃,魚圓周圍一圈略微變白後將魚圓翻身,可使魚圓上下成熟一致。繼續煮至水溫升高到90℃-95℃,保持此溫度煮5分鐘,魚圓從最初的透明、肉色變為奶白色,用手指按一下能慢慢彈起,此時魚圓已成熟,可以撈出擺入碗中。
煮魚圓的原湯撇去浮沫燒沸,下入菜心、香菇,調入鹽、味精煮斷生備用。蒸熟的金華火腿切片擺到魚圓表面,再擺入煮好的菜心、香菇,最後澆入原湯,淋上熱雞油即可上桌。
製作流程:
1、鰱魚斬去魚頭,魚身一片二。
2、取出魚肉,魚皮朝下放到砧板上,釘住魚尾。
3、用刀從尾部向前一層層刮下魚茸。
4、將魚茸放在豬皮上,用刀背剁至變粘。
5、取剁好的魚茸500克,加入清水500克、鹽,順一個方向用力攪打,儘可能多地打入空氣,至魚茸表面光滑,類似白奶油般黏稠時,再倒入清水500克及薑汁水,順一個方向攪勻,最後加入味精拌勻待用。
6、鍋入冷水1500克,將打好的魚茸擠成桌球似的魚圓(每個魚圓直徑約3-4厘米),入鍋後用大火慢慢升溫,燒至水溫達70℃,此時魚圓周圍一圈略微變白,將魚圓翻身,使其上下成熟一致,繼續煮至水溫升高到90-95℃,保持此溫度煮5分鐘,至魚圓變為奶白色、用手指按一下能慢慢彈起時,撈出擺入盤中。
7、鍋內原湯撇去浮沫,燒沸後下入菜心、香菇,加適量鹽、味精煮至斷生,撈出擺盤,將提前蒸熟的火腿片擺在魚圓上,倒入原湯,淋少許燒熱的雞油即成。
製作關鍵:
1、刮取魚茸時,刀口要放平,刀刃與砧板呈60°夾角,每次只刮下很薄的一層魚肉泥,這樣做可以去凈藏在魚肉中的細碎骨頭。
2、在豬皮上剁魚茸時,力度要輕,不能將下面的豬皮剁穿,以免豬肉碎混入魚茸中。
順德釀鯪魚
製作:廣州滋粥樓
鯪魚是廣東地區特有的一種淡水魚,其肉質鮮美,但雜刺較多,為了能夠大快朵頤,當地人便想出了一個方法:將魚肉與骨刺剝離,加入馬蹄丁、臘腸粒等原料拌勻,再重新釀入魚皮內,使其外形與真魚一樣,煎至定型後再煮入味。這樣做既能品嘗到鯪魚肉的鮮美、滿足了口感,又免除了魚刺鯁喉之虞。此菜很快就在當地流行開來,逐漸成為順德地區的一道傳統名菜。
批量預製:
1、鯪魚(每條重約400克)宰殺治凈,剖開魚腹,取出魚肉、魚骨,僅留魚皮,洗凈瀝干;金鉤海米、臘腸粒、臘肉粒分別入鍋炒香。
2、魚肉切片後再剁成泥,每500克魚泥中加肥膘肉泥100克,淋清水80克,調入蚝油8克、生抽5克、鹽3克,撒生粉適量攪打上勁,再放金鉤海米35克、臘腸粒、臘肉粒、馬蹄丁各20克、香蔥花、香菜碎各10克揉勻,在案板上摔幾下。
3、將魚皮置於托盤中,內外抹勻適量澱粉,將拌好的魚泥400克釀入其中,整理還原成「鯪魚」狀。
4、凈鍋滑透,留少許底油,放入「鯪魚」,不斷晃鍋使其受熱均勻,煎約2分鐘至魚皮兩面金黃、定型。
5、鍋入色拉油100克燒至六成熱,下蒜末50克、李錦記蒜蓉豆豉醬40克、陽江黑豆豉20克煸香,倒入魚湯10斤(鯪魚骨切塊煎香,入熱水中熬制3個小時),調入蚝油50克、鹽30克、生抽20克、雞粉8克、白糖5克,放入煎好的「鯪魚」10條,加香蔥80克,小火浸煮15-20分鐘,撈出瀝干。
走菜流程:
取「鯪魚」1條,將魚身切成每塊長1.5厘米的段,交錯裝盤後送進蒸箱蒸約8分鐘,取出後潷去湯汁,拼回原形,淋上芡汁250克,撒香蔥花3克即成。
雪花雞淖(nào)
製作:曾道貴
雪花雞淖(nào)是一道傳統功夫川菜,也叫做「雪花雞鬧」,其用料十分簡單,只有蛋清和雞脯肉兩種,經過捶、剁、攪、炒四步,將完整的雞肉演變成雪白似雲朵的雞淖,細嫩爽滑、不油不膩。
批量預製:
1、取一大塊新鮮豬皮,皮面朝下擺入案板,上面放雞胸肉1500克,用刀背捶40分鐘,挑去老筋,再用刀刃細細地剁上5分鐘,此時雞茸應該潔白細膩無顆粒,略微有些粘手,將其盛入盆中。
2、在雞茸中加入鹽30克,順同一方向攪打上勁,再加料酒50克,然後分三次倒入冷雞湯3000克充分攪勻,再放入水澱粉30克拌勻,入保鮮盒放冰箱冷藏備用
以前廚師們製作雞茸時只能用手打,現在有了機器,方便快捷許多。
走菜流程:
1、蛋清5個用筷子打發,待其呈「雪花狀」蛋泡時即可。
2、取雞茸150克攪勻,加鹽2克、雞粉2克、花雕酒5克、濕澱粉20克拌勻,倒入蛋泡繼續攪拌,直至雞茸潔白粘稠、用小勺舀起後剛好能呈直線流下,就可以進行下一步操作。
3、炒鍋滑透,放豬油40克燒至五成熱,倒入步驟1攪好的雞茸小火推炒至定型、成熟,關火盛入兩個小缸,裝入一個長盤,在每缸中撒火腿末10克、胡蘿蔔丁3克即可。
製作關鍵:
1、製作此菜,最好選用約1斤半左右的仔雞,這種雞的胸脯肉筋膜少、口感嫩;在操作之前,最少要放入細流水下沖洗1小時,充分去除血水,使成菜色澤潔白;在操作時,則要採用「刀背捶、刀尖剁」的方法,將其製成雞茸。
2、每斤雞茸需加入兩斤水(或湯)才能充分打透,但在製作時需要注意,水(或湯)不可一次性倒入,否則二者不易融為一體,攪好的雞茸中會出現小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