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 · 周末 | 卡拉特拉瓦:如果雲知道

2019-12-15   星球旅行

上周我們在高迪的兩座建築作品中穿梭,那麼西班牙除了高迪就是高迪嗎?絕不是,這位給建築插上翅膀的天才大師同樣來自西班牙,本期就來一同起飛~

如果一位建築師他擁有藝術天賦又精通結構學,通曉自然生物與機械領域,那麼他的作品必將難以企及,這位大師就是高迪的同鄉——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

現代主義強調結構,形式也追隨著功能,這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的大多數建築中都充分體現,不過對於建築大師來說,往往想要「解構」這種過於一板一眼的作品,於是一票建築師們選擇傾向於「解構主義」,簡言之也就是忽視既有的規則,摒棄對稱。而這位西班牙建築大師表示強調結構,但不拘泥於固定的結構,於是他自成一派。

可以說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中能看到高迪的影子,卻又突破了高迪形式上的仿生表現。他也不止一次地表示過高迪是自己唯一的老師。在他對仿生學的刻苦鑽研下,你能從這些作品中讀出大自然,比如瓦倫西亞藝術科學城的天文館,這座如同眼睛造型的建築;還有密爾沃基藝術館這對羽翼;杜拜魔幻的花蕾暸望塔;瑞典的馬爾默旋轉大樓更是模擬人的脊椎,保證家家戶戶的採光效果。不過相比高迪的絢麗多彩,卡拉特拉瓦更偏好使用簡潔的白色。

瓦倫西亞藝術科學城

由海洋館、菲利佩科學博物館、天文館、索菲亞歌劇院四部分組成,始建於1996年,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複雜精密的結構讓藝術科學城成為現代建築的傑出典範之一。藝術科學城建在乾涸的圖裡亞河床上,圖利亞河曾流經這裡,因為河水泛濫而被引流到了城外。

索菲亞歌劇院、天文館和菲利佩科學博物館從西到東形成一個線性序列。第五個建築被稱為L'Umbracle,是一個長廊和停車場,建在一個開放的拱廊內,是對冬季花園的現代改造。

五棵混凝土「樹」排成一排,以支持屋頂和立面之間的連接。支撐建築物末端的三角形結構也標誌著入口。南立面白色混凝土支撐框架為玻璃填充,北立面為沿建築物全長的連續玻璃鋼幕牆。

天文館/IMAX劇院類似人眼,設置在24000平方米的游泳池內,於1998年竣工,整個放映館被覆蓋在一個水滴型的拱罩下,罩長110米,寬55.5米,如同眼皮開合的玻璃牆體的開啟結構,從東側看,主要的入口在水面下的負一層,從東南側看,下部的玻璃牆是對摺式的開啟結構。

「瞳孔」是IMAX劇院的半球形穹頂,它通過在水池中的反射而變成了一個球體。混凝土眼窩包含了一個垂直的,有關節的金屬板條的「眼瞼」,它可以被抬高,以便可以看到整個游泳池。一個由支撐屋頂的預製混凝土拱門組成的下沉式畫廊,裡面有售票亭、餐廳和其他服務設施。

密爾沃基美術館

這件矗立在美國的建築物俯瞰密西根湖,部分位於1957年埃羅·薩里寧設計的一座建築內。

一開始,兩個較低的樓層就被分配用作美術館。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亭子與現有的幾何學和材料的集合形成對比,就像一個懷舊的鋼和混凝土形式讓人聯想到一艘船。它通過一座纜車天橋與威斯康星州大道直接相連。行人可以在橋上穿過繁忙的林肯紀念路,繼續進入展館。

該設計將原有的13200平方米擴展到現有的14900平方米,包括一個線性翼(由玻璃和不鏽鋼製成)屋頂與薩里寧的結構成直角。設計考慮到未來的擴建,與卡勒大樓另一側的展覽設施相對稱。

整個展館有一個非常壯觀的動態結構:一輪明媚的太陽照耀下,百葉窗開閉得像一隻大鳥的翅膀。開放後,以湖為背景,預示著新展覽的開幕。

杜拜瞭望塔

杜拜花蕾瞭望塔位於杜拜河港口的中心,是一個位於杜拜河上6平方公里的開發項目。

杜拜河長期以來一直是杜拜的歷史和文化中心,與拉斯爾-霍爾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非常接近。「建築受到了伊斯蘭傳統的啟發,延續了阿爾罕布拉宮和科爾多瓦大清真寺的傳統形式。建築結合數學並形成了優雅與美感。」卡拉特拉瓦表示。

這座建築的設計靈感來自伊斯蘭傳統,喚起了給世界帶來阿罕布拉和科爾多瓦清真寺的同樣歷史。杜拜河港塔樓的設計根植於杜拜的古典藝術和文化。該標誌性建築將現代、可持續的設計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豐富的文化和遺產結合在一起。這座建築的觀景台是塔頂一個細長的橢圓形花蕾的一部分。纖細的莖作為結構的脊樑,連接建築物和地面的電纜讓人想起百合葉的精緻羅紋。這座建築還提供了夜間照明的燈塔,燈光強調著建築的花蕾設計。

卡拉特拉瓦設計這座塔時非常注重節能和可持續性。該塔將使用高效的冷卻系統,從該系統收集的水清潔了外牆。綜合遮陽系統和翼門也有助於提高能源效率。建築包括十個觀景台,尖塔房,提供了前所未有360度的城市景觀視野。在不同的甲板中有兩個VIP觀景花園甲板,用來重現古巴比倫空中花園的輝煌。

瑞典馬爾默旋轉大樓

1999年,卡拉特拉瓦應邀為瑞典馬爾默西部港口地區的一處著名景點設計了一座混合用途住宅塔,並計劃在2001年歐洲住房博覽會(Bo01)期間展出。鑒於有機會加強和擴大由兩條主要道路交叉口界定的公共區域,卡拉特拉瓦認為這個項目是一個獨立的雕塑元素構成的城市景觀。

塔樓的形狀基於他的雕塑之一——旋轉的軀幹,他把人身體的運動形式抽象成一堆立方體,優雅地圍繞著一個核心。在最初的雕塑中,七個立方體被設置在一個鋼支架周圍,以產生螺旋狀的結構效果。建築物的形狀由九個長方體單元組成,形狀像帶有三角形尖端的立方體。每個單元有五層樓,約2000平方米,實際上是塔樓的「附屬建築」。

塔樓的核心包括內部電梯和樓梯,單元之間通過這些電梯和樓梯進行溝通,這相當於雕塑的鋼支架。高度達到190米,是瑞典最高的住宅建築,也是歐洲第二高的住宅建築。

在塔頂觀賞時,西面就是哥本哈根,南面是法爾斯特博,東面是斯卡納平原,北面是赫爾辛堡。每層住宅由三部電梯提供服務,可容納一至五間公寓,會議室設在第九單元的頂層,53層和54層。每個會議樓層都有兩個房間,其中一個房間可以分開。

主體承重結構為圓形鋼筋混凝土核心,其中心與樓層的旋轉中心正好對應。建築的混凝土厚度從底部的2.5米逐漸變細到頂部的0.4米。塔樓的電梯和樓梯設置在核心層內,核心層是次要的結構單元。脊柱通過對角和水平的鋼支柱連接到每個單元上,這些構件將脊椎連接到單元頂部的結構牆。

原以為這樣一座結構有些複雜的建築施工難度會極其高,但對卡拉特拉瓦來說簡直「小菜一碟」,他採用了一種非常有效的施工方法:將地下室作為一種常規的混凝土工程建成後,採用滑移隔震框架體系建立了豎向循環核心和底板。然後,使用車間預製的構件連接外部鋼結構。最後,用起重機把車間裡的預製門面拉起來。這樣,儘管其高度創新和複雜的設計,建設時間卻大大縮短。

參考來源:Santiago Calatrava official website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