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被認為是對宿主健康有益的活生物體。近年來,益生菌逐漸成為臨床上常用的處方,被廣泛用於治療胃腸道疾病和非胃腸道疾病,然而評估其療效的相關臨床研究結果通常是相互矛盾的。目前仍有大量臨床研究探討益生菌在治療胃腸道疾病方面的作用,但對於很多疾病仍無統一定論。
益生菌對腹瀉的防治作用
感染性腹瀉
目前益生菌被公認為是中等程度感染性腹瀉的安全替代和低成本的治療方法。儘管目前越來越多的旅遊者考慮使用益生菌作為預防旅遊者腹瀉的措施,但是目前高質量的臨床研究較少,結論也較少,且現有數據之間仍然存在矛盾,因此不推薦益生菌作為可靠有效防治旅遊者腹瀉的方法。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難辨梭菌相關性腹瀉(CDAD)
鼠李糖乳桿菌(LGG)或布拉迪酵母菌可能是防治ADD的最佳選擇。而對於重症難辨梭菌感染患者而言,乾酪乳桿菌似乎是最有效的選擇,其他菌株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目前針對AAD及CDAD的標準治療仍為口服甲硝唑或萬古黴素治療,益生菌療效仍存在爭議,關於哪些益生菌菌株可以預防難辨梭菌感染尚未達成共識,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明確。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IBS-D)
對於IBS-D,益生菌療效尚無一致性定論,未來仍需要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來檢測特定益生菌對IBS-D的療效。
炎症性腸病(IBD)
目前沒有強有力的科學證據證明克羅恩病(CD)患者使用益生菌菌株是有效的。然而,某些益生菌菌株對潰瘍性結腸炎(UC)是有效的。大腸桿菌Nissle(ECN)在預防UC復發方面與美沙拉秦相當,而VSL#3(一種多種益生菌混合製劑)有助於緩解慢性UC患者的病情。此外,長期使用益生菌製劑(唾液乳酸桿菌與酸乳桿菌混合製劑)聯合美沙拉秦治療輕、中度UC是可行的,可以替代皮質類固醇治療。
治療相關腹瀉對於益生菌防治放化療相關腹瀉的療效,近年來缺乏大規模高質量前瞻性RCT,且目前系統分析所納入的研究具有明顯異質性,尚不能形成有力的確定性證據,仍需後續進行嚴謹的臨床研究以明確。
不良反應
與益生菌有關的潛在不良事件包括胃腸道不良反應(如腹部絞痛、噁心)、有害代謝活性(如D-乳酸酸中毒)和罕見的局部及系統性感染(如真菌血症、敗血症、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和腦膜炎)。
小結與展望
益生菌在防治感染性腹瀉、AAD/CDAD、IBS-D、IBD等多種引起腹瀉的胃腸道疾病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目前,雖然含2種及以上益生菌的組合產品已成為主流,但在大多數國家,益生菌產品仍不屬於藥品,而是食品。在我國,現有益生菌產品主要包括食品、藥品、保健品,2012年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的地衣芽孢桿菌製劑、枯草桿菌/腸球菌二聯活菌製劑、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製劑均為乙類口服製劑。
在臨床應用中,益生菌菌株的變化、劑量和給藥方式,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飲食和日常使用的藥物(如抗生素和抗酸劑)使不同益生菌之間療效的比較變得困難。因此,需關注益生菌的菌株特性及目標人群,應該明確每一種益生菌菌株的性質,且不能外推到其他菌株,有必要科學地證明該菌株給宿主帶來健康益處的功效。
此外,使用益生菌過程中仍存在需要監測的潛在風險。目前益生菌臨床效果尚存在爭議,今後仍需要更多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來確定益生菌的臨床效果、最佳劑量、對脆弱人群的安全性以及特定疾病最有效的益生菌種類和菌株。
作者:張楠 來源:中國全科醫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