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其二「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一聯,成為千古名句,現在人引用這句話,多是形容夫妻生活貧困,艱難度日,若單純從字面上理解,容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這種說法倒也沒有錯,但如果用來賞析這一組詩,就未免斷章取義了。
要理解元稹這句詩,我們先要明白一下「組詩」的概念。
組詩
古人作詩,有許多組詩,但組詩又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以一個主題作許多詩,每一首詩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每一首詩之間沒有聯繫,或聯繫非常小,比如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
第二種,就是每一首詩之間是前後相承,彼此聯繫緊密的,比如蘇軾《獄中寄子由二首》,又比如元稹這一組《遣悲懷》。
所以我們讀《遣悲懷》的時候,一定要把三首詩結合起來理解,才能體會到元稹的真摯情感。
元稹的「恨」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元稹到底在「恨」什麼?通常,在古代文學中,「恨」的含義不同於現在的痛恨、討厭,而是遺憾。結合三首詩,我們來看看元稹到底有什麼遺憾?
·其二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這一首大意是說,昔日我們常常開玩笑說身後之事,誰承想那些玩笑竟都應驗,你去世多年,我把你曾經的衣物都已施捨,只留下針線睹物思人,還記得你最寵愛的小丫頭嗎,我對她也愛屋及烏。每次我夢見你啊,都會為你燒紙錢,你感受到我的思念了嗎?
最後兩句說「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想起曾經貧窮的日子,每一件事都讓人覺得難過不已。
恨,是生死相隔之恨,也是貧賤生活之恨。
·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嫁與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元稹的妻子韋叢,當年也是大小姐,可怕折服於元稹的才華,寧願放棄富貴生活,和元稹一起甘於貧賤,你看他們的生活,真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可是韋叢不但沒有怨言,還賣掉自己的金釵為丈夫換酒,雖然吃著野菜,卻覺得食物甘美,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啊。
可如今呢,「今日俸錢過十萬」,我高官得坐、駿馬得騎,你還沒有等到跟我享福,怎麼就急著走了呢?
沒能用今日的榮華富貴,彌補妻子過去的貧苦,這是元稹的「恨」,前一句「百事乖」,乖是違背、不稱心之意,呼應後面「百事哀」,也回答了「貧賤夫妻」到底是如何貧賤。
·其三
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這一首,先感嘆人生無常,然後引用了鄧攸和潘岳的故事,說鄧攸沒有後代,大約是命運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也是徒然悲鳴。即使死後合葬,又有什麼用呢,期待來世結緣,更是虛無縹緲。
元稹悼念亡妻,引用潘岳的典故無可厚非,可他為什麼要用鄧攸無子的故事呢?因為元稹和韋叢,雖是髮妻,雖然貧困,但是也一起生活了六七年,卻沒有生下一男半女。
古人生孩子,有傳承煙火之意,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更何況和自己深愛的結髮妻子,竟然都沒有一個共同的孩子,試想,假如他們有個孩子,從孩子的眉眼之間,或許能看到妻子的一絲影子,可是沒有,所以元稹的思念,只能睹物思人,愛屋及烏。
這大概是元稹的另一重「恨」吧。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你為我付出一切,為這個家付盡心血,回首過往那段貧賤日子,怎能不讓人感到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