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水世界

2019-08-21     中國鄉村美文

從前的水世界(散文)

時至盛夏,也下過幾場大雨,但雨過之後,田野里沒有積水,河渠溝壑的水量也沒有太多的增加。田地里,大田作物,生長旺盛,沒有一點「瀝澇」的跡象。這樣的情景讓我不由得想起從前。那時,每到夏秋季節,家鄉就成了水的世界,不知為什麼,那個水世界一直令我情之所鍾,經常引起我的回想。

在我小的時候,對夏秋的印象總是和水聯繫在一起的。一場大雨,村莊裡田野里,溝滿壕平,一片汪洋。於是,褲腿高卷,嘩嘩嘩地趟水,成了人們出行的常態。熟悉本地地形環境的,可以憑藉頭腦中的印象循路行進,而陌生的人,不明水下情況,隨時有可能一步踏入深坑,滑下陡坡。無奈,只能提心弔膽,摸索著謹步慎行,故而有「遠怕水近怕鬼」的說法。那時農村做飯要燒柴,夏秋季節燒柴以麥秸為主,由於到處是水,特別是趕上連陰天,陰雨連綿,沒有乾柴,做飯出現困難,晚飯就經常不動煙火。有時到生產隊的瓜鋪賣瓜,花上兩角錢,買回一面袋瓜,也可以吃炒麵,拌炒麵或沖炒麵水,等等,這些都不用燒柴,敷衍一下。現在想來,可能會感到生活艱苦,而當時習以為常。

家鄉村莊的東頭有兩個大型的水塘,村南有一條水渠,水塘大概是一開始建村時墊房基所挖,水渠則是村界。水塘水渠長年有水,可以用來澆菜。雨季,水勢上漲,水塘和水渠便成了孩子的樂園,孩子們整天泡在水裡,學游泳,戲水,摸魚,那個時代 ,孩子都熟悉水性。那時,人們不像現在這麼大的貪慾,因而水中的魚較多。有時夏季悶熱,氣壓降低,水塘下的魚忍耐不住,浮到水面呼吸空氣,於是水面漂浮起一層白花花的魚,人們俗稱「翻坑」,這時用篩子在水中一撈,就能撈上好多魚來。冬季,水面結冰,又成了難得的滑冰場。孩子們在上面滑冰,往來穿梭,熱鬧非凡,也可以在冰上玩陀螺,用鞭子抽著,啪啪地打著響鞭,陀螺飛旋,孩子們樂此不疲。

家鄉鄰近薊運河,名字有「運河」兩字,實際跟運河毫無關聯,就是一條普通的天然河流。這是海河水系一條重要的河流,從我的家鄉一帶蜿蜒流淌而過,過去河水流量很大,解放前經常決堤,沖毀房屋,威脅岸邊人民的生命安全。每年夏季,河水猛漲,漫上河灘,充盈河槽,逼近堤頂,河水浮邊浮沿。這樣一來,河面就變得非常寬闊,水勢浩浩蕩蕩,水流湍急,大河蔚為壯觀。解放後,加強了對這條河的治理和防範,每年春天,都會在大堤上搭很多土牛。所謂土牛,是形象的說法,即在河堤之上堆成一個個長方體的大土堆,數十米一個,沿著河堤,一字排開,以備出現險情時使用。每到汛期,就組織各村的青壯年去大堤上防汛,在大堤上搭帳篷,晝夜值班,巡查河堤有無險情。即使到了解放後,有的河流還經常泛濫成災,而薊運河流經我們家鄉那段,年年都是有驚無險,河堤堅固,河水順暢,百姓安然。

汛期過後,薊運河就成了游泳者的天然浴場,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每天有很多人去河裡游泳。在農田裡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到薊運河洗個澡,渾身舒暢無比。水性好的則能不顧水流的衝擊,任意遨遊,頗有「勝似閒庭信步」的詩意。最歡樂的還是孩子們,河岸邊的孩子從小就成了游泳能手,在河中騰挪穿躍,有的還從大橋上做跳水運動,孩子們玩水花樣繁多,玩得歡快盡興。水大流急時節,無法在河中摸魚,如果駕船,則可用魚網捕撈,河內有很多大魚,沿河的生產隊組織社員用網捕撈,常常收穫頗豐。人們可以在水下摸河蚌,一個猛子紮下去,把河蚌從河底泥中掏挖上來。河蚌很大,一個就有一斤來重,蚌肉味道鮮美,成了那時經常享用的美味佳肴。

把那些年的家鄉稱作水世界,是指夏秋兩季,冬春兩季水就少了好多。說來也怪,春天與夏天竟有那麼大的反差,春雨貴如油,北方的春天多有旱情,有時甚至一連數月無雨,這樣,地下水位下降。那時吃井水,要用水扁擔鉤子勾住水桶梁,平時把水桶繫到接近水面的位置,然後用手握住扁擔的上端,晃兩晃使水桶扣入井水中,再將打滿水的水桶提上來。水位低時,從井中打水,就要再搭上上端的扁擔鉤,才能夠到水面。而到夏雨時節,平地到處是水,為防止地上的水灌入井中而髒了井水,井台都修得比平地高,地下水位上升,水位最高時臨近井口,這時從井中打水,扁擔就失去了用武之地,用手握住桶梁,伏下身軀就能夠到水。可見此時地上地下都浸泡在水中,這是地下水最豐富的時期。

上面說到解放前薊運河決堤,家鄉發大水,後來的結果是河裡的沙子隨水漫到田地里,使土地變成了沙土地。這種沙土地不僅土質肥沃,而且遇水能沉澱成光滑而挺結的沙土板,踩上去不陷腳,無泥濘,有地板的光滑,而無地板的堅硬,走上去舒服得很。由於是沙土地,土質疏鬆,鋤地翻地等農活爽手不費勁,鋤頭讓這種土質磨得鋥光瓦亮,從黑土地嫁過來的媳婦感覺輕鬆了不少。到初秋時節,田地里的水回落,剛能沒過腳踝,行走在田間,就會發現,田中秋水清澈,水光粼粼,水中的小魚兒在莊稼地里游來游去,觀之讓人感到情趣橫生。俗話說,有水就有魚,群眾中流行的俗語是長期社會經驗的總結,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知識。

這時,人們可以到地里去淘魚,方法很簡單,孩子也能做,我和小夥伴一起淘魚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我們選擇地勢低洼水流較沖的地方,用鐵掀挖一個坑,我們的方言稱作「囤子」,把囤子上面的外沿用泥築成圍埝,留一個豁口,使水只能從這個豁口流入囤中。在平地通向囤子中間,做一向囤子傾斜的淺溝,在接近囤子的入水口的上端截一個篩子,在篩子前鑲嵌一塊傾斜的光滑木板,使順流游至此處的魚兒身不由己,不能回遊,只能順流而下,我們倆人輪流從囤子內用盆子往外淘水,水往低處流,地里的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入囤子中,水中的魚兒就會順流魚貫而入篩子裡。半天的工夫,我們淘了半盆子魚,二一添作五,既好玩又可滿足口腹之慾,是一種極致的歡樂!

到秋天,也不是地里的水都會落下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1965年,我上高中後的第一個大秋假,當時為支援農業,農村學校放麥秋和大秋假,從初中開始,每到這兩個假期,我都到生產隊參加勞動。1965年那個大秋假,到了秋收時,地里的水還沒退下,齊腰深的水,沒辦法像往年那樣用車把地里的莊稼運到場上來,社員們就游到水中,拖拽著一捆捆高粱、一袋袋玉米,藉助著水的浮力,涉水運行。那個大秋的莊稼,全部是這樣運上來的。大秋過後,人們調侃道:人們忙了一大秋,牲口歇了一大秋;人累瘦了,牲口養肥了。那一年的大秋,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1998年,我國北方洪水泛濫,多地成災。此後,水量減少,夏秋季節再也沒有那麼多的水了,即使有的年份雨量較大,雨水很快就滲入地下,地上田間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積水,那個水世界消失了。這是為什麼,它去了哪裡,今後會變得怎樣?這些問題留待科學家們回答吧。水世界的變化令人感到大自然的滄桑無常和難以預料,也感到人類力量的渺小。了解自然界,順應自然的發展變化,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永恆的課題。我們應該珍視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保護好人類共同的家園。

作者:董寶佑,退休教師。

審閱:劉艷梅

簡評:流暢的文筆下為我們展現了難忘的童年記憶,最後留下問題,讓人思考和回味。

編輯:趙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原創首發)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gfh6GwBJleJMoPMy2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