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河南省一鎮,在今天卻是地級市駐地,是何原因發展起來的?

2022-12-30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明清時河南省一鎮,在今天卻是地級市駐地,是何原因發展起來的?

如果對比清朝和今天的河南省地圖,會發現清朝時陳州府和今天的周口市所轄區域大致相當。清朝河南陳州府領淮寧(附廓)、西華、項城、商水、沈丘、太康、扶溝7縣,而今天周口市則轄川匯區、項城市、商水、西華、淮陽、太康、鹿邑、鄲城、扶溝、沈丘10個縣市區。

周口市地圖

清朝的陳州府

其實現在的周口市和清朝陳州府所轄區域的最大區別有兩個,一是今天的周口市比清朝陳州府多出了原屬歸德府的鹿邑縣及由其析出的鄲城縣;二是清朝陳州府的府治是在淮寧縣,也即今天的淮陽區,而今天和清朝府級相當的地級周口市政府駐地則是在川匯區,也就是清朝商水縣周家口鎮。

那麼今天地級市的駐地會設在清朝時的一個鎮,這個鎮有什麼優勢?

民國《商水縣誌》中的周家口圖

周口市在古代稱為周家口,據說最早叫周家渡口,相傳在明朝永樂年間,位於沙河南岸子午街一帶是逢單日舉辦的集市,但是在沙河北的永寧集和子午街之間,因有沙河阻隔、商旅不通,因此就在衝著子午街處開闢了一個渡口,由一周姓船戶往返擺渡,由此得名周家渡口,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周家渡口」也好,還是「周家口」也罷,在稱呼上就顯得太過繁瑣,因此符合大眾稱呼習慣的「周口」一名就成為這裡最後的名字。

民國《淮陽縣誌》中的周口圖

據民國的《商水縣誌》記載:

周家口鎮,城東北十八里小黃河與沙河匯流處,舊在沙河南岸,僅有子午街一道,居民數家。國朝治平百年以來,人煙業雜,街道縱橫,延及淮寧境。接連永寧集、周圍十餘里,三面夾河,舟車輻輳,煙火萬家,檣桅樹密,水陸交會之鄉,財貨堆積之藪。南接楚越、北通燕趙,西連秦晉,東達淮揚。豫省一大都會也。
按周口鎮地廣人雜,舊設鹽捕、水利通判於永寧集,鎮撫市面,嗣因兩河商賈雲集,移署河東淮寧境……

從明初的附近農民為了交換生產和生活必需品在沙河北岸形成的自然墟集,到明成化年間,因賈魯河始通周家口,與沙河匯流一處,周口便成為潁河、沙河、賈魯河的匯流之地,後又成為繁盛的商業貿易場所。周口因水陸交通便利,形成三岸對峙局面,市街依河流分成三塊,每個部分均以城牆圍繞,分別稱為南寨(河南)、北寨(河北)、西寨(河西)。

周口鎮北寨

周口鎮南寨

周口鎮西寨及西老寨

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陳州管糧州判移設周家口。清朝的州通判一般為正六品,所以周口在這時無論是在商業繁華程度上,還是在行政級別上已經比一般的縣要高。周家口鎮在清朝中期,與朱仙鎮、道口鎮、賒旗鎮並稱為河南四大鎮。並且因為沙河、賈魯河交匯的形態組成的三個寨子,與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類似,也就有了「小武漢」的稱謂。

周口位於穎水上游、沙河和賈魯河的匯流處,溯沙河而上向西140里(水路)到達京漢鐵路沿線的郾城(漯河),順穎水而下向東經准河與津浦鐵路相連,是河南省東部的商業交通要衝,形成了東南西北水上運輸網,成為江淮流域北航南運的咽喉要道。周口北通燕趙,南達江楚,西控秦晉,東鄰淮泗,成為直(其範圍大概相當於今天河北)、魯、豫、皖、蘇等省的物資集散地。

1895《河南省全圖》中的周口鎮位置圖

周口商業興盛時「人煙叢雜、街道縱橫……舟車輻輳,煙火萬家,檣桅樹密」,成為「水陸交會之鄉,財貨堆積之藪」,外省商賈紛紛來此貿易,兩湖竹木、兩廣紙糖、六安茶麻、天津食鹽、山西銅鐵、豫西山貨、江南絲綢,以及附近各縣的糧油、皮毛、棉花、黃花菜等均有很大的交易額。其中牲畜交易更為繁榮,南至廣東,北達邯鄲,寨內行市達一百八十多家,有「南牛北馬」之稱。

到了光緒年間,糧食交易成為大宗,大型行莊二十八處,供商人採購的糧坊有八十餘家。為發展商業貿易,全國有十四個省均在周口設置會館。同時也興建了各類寺觀廟宇。江西、福建、兩湖、兩廣、山陝等會館高大雄偉,各具特色。

《中國城池圖錄》中的周家口城圖

商業的繁榮興旺,促進了手工業的蓬勃發展。鋼鐵加工,茉莉熏茶、竹器、製革、服裝等產品暢銷省內外。依經營貨物和生產品種而新興的街道有山貨街、油坊街、人和街、德化街、胡家集、牲口市等大小街道數十條,沿河渡口二十二處,水陸寨門四十餘座。人口急劇增加,一度發展到二十餘萬。

隨著商業的興盛,周口沿河三地也建起了寨垣。周口南寨、北寨興建寨垣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興建西寨年代則要更早一些。北寨有乾曜、大北、和順、普渡、火神閣等十六處寨門,寨垣周長九里多。南寨有安澗、長治、來薰、定遠、鳳凰台、景慶、致遠、平安、普濟、鹽路口等十七處寨門,寨垣周長十里。南北兩寨寨垣外皮均用青磚砌築,靠寨里一面採用粘土構築,從下往上磚有坡度,頂寬三至五尺,可以行人。寨牆高約兩丈多,寨牆外邊留有一條三到五尺寬的路,路外是護城河,寬二至三丈,海河深一丈到一丈五尺。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衛星圖上的周口市

周口自寨垣修建後,還成為清王朝用來鎮壓捻軍、太平軍的重要堡壘。《清史稿》記載,同治四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在駐紮臨淮關時,曾提出鎮壓太平軍方針,以四省十三府之地設四鎮重兵,這四鎮就是安徽臨淮、山東濟寧、河南周家口、江蘇徐州,各駐大軍,多儲糧草彈藥,為四省之重鎮:「一省有急,三省往援」,四鎮之中以周口最為重要。

周口各寨寨垣到了清末民初,由於連年戰亂,遭到破壞。在抗日戰爭時期還遭受日寇飛機的轟炸,而當時的舊政府為了不讓周口淪落日軍手中,下令將寨牆拆掉,再加上群眾的拆磚,到解放戰爭初期,寨牆全部被拆除。周口解放時,有近百年歷史的寨垣只剩下土堤和護城河。

即便如此,由於周口有著優越的交通優勢、區位優勢、經濟優勢,也提升了它的政治優勢,以至於在民國時期其重要性超過了其原府治所在的淮陽縣,也為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設置周口專區、周口地區、地級周口市帶來堅實的基礎,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周口市格局。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f4a772a558d3c0380c1d6729a76d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