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中主要表現的是北宋時期的民俗風情,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城市生活面貌。關於這幅畫,自古以來都有著很多的謎團,如畫中所描繪的到底是哪個季節發生的事情? 「清明」兩字代表的是什麼?「上河」又是什麼意思呢?特別是第一個謎團,有人認為從畫上的情景來看,當時的季節看起來既像是春季,也像秋季,那麼到底是哪個季節呢?
北宋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古代風俗畫的傑出代表,也是我國古代藝術遺產中的偉大作品之一。自問世以來,它就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學士的稱讚。自宋代以來,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清明上河圖》歷經重重劫難,最終得以保存下來。然而,面對這樣一幅名畫,我們卻始終無法明白上面的景色究竟是春天還是秋天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清明上河圖》這幅5米長的大畫卷上,栩栩如生的描繪了當時的都城汴京的熱鬧情景。當時汴京城的人口大約為100萬,商業極為繁榮,街上商店林立,可以看到有許多買賣東西的人。在這幅畫中描繪了各色人物共一千多個,全方位地表現了當時汴京城的繁華景象。
自此畫問世以來,至20世紀80年代,人們都認為畫中所描繪的季節為清明時節。元代楊准曾說明此畫卷題簽的是宋徽宗趙佶,並蓋有小印。明朝李日華在其《味水軒日記》中記載,此畫卷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有他的題詩,其中有「如在上河春」之句。明人李東陽也在一首跋詩中寫道:「宋家汴都全盛時,萬方玉帛梯航隨。傾城仕女攜兒童,清明上河俗所尚。」這些都說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畫中所描繪的是清明時節的景色。
在近代藝術史家中,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學者也是這樣認為的。鄭振鐸先生說:「時節是清明,也就是陰曆三月份,許多樹木還是禿枝光杈,葉子還沒長出來,天氣還有點涼意,但是冬天已經過去了。」張安治先生在其《中國古代美術介紹叢書·清明上河圖》一書中,也肯定此畫是描繪「在清明節這一天城郊人民種種活動」,因為畫面上描繪了「一些清明的風俗,如上墳、探親、轎上插柳枝、大店鋪裝飾了『彩樓歡門』等」。
但是1981年,關於畫中所繪的場景為清明節這一天的說法受到質疑,在《美術》第二期上刊載了孔易憲先生《<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他第一個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節提出異議。孔易憲特別就畫面中所描繪的內容提出了八點質疑:
一、在畫卷的開始部分,畫有一隊小驢馱著木炭從小路走來。「這是畫家首先告訴讀者,這是秋天,冬日不久來臨,這些木炭是東京準備過冬禦寒用的。」只有在秋季營運冬季貨物才比較合理,如果是春天,在時間上來說太早了,不符合規律。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趙太丞家門口的垂柳枝葉茂盛,有的畫面上還出現了光著上身的兒童,這些都不可能在清明時節出現。
三、畫面中有乘轎、騎馬者帶著僕從的行列,看似好像是上墳後回城。但孔文分析了拿著扇子、光著膀子等人物形象之後認為,「這群人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它是秋獵而歸更恰當。因為,上墳四季都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釋得通。從畫面種種現象來看,說是秋季更符合實際些」。
四、畫上有好幾個持扇子的人物形象,除個別上層人物有可能用扇子表示風雅外,一般群眾持扇應該說是夏、秋季節用於驅暑、驅蚊。如果這畫卷畫的是清明時節,根本就沒有必要拿扇子了。
五、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孔易憲認為「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東西,圖中既不下雨,這肯定是御陽用的,根據當時東京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這是值得我們懷疑的」。
六、畫面上有一處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字樣的小菜攤。孔先生認為「如果『口暑飲子』中的『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
七、在虹橋的南岸、北岸橋上有幾處攤子上放著切好的瓜塊,孔先生認為可能是西瓜。
八、畫面上臨河的一家酒店,在條子旗上寫著「新酒」二字,這是畫家明確地告訴讀者,畫的是中秋節前後。孔憲易查證了資料,兩宋間無清明賣「新酒」的記載,而《東京夢華錄》卻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的記載。至於「彩樓歡門」,根據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酒店的「彩樓歡門」是永久性的,並非清明特有的標誌。另外,孔先生認為《清明上河圖》中所說的「清明」二字是《東京夢華錄》中所提到的汴京「清明坊」這個地名。
在孔憲易的文章發表以後,鄒身城又連續發表了《<清明上河圖>」為什麼不繪春色繪秋景?》等一些文章,觀點大致與孔憲易相似。如此看來,幾百年來,人們都把「清明」兩字誤解了。我國的詞語大多一詞多義,「清明」一詞並非限於「清明節」一種含義。 「清明」還可以指 「太平盛世」。如《後漢書》有「固幸得生於這清明之世」的活,「清明」即意味著治平。所以畫家就用「清明」一詞,畫龍點睛,表達這幅畫的主題。另外,鄒身城認為,畫家選取秋色而不繪春景的依據就是畫中所繪的汴城八景。這八景向來以「汴水秋風」居於首位。《東京夢華錄》寫得很清楚:汴河是東京主要河道,東南貨物均由此入城。張擇端為了反映汴京的人物繁阜,秋色迷人,特選取汴河秋景入畫,實在是別具匠心的。正由於這樣,所以畫中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過客熙熙攘攘,充分反映了汴京工商經濟的繁榮。與此對照,紙馬店前門庭冷落,沒有一個顧客光顧,絲毫看不出一點清明節上墳祭祖之類的跡象。這也透露出畫家張擇端立意是描繪汴河畔的昇平景象,與清明無關。
不過,孔、鄒兩位先生舉出的證據並不能完全證明《清明河上圖》中所表現的是秋景而非春景,而且認為所畫為春景和秋景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事實到底是怎樣的,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取證。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謎團一定會被解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chdAHYBxV5JH8q_zt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