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幸知在線特約作者 白月
娛樂圈裡的恩愛夫妻,最幸福的要數孫儷和鄧超了。每次這兩口子發微博,都能引發一波歡樂。
這不,9月,孫儷在微博上曬出鄧超給買的保健襪,襪子上滿是人體器官。
鄧超在微博下哭著回覆:後悔了,還得按
夫妻的逗比互動,惹得網友一片歡樂:
哈哈哈,果然深入娘娘心。
我覺得鄧先森很有品味。
這個襪子厲害了,適合養生儷。
網友對孫儷的喜愛與呵護,對這兩口子打心眼兒里的祝福,溢於言表。
孫儷簡直是人們眼裡的人生贏家。
糟糕的原生家庭,卻被她打出了王炸。
孫儷是在父母的爭吵聲中長大的,12歲那年父母離婚了。
離婚時,父親只給了母女倆2000元的撫養費。聽到這個消息時,孫儷反覆念叨:「爸爸不要我了,我沒有爸爸了。」
她對媽媽說:「別哭,你還有我,往後就咱倆過,我也不結婚了。」
她的潛意識告訴自己,自己做得不夠好,得變得強大起來,才能贏得愛。
多年後,孫儷憑藉自己的努力,先後主演了《甄嬛傳》、《羋月傳》、《那年花開月正圓》等熱播劇,紅遍大江南北。
當她得知,父親對自己很愧疚時,內心充滿了痛苦。
那個既渴望父愛,又充滿恨的小女孩,終於明白,父親一直愛自己。
在爺爺的七十壽宴上,孫儷與爸爸和解,兩家人相處融洽,經常會看到孫儷帶著同父異母的妹妹逛街、旅行。
同時,與鄧超經過長達6年的戀愛,終於在2011年結婚。
網友調侃說,有一種愛情叫 「孫儷和鄧超」。
生活上,本來能安安靜靜畫一天畫,話都很少說的孫儷,經常和鄧超一起吹鬍子瞪眼拍照自黑;
以前不嗨到半夜不睡覺的鄧超,心甘情願拿出大把時間陪孩子們玩,跟老婆幽默互動。
事業上,鄧超演而優則導,從《分手大師》到《銀河補習班》,一路收穫票房和口碑;孫儷則扎在表演上,一心演好每個角色,終獲「白玉蘭」獎。
孫儷曾在微博上,曬出鄧超化妝成老人與兒子相伴的照片說,我們對愛的理解,就是在一起,陪伴、傾聽、互相尊重,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個有愛的孩子,那麼首先讓孩子感受到愛,讓他們在愛的環境里成長。
從害怕被拋棄、渴望愛的小女孩,到如今為兒女營造愛的氛圍,婚姻幸福,事業蒸蒸日上,孫儷,生生的把原生家庭的爛牌,打出了王炸。
走進婚姻的殿堂,卻總被心疼。
同樣是9月,阿嬌因為幫老公賴弘國闢謠而上了熱搜。
有網友爆料,賴弘國在ins上瘋狂點贊了幾個大胸女網紅,還穿著睡袍與網紅聊天。
阿嬌想都沒想,就在微博上挺老公:開學第一天,這個熱鬧我們不湊啦,雨女無瓜。
隨後,賴弘國也在阿嬌的微博留言:這個熱鬧我們不湊啦,愛你老婆。並艾特阿嬌的微博。
事後,雖經證實,是黑粉的傑作,但是,很多網友還是為阿嬌擔心。認為賴弘國不僅有過短暫的婚史,還曾被前妻爆料婚內出軌。與這樣一個不靠譜的男人,短時間交往後,就結婚,阿嬌會不會再次受到傷害。
與其說網友擔心賴弘國是個渣男,不如說大家都很擔心,阿嬌能不能擺脫慣有的防禦姿態,找到真心愛她的人。
「雨女無瓜」的強硬姿態,早在去年,阿嬌夫婦參加綜藝節目《爸媽學前班》時,就顯露了出來。整個錄製過程中,阿嬌最常出現的動作就是雙手交叉抱胸。
即使面對愛人的輕撫、誇獎,她也是驚訝而強硬。
這種防禦姿勢,將她缺乏的安全感,不敢相信真愛的內心展露無遺。
眾所周知,阿嬌的原生家庭非常糟糕。
媽媽十八歲生下了她,一歲時,父親離世,母親要養活她就得出去打工,於是,把阿嬌放在了不同的親戚家寄養。
6歲前,光幼兒園就換了6家。碰到暴力對待自己的親戚,她跟媽媽傾訴委屈,媽媽也為了息事寧人,不讓她多說。
從小顛沛流離、寄人籬下,沒有固定的朋友,得不到親人的信任與幫助,自卑、缺愛讓阿嬌在感情中總是通過不停的付出來肯定自己。
時至今日,已經38歲的阿嬌,在婚戀觀上仍然認為,只要包容自己的過去就好。
一句話,仍然暴露了自己內心最深層次的感覺:自己無價值,不值得被愛。
難怪網友對她心疼不已。
為什麼阿嬌仿佛深陷原生家庭的泥潭不能自拔?
《歡樂頌》里的樊勝美有一句經典台詞: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我們在童年時只能依賴父母。如果失去了父母,就會感到極度失落,因此會想盡辦法「拯救」家庭,讓家庭重新回歸到某種程度的和諧,讓自己感受到被愛。
這時,我們會告訴自己: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了,那樣做不對,會被父母拋棄,甚至更可怕。
當我們意識到父母不能滿足我們最深的需求時,我們就會否定自己,或者迷失自我,進而產生怨天尤人、內疚、毫無價值、不可愛和不夠好的深層感覺。
這種感覺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在童年時期形成了特定的認知和行為模式,被稱為防禦機制。它們被用來應對一些令自己痛苦或筋疲力盡的情境,在那樣的時刻保護自己。
阿嬌在失去父母之愛後,強迫自己變得強大,成為家庭的拯救者。
同時,她的潛意識也告訴自己,自己不可愛、不夠好、毫無價值。
因此,她形成了,不斷付出,不斷滿足對方,以防止再次被拋棄的防禦機制。
心理學家指出,我們在選擇伴侶時,會潛意識被那些適配我們防禦機制的人吸引。和這個人之間的相處也能強化我們對自己的態度和認知。
說簡單點就是,你心裡相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吸引的人會再次印證你相信的。
所以,每當有人對阿嬌示好,她看似充滿戒備,內心卻非常渴望愛,會很快被打動,並在感情里不斷付出。
即使擔心自己會受到傷害,也不願意違背對方的意願。
阿嬌與賴弘國認識時間不長,就準備結婚。
操辦婚禮,賴弘國一句 「工作太忙」,她就包攬了整個過程,賴弘國只在婚禮上現身就可以;
逛街買包,因為賴弘國說她買東西不看價錢,也就作罷;
賴弘國有了小情緒,就想盡辦法哄他;
自己拚命工作,小活動也要去掙錢,賴弘國卻悠哉地約名媛喝下午茶。
一方面,不斷付出強化了她「我果然不值得被愛」的信念;另一方面,在與這樣的人的關係中又能夠最大化地使用自己的防禦機制——滿足對方,不斷確認對方的愛。
這就是,有些女人,總被那些傷害過的人吸引,然後被傷害,再吸引、再傷害,形成惡性循環的原因。
想要打破這種循環的痛苦,就要善於自省,有勇氣付出新的痛苦,去嘗試打破自己、發生改變。
孫儷是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的?
有人曾懷疑鄧超出軌了怎麼辦。與阿嬌迅速盲挺老公不同,孫儷的反應則是先反省自己,思考是不是自己在婚姻中出了問題,然後去挽回。要實在不行,就放手。
孫儷失去父愛後,所重複的:我沒有爸爸了。其實,就是潛意識中被拋棄的感覺生成了。在面對鄧超的追求時,會慣性地開啟迴避與拒絕的防禦機制,鄧超屢次請她吃飯都被拒絕。
但是,強烈的自省精神,又會讓她仔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她認為,一個人幸福的標準是不盲目,不隨從,心裡有自己。
因此,孫儷和鄧超在拍完《幸福像花兒一樣》後,鄧超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慢慢走進孫儷的心裡,談了6年戀愛才修成正果。其實,這就是在給自己留出時間,試著接受挑戰自己防禦機制的人。
俞白眉說,孫儷看上去像個冰激凌,遇到鄧超就化了。
冷靜的孫儷敢於接受熱情的鄧超,這個過程就是改變自我。
將對愛情的不信任,改為信任;將自己很可能被拋棄,改為堅信愛情可以天長地久。雖然很痛苦,卻能改變對親密關係和自我的錯誤認知。
自省、嘗試,給自己一個打破自己、做出改變的機會,這才是心裡有自己、愛自己的表現。
當發現,自己靠近的,是真實的、安全的愛時,原有的防禦機制就被打破,就能遇到真愛。
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命運不能總是隨波逐流,當你善於自省,勇於嘗試時,就是在給自身注入一種強大的力量。依靠這種力量你就能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著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當你從內疚、自我仇視和憤怒的家庭遺毒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你也就解救了自己的子女。當你終止了舊有的家庭模式並打破循環時,也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後的子子孫孫送上了一份無比珍貴的禮物。你是在塑造未來。」
願那些在原生家庭遭受痛苦的姑娘,都能擁有自省的能力、敢於嘗試的勇氣、阻斷傷害的力量,療愈自己,幸福附體,塑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c_agm4BMH2_cNUgHNf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