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平談反手拉下旋先進理論——感悟與思考

2023-08-02   桌球也文藝

原標題:吳敬平談反手拉下旋先進理論——感悟與思考

國球匯發布的一篇文章《長見識!吳敬平談反手拉下旋先進理論,以前教練教的都是錯的?》,引起了小範圍的討論。

權威就是真理嗎?舊的都不適用了嗎?新的都實用嗎?我也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悟與思考,不對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1、引言
由於生理結構不同,我們反手的引拍,天然要比正手小,所以反手拉下旋比正手拉下旋的發力要更為集中才行。

無論對於右手還是左手執拍,其正手與反手的區別是什麼?在不細究生理結構的情況下,我談兩點表象。

第一,發力方式。正手是向內側收力,反手則是向外側甩力。就這點而言,反手應該比正手更容易發出力,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發力集中,爆發力好。在業餘裡面經常會有反手利,以及最開始起下旋反手比正手容易的。

第二,力量大小。通常我們認為反手動作小,正手動作大,所以正手力量比反手力量大。一般反手引拍動作是壓腿收腹,擊球點在身前,瞬間加力向前出手。正手引拍動作是壓腿轉體,外側轉動範圍大,手臂伸展性也好,所以正手比起反手力矩增大,轉動時間變長。

我覺得,在進攻上,外甩髮力更有爆發力,專業和業餘比賽經常會看到反手暴甩一板而過;內收發力更有掌控感,所以正手拉球的弧線、落點、旋轉和節奏等變化更豐富。在防守上,反手位擊球點在身前,且靠近身體,所以反手防守更穩定。

2、重心
反手拉下旋的重心,要比打上旋低一些,所以雙腿要分得更開一些,重心下去才好造弧線,腹部內收,重心落在前腳掌,隨時準備啟動。
關於反手拉球的重心,國家隊金牌教練吳敬平老師是這麼講的:以前教練教的都是錯的,現在的大塑料球,應該是右腳在前,重心也要放到右腳上,用右腳去找球,右腿蹬地發力......無不在強調右腳的重要性!然而幾乎所有教練都會說,反手拉球的重心是由左腿轉向右腿!引拍時,左腿和左肩向左轉,出球瞬間左腿和左肩往前頂,但不能完全轉到右側,頂到平行的位置即可,肚子也可以向前頂,但重心不要直接起來,主打一個向前發力。

關於重心,我頗有不同的看法。

我覺得人體在三維空間的運動也是六個自由度,其中重心對應平動的三個自由度,即上下、左右、前後,手腕主要負責精細的方向和摩擦控制,大致對應旋轉的三個自由度。

(1)重心的左右

同側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右手執拍為例,右腳的作用不僅是發力時的蹬和頂,更重要的是發力時的支撐,特別是小球處理上,右腳的支撐特別重要。

這並不意味著左腳不重要,事實上,充分發力(全身發力)的條件下,大體上往哪邊發力,哪只腳便是最終的支點,最後重心會落在那隻腳上。比如說正手拉偏左的線路,最後重心會落在左腳。正手拉偏右的線路,我認為是不完全發力,重心可以不落在左腳。當然,關於方向的調節,手腕有更大的作用。

反手拉球,如果從左開始揮拍,「最終」重心落在右腳,無論在以前還是現在,都是很自然的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重心一直都在右腳,也不意味著重心沒有從左腿轉到右腿的情況。至少我覺得這不是全面和完備的說法。

反手位的擊球點在身前,引拍動作無非兩種,一種是垂直向內收腹,另一種是左轉腰,再加收腹,顯然左轉+收腹,力量釋放是最充分的。

所以我認為有兩種情況是需要重心從左腿轉移到右腿的,一種是主動的,反手充分發力拉斜線,這點可以參考張繼科的動作,此時腰力利用更好,但我主張協調用力,別廢了老腰;再比如格里卡和達科,反手發力就很恐怖。另一種是被動的,對手回球落點很偏左,必然要調整重心和身體,這也是一種用(身體)右腳找球。

所謂找球,我理解就是通過步伐移動使得軀幹和手與球保持在舒適的擊球範圍,目的是更好地完成擊球。右腳找球,就是以右腳為參考標準,移動到自己舒適的那個距離或範圍。

(2)重心的上下

擊球的基本目標之一是讓球過網,需要施加向上的力,造拋物線,造弧線,所以協調發力(發力一致性)的時候身體和手往上。拉下旋需要更多向上的力,蓄力時重心自然比打上旋時低。

但我並不建議業餘球友雙腿分得很開,重心蹲得很低,因為業餘球友沒有那麼好的腿部力量,蹲太低起不來。雙腳間距比平行略大,微蹲屈膝,沉肩下手,自然放鬆。

(3)重心的前後

球不僅要往上走,還要往前走,就要向前發力,特別是球改大了之後,更需要向前發力。從發力過程來看,增加向前發力就是後引和迎前,發力距離長啊,所以現在很強調往收腹引拍,以及多往前頂。

重心的左右、上下、前後,是一個綜合作用,其中上下和前後我覺得是最基礎的,對應桌球運動的往上、往前,而左右用於輔助改變方向。

「重心不要直接起來,主打一個向前發力。」這讓我想起小胖的反手,相比之下我覺得張繼科的反手對重心的體現是最綜合的,小胖的反手擊球重心,有時候甚至有下墜的嫌疑,似乎他的高質量更多來源於腰和手,業餘並不好學啊。

再看馬龍反手拉球這個例子,我覺得就是反手擰拉的放大版,腹前引拍,所以重心在右腳,但反手發力拉斜線的時候,這個視角仍然會看到重心還是略微有交換的吧。

關於站位問題,現在有正手拉球右腳在前的觀點,我並不是很能理解。以基本發力的引拍、揮拍為導向,我的基本觀點是球「相對」於人,往哪邊發力,哪只腳在前作為支撐。比如正手拉球左腳在前,反手拉球右腳在前,而反手垂直前方拉球可以平行站。

3、手腕動作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板形亮起來了,拉下旋球就能過網,其實還少了摩擦球的那一下「加速」的動作,由於反手拉下旋大臂很少參與,所以「加速」這個環節,靠的就是手腕。
關於摩擦方向,幾乎所有教練都是這麼說的:來球下旋強時,板形立起來,手腕從下往上轉動摩擦球;來球下旋弱時,板形壓下去,手腕從後往前轉動摩擦球。
然而吳敬平教練是這麼說的:無論旋轉強弱,手腕都應該下壓,板形壓住,從後往前摩擦,靠隨揮的那一下「帶」的動作讓球過網。其實也是一個「先摩後撞」的過程,跟現在大眾推崇的「先撞後磨」正相反!

其實這裡說的是摩擦的重要性和摩擦的能力。

對於下旋球,無論是搓還是拉,你就得會摩擦。旋轉,摩擦,這才是桌球最難的環節。搓下旋時,發力與球的旋轉相逆,合力比較輕鬆,所以容易掌握。拉下旋時,發力與球的旋轉相順,合力較難,容易下網。

如果把拉下旋動作的作用分為兩個部分,就是克服下旋和製造上旋。力的兩個要素,大小和方向,具備摩擦能力,那你的板形角度隨便擺,無非控控弧線高低罷了,這就是專業的選手隨便「帶一下」。業餘摩擦能力不強,板形亮起來,角度打開一點,有助於吃球、抵消旋轉、往上造弧線這些。

專業和業餘,初學和精通,是不一樣的。精通者,高水平比賽強調前沖和速度;普通人追求拉高調掛起來穩上台。而且,板形前期亮起來,後期也可以通過手腕轉動調節弧線的,不一定就是高調弧圈啊,比如說卷拉。

手腕的作用,一個是加速度,另一個是控方向。正手拉球時手腕先外展再內收,反手拉球時手腕先內收再外展,瞬間加速過程,會讓你覺得拉下旋輕鬆很多。但也並不是完全就依賴手腕,那樣手腕會廢掉的,只是說手腕加速效果卓著,而全身協調發力才是最佳方案,腿、腰、跨、大臂、小臂這些都要利用起來。控方向這方面,前面也有提到,除了左右,還可以沿球面轉動手腕壓弧線,反向操作就是搓球的時候像舀水一樣抬弧線。

關於「先摩後撞」這種高級術語,估計很多球友不明覺厲。我理解撞擊和摩擦是同時產生的,對應於桌球的平動和轉動,拍與球相撞,軸向力(撞擊)負責平動,切向力負責旋轉。「先摩後撞」,從時刻上看,強調拉下旋時摩擦大於撞擊;從過程上看,擊球不是瞬間完成的,有一定的作用時間,前期強調摩擦製造上旋,後期強調撞擊增加速度。

3、擊球時機
反手拉下旋的擊球時機,一開始最好是在下降前期,因為這個時機最好找到向上摩擦的感覺。肘部架出去,引拍隨著來球走,一開始就是要把弧線製造出來、旋轉拉出來。
之後可以慢慢把擊球點提前,最高點、上升期,一個規律就是:擊球時機越早,引拍幅度就要越小,動作要越緊湊!

擊球時機選擇,本質還是「合力」,打桌球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合力。

合力在物理上的解釋是作用在物體上多個力的合成,此時你應該回想起初中體育老師教授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桌球里的合力就是,在球桌球網的約束下,在對方擊球因素的干擾下,選擇在什麼位置、什麼擊球點、用多大力量、用什麼板形,最終打出自己想要的擊球效果。

合力的底層邏輯,是動力學啊、運動學啊、剛性理論那些,我們當然不需要懂,懂了也不一定打得好,這玩意到最後更多是實踐、感覺和反應。但是剛開始懂一些定性的東西有助於我們理解與提升,最簡單的比如什麼樣的旋轉該怎麼接。

下旋球拉不起來怎麼辦,別吝嗇發力,往天上拉啊。

合力很難講清楚,用眼過度眼睛疼,這節簡單寫,看完點贊或留言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