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生性多疑,不信文官武將,為何卻很信任宦官?

2023-12-28   聃者徐史也

原標題:崇禎生性多疑,不信文官武將,為何卻很信任宦官?

明思宗為人多疑,這一性格表現在政治上,是對文武百官不信任。時人李清在其《三垣筆記》一書中記載說:「上(指明思宗)每閱章疏,必召皇太子同觀,且語之曰:『凡閱科道疏,須觀其立意,或薦剡市恩,或救解任德,此立意處。若鋪張題面,娓娓紙上者,借耳,無為所欺也。明思宗對官吏的看法既是如此之糟,那就不可能對之全心信用,於是,便轉而重用身邊的家奴—一宦官。他自己曾經公開承認:「文武各臣,朕未嘗不用,因其蒙狗,勉用內臣耳。」

接著,明思宗又對宦官干政作了種種限制。如崇禎元年(1628年)正月,「命內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許出禁門」;二月,「諭戒廷臣結交近侍」。明思宗在這一時期約束宦官,不加重用當是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他剛剛從宦官魏忠賢手中奪取了政權,為了取得朝廷大臣的支持,鞏固自己的地位,便不能不反天啟年間重用宦官之道而行之。但是由於他內心裡不信任朝廷大臣,這種約束宦官、不加重用的局面,是不可能持久的。崇禎二年(1629年)冬,後金兵進入內地騷擾,京師戒嚴。至此,明思宗遂因不信任百官,認為他們「不稱任使」,而重新起用了宦官。十一月十日,「遣乾清宮太監王應朝監視行營」。十七日,「遣太監馮元升核軍,畢,詔下戶部發餉。又命太監呂直勞諸軍」。十二月,以「司禮太監沈良佐、內官太監呂直(提)督九門及皇城門,司禮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提督京營」。

所以當時的人曾說:「上性多疑,有監視,又有視監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