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剛駕崩,雍正就連夜處死了父親60年心腹,他在怕什麼?

2024-01-21   聃者徐史也

原標題:康熙剛駕崩,雍正就連夜處死了父親60年心腹,他在怕什麼?

清朝的皇帝們,大概是老百姓最為熟悉的皇帝了。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數不清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都有這老二位的身影。

位於兩位之間的雍正皇帝胤禛,名氣儘管沒有那兩位那麼大,但是拜《雍正王朝》、《甄嬛傳》、《步步驚心》等電視劇所賜,也廣為人們熟知。

雍正的民間形象和歷史形象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是無論哪種形象,其刻薄冷酷的性格是得到共識的。

有一件事情,可以為雍正的這種性格提供有力的佐證。

繼位之夜落下的屠刀

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馬國賢,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曾經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在康熙皇帝龍馭賓天的那個夜晚,馬國賢就在現場附近的房間裡。他先是聽到了一片哭聲,隔段時間後,又在另外一個方向聽到求救和慘叫的聲音。

之後的幾天,他得知了康熙皇帝去世的消息。同時,他發現老皇帝身邊的大太監趙昌不見了蹤影。他詢問過別人,沒有人願意回答。

馬國賢根據回憶,以及後來零零散散收集到的信息判斷,在那個夜晚聽到的哭聲,是老皇帝去世時身邊的眾人發出的。而求救和慘叫,則是大太監趙昌發出的。

就在老皇帝去世後不久,大太監趙昌被新登基的皇帝殺掉了。

馬國賢沒有告訴我們,趙昌為什麼會被殺掉。文武百官,太監宮女也沒有留下隻言片語。

新登基的雍正皇帝倒是在後來公開了趙昌的罪狀。

一是勾連廢太子胤扔;

二是在雍正登基之前,對其言行進行監控;

三是存在嚴重的貪污腐化現象。

這三條,無論哪一條都不至於在康熙皇帝屍骨未寒的時刻,就去處死一個宮中的太監。更何況,趙昌還不是一個普通的太監。

趙昌是康熙幼年時的隨身侍童,在康熙執政的早期,趙昌是一個傳旨太監,到了康熙執政的中期,趙昌的地位開始不斷上升,一路升遷到內務府造辦處總管。後又升為大內總管,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

趙昌陪伴了康熙皇帝將近六十年,經歷了康熙朝中晚期的大部分政治事件。可以說,他是康熙最為信任的貼身近人。

趙昌知道的秘密,可能比康熙還要多。所以,合理的猜測,趙昌的死,是因為知道的太多了。

雍正上位的艱辛之路

康熙皇帝生涯的最後二十年,是九王奪嫡的二十年,也是儲位之爭集大成的二十年。基本上歷史曾經發生過的奪儲事件,都能在這二十年中找到同樣的套路。

在康熙所有成年的皇子中,胤禛排名第四,一般稱四阿哥。

論長,他不如大阿哥;論嫡,他不如二阿哥;論才,他不如三阿哥;論名,他不如八阿哥;論武,他不如十、十三、十四三位阿哥。

所以,胤禛能夠上位當皇帝,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事情。

不可否認,胤禛確實有能力,否則也不可能早早的就被封為雍親王。要知道在清朝,皇子封親王是有嚴格標準,不是老爸寵愛就可以的。

以胤禛的表現來看,他是一個理政的好手。

又因為從小就是冷酷嚴苛的性格,常被康熙派去處理一些棘手的事情,為此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裡,胤禛是被當成治世能臣培養的。

誰想到,風雲突變。第一次廢太子,一下子打掉了老大,老二,老三三位阿哥,九王奪嫡變成了六王奪嫡。

這六人中,胤禛已經成為了年序最長的阿哥,上位優勢就這樣體現出來了。

剩下五人中,八、九、十、十四抱團爭儲,其中的十四阿哥又懷有二心,想取八阿哥而代之。

十三阿哥明明是胤禛的得力幫手,可惜在第二次廢太子時吃了掛落兒,被長期圈禁。此後,胤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孤軍奮戰。直到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長成才稍有緩解。

康熙在位的最後八年,是胤禛逐漸上位的八年。

史書記載的是,胤禛遇事不畏難,不嫌瑣碎。在別的阿哥出風頭的時候,默默地做好幕後工作。長此以往,儘管不見大功,卻進入了康熙的法眼。

史書沒有記載的是,胤禛絕不是只會埋頭苦幹的人。為了最終上位,一定也做了大量的秘密工作。這其中,會不會有些工作,就和趙昌有關呢。

所以,在胤禛變成雍正的時候,掌握了這些秘密的趙昌,是不是就不應該再繼續存活了呢?

無論從帝王的心術,還是從雍正的性格哪個方面來看,恐怕都是這樣的。

只殺必殺之人

史料記載,雍正上位以後,確實殺了一些人。但是如果研究一下被殺之人的情形,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死於雍正之手的,大多是貪腐腐化,欺瞞罔上的各級官員。這兩條罪名,都是雍正最為痛恨的。

雍正不喜歡別人騙他,不喜歡別人拿他當傻子。官員犯了錯誤,如果老老實實的認錯,往往只會受到雷霆萬鈞的責罰,但絕不至死。

雍正為人清廉,希望國庫能充盈,百姓能富足。所以特別不能容忍官員貪污國庫和老百姓的錢。

這兩條紅線踩過一條,可以說必死無疑。

相反,對於政敵,無論是即位前還是即位後的,雍正一般都會留下他們的性命。當然,羞辱和幽禁是免不了的,但殺頭的事兒確實很少干。

所以,你看,在雍正的殺人觀中,什麼人該殺,什麼人不該殺,他是心中有數的。八阿哥都要踢翻他的皇位了,最後不過是圈禁;諾敏欺世盜名,雍正不顧皇帝的天顏,也要腰斬了他。

回到趙昌,他的結局說明,在雍正心中,他屬於必殺之人。至於是因為貪腐腐化還是欺瞞罔上,必殺之人必有必殺之處。

從時機上看,貪腐只是幌子,保守秘密大約就是雍正的真實目的。

結語

自古帝王,只要不是昏庸之輩,殺人都有目的。雍正不是昏庸之主,殺人也自有主張。而作為受害者的趙昌,只是政治鬥爭的附帶犧牲品而已。儘管他是康熙的多年心腹,該死的時候,也必須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