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烏紗帽的那點兒錯與歷史上烏紗帽的那些事兒

2022-09-30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大明風華》中烏紗帽的那點兒錯與歷史上烏紗帽的那些事兒

說起來這烏紗帽,連鄰家小朋友都說我懂我懂。我就給他提高點難度,問他丟烏紗是什麼意思,小正太莞爾一笑,立即表示,略懂略懂。在一起看《大明風華》時,這小傢伙突然問道:于謙等大臣甚至連太監的烏紗帽上都鑲玉,為什麼高貴的趙王朱高燧卻沒有呢?你看,漢王朱高煦的烏紗帽上都有鑲金,是不是皇帝偏心呢?

漢王、趙王、于謙劇照

烏紗帽上為什麼沒有玉?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我笑眯眯地告訴他,當然不是朱棣偏心了。我讓他看看明太宗朱棣的皇冠烏紗帽的劇照,他一看驚呆了,為什麼連皇上的烏紗帽都沒有鑲玉?我告訴他不僅皇帝的帽上沒有鑲玉,所有的烏紗帽都沒有鑲玉。可等看到最後,他興沖沖地問我,不是說皇帝烏紗帽上沒有鑲玉嗎?為什麼朱祁鈺的烏紗帽上還有鑲玉呢?

朱棣、朱祁鎮、朱祁鈺劇照

我告訴他,電視里和童話里一樣,當真你就輸了。其實帽上鑲嵌的這個玉或者金,叫帽正。烏紗帽上有這個裝飾就顯得非常好看,因為鑲嵌的玉或金,那就是有身份的象徵,很高大上的。不過,這個帽正在清朝之前是沒有的。大概是因為好看,幾乎所有的影視劇里,都少不了這個帽正,有的甚至還對帽正周圍和下方鑲著金燦燦的精美的金邊呢!比如,我們所看到的包青天。就是展昭、公孫策帽正周圍也鑲邊。清朝時,帽正往往鑲嵌在瓜皮帽上,可瓜皮帽卻是明朝的發明的。這烏紗帽肯定不是明朝發明的,我們看到到唐太宗、李白、包青天他們都有烏紗帽的。那烏紗帽是唐朝發明的嗎?

公孫策、包拯、展昭劇照

烏紗帽是誰發明的?

並非青年才俊王爺劉安仁發明的!

唐朝不是發明了烏紗帽,而是發展了烏紗帽。關於烏紗帽的發明者,流行的說法是,劉宋王朝的一名王爺發明的。梁武帝的鐵哥們,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沈約在他所寫的《宋書.五行志》里告訴了我們答案。在劉宋的明帝初年,宋太宗劉彧的異母弟建安王、司徒(相當於丞相)劉休仁在今天的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赭圻[zhě qí]帶兵。他挺有閒情逸趣的,向漢太祖劉邦學習,玩了一把時尚。他將裹頭巾,抽出幾個角,綑紮成型,做成了烏紗帽。很潮很有范,廣受當時天子腳下的臣民追捧。劉休仁成為了紅人,這一年他24歲。

宋書

五年後,劉休仁的皇帝哥哥賜他酒一杯,建安王就這樣死了。死了,沈約也沒放過他,還說他服妖。什麼叫服妖呢?就是「崇洋媚外(衣服上)」、「女衣男穿」以及奇裝異服,大致就是離經叛道的意思。說的是人紅是非多,槍打出頭鳥。可劉休仁之死還真不是帽子惹的禍,而是他文武全才、功高震主,當初他救了「豬王」(後來的宋太宗)劉彧[yu]的命,他擁立劉彧君臨天下,後來還平叛南方。

建安王休仁便稱臣奉引升西堂,登御坐,召見諸大臣。於時事起倉卒,上失履,跣至西堂,猶著烏帽。——《南史·卷八 本紀第八·明帝》

建安王休仁便稱臣,奉引升西堂,登御坐。事出倉卒,上失履,跣,猶著烏紗帽,休仁呼主衣以白紗代之。十二月……癸亥,以建安王休仁為司徒、尚書令,揚州刺史。——《宋書·卷三·宋本紀下第三》

「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宋書·五行志》

沈約是個才子,但寫在他所寫的《宋書》上我發現了問題。《宋書.五行志》說是劉休仁在宋太宗繼位後發明了烏紗帽,可在《宋書·卷三·宋本紀下第三》又說宋太宗匆忙起事,劉休仁擁戴他為帝時,他還戴著烏紗帽呢!當初,還是劉休仁讓他用白紗帽代呢!《南史·卷八 本紀第八·明帝》對這事兒也有類似的記載,可以相互佐證,並且證明了這個「代」不是代替的意思,是「戴」的通假字。《宋書.五行志》與《宋書·卷三·宋本紀下第三》在記載上前後矛盾。前者的」明帝初「就是後者所說的明帝的」十二月癸亥「之後,正是十二月之後劉休仁才任司徒。沈約這麼寫,大概是因為劉休仁的哥哥宋世祖劉駿殺他父親有關吧。沈約這一矛盾記載,加上《南史》佐證,可以很明確第得出,烏紗帽不是劉休仁發明的。

辛追的兒子利豨發明的可能性很大

既然不是劉休仁發明的,那是不是關羽發明的呢?我們看《三國演義》電視劇總能看到,那氣宇軒昂、霸氣威猛的關羽,所戴的就像烏紗帽,不過顏色是綠色的。一般而言,影視的服裝不能認為就是歷史服裝的真實再現,你只是戲服。要解決烏紗帽是誰發明的這一難題,就需要從文獻入手。前邊的文獻有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出土文物入手了。湖南長沙的馬王堆,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之所以叫馬王堆,是因為最初認為這裡是馬氏陵寢。在五代十國時,這裡是馬楚國的首都所在地,所以人們發現古墓時,就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馬王墓,也就是馬王堆了。歷史上的馬楚國的國王是戴著烏紗帽的,令人驚訝的是,在這片古墓群里,不僅發現了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濕屍辛追,也在他兒子利豨的墓葬里發現了烏紗帽。

漆纚[xǐ]紗冠

」豨「字,在當地的意思就是小豬的意思,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賤名好養吧。這頂烏紗帽極其珍貴,剛一出土就被封存保護起來了。這就是漆麗紗帽,紗布網眼雖然略大,但做工精美,塗以黑漆,端莊大方。它長24.4厘米,寬26厘米,垂翅長8厘米,也被稱之為漆纚[xǐ]紗巾,就是我們俗稱烏紗帽。這就說明,烏紗帽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利豨發明烏紗帽的可能性很大。不知道他是不是受了劉邦發明劉氏冠的啟發呢?不過,以我個人淺見,烏紗帽很可能在秦朝就有了。

烏紗帽的演變

在下認為,烏紗帽是烏巾演變而來的。有史實為證,還記得先秦和秦朝時,老百姓怎麼稱呼嗎?蒼頭、黔首!蒼頭、黔首的意思就是頭上覆蓋黑巾的百姓。

《釋雅·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當初陳勝被他的專職司機莊賈殺害後,陳勝的手下呂臣在安徽界首組織蒼頭軍,繼續抗爭。界首在秦朝統一之前屬於楚國,而利蒼也是屬於楚民。

儘管古代有嚴格的等級之分,可隨著歷史的發展,士大夫們越來越接地氣了。他們也紛紛戴起來頭巾,烏巾還成為了隱士高人的象徵,像諸葛亮都是羽扇綸巾,瀟洒俊逸。而利豨的烏紗帽越來越受歡迎,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就由民間流行到了宮廷了。形成了帕頭,,變得越來越大越高,就形成了幞頭。皇帝大概為了刷存在感,讓人感受到與眾不同的高貴,皇帝戴的是白紗帽,這點我們前面也有說明。

烏紗帽的演變

烏紗帽款式多變,先是軟腳幞頭,烏紗帽的兩條固定的帶子垂在兩胸前。這兩條帶子被稱為「垂腳」、「軟腳」,在隋唐時逐步變成了硬腳幞頭。到隋唐的時候,烏紗帽成為了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流行的帽子了。像李世民、李白就是硬腳幞頭,而杜甫還是軟腳幞頭。唐朝幞頭的硬腳到五代十國已經變方並彎曲向上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唐莊宗的裝束。有的帝王還是硬腳幞頭都是方形的,幞頭的腳長長的展開,是為展腳幞頭。展腳幞頭在宋朝還有所創新,展腳邊緣還打折後向上,比如包青天的幞頭——烏紗帽。

明朝統一天下之後,烏紗帽吸取了唐宋風格,像宋朝的方形幞頭直接為明朝文武一品所佩戴。圓頂幞頭將展腳變成了寬寬展翅,比如于謙的烏紗帽。皇帝是幞頭也是圓頂的,不過卻是置於腦後,並垂直朝天了。明朝滅亡後,再也沒有烏紗帽了,取而代之的是頂戴花翎。因為也是黑色,有些朋友也稱頂戴花翎為烏紗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