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環球鋼琴網(ID:huanqiugangqin)
齊默爾曼演奏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
蕭邦的少年時代
蕭邦(1810—1849年,波蘭作曲家、鋼琴家)在幼年時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
鄉村裡快樂和活潑的民間音調,笛子和提琴精彩的演奏,以及民間舞蹈豐富的節奏,都使蕭邦陶醉其中。
農舍和小酒店裡如泣如訴的歌唱,也經常使他流連忘返。
有一次,蕭邦和父親外出散步,無意中聽到一個民間提琴手出色的演奏。
美妙的旋律迷住了他,使他久久不肯離去。
父親等得有點不耐煩,提醒他該回家了。
蕭邦請求父親再耐心等一會兒,等民間樂手拉完《瑪祖卡舞曲》和《奧別列克舞曲》以後再走。
為了這件事父子倆幾乎吵了起來。
還有一次,一個鄉村小姑娘坐在籬笆旁,動情地唱著一首純樸動人的民歌,蕭邦恰好從那裡經過,他就站住不走了。
小姑娘見有人站在那裡聽她唱歌,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就閉上了嘴。
蕭邦見小姑娘停止了唱歌,便繼續向前走去。走了沒多遠,聽見小姑娘的歌聲又響起來了,蕭邦又呆住不走了,他聽得太入神了,又回到籬笆旁。
為了把這支充滿鄉土氣息的民歌牢牢記住,他給了那個小姑娘一點錢,請求她再唱一遍。
蕭邦的父親原籍是法國,曾和波蘭愛國者一起參加過反對俄國沙皇統治的武裝起義。
母親是一個很有音樂才能的人,她會彈琴,有一副好嗓子,同時非常喜歡波蘭民歌。
蕭邦小時候第一個鮮明的音樂印象就是從他母親那裡得來的。蕭邦的敏感和對音樂的感覺表現得熱烈而異常,經常使周圍的人感到驚訝。
他聽了音樂常常激動得哭起來,或是夜裡從床上跳起來,跑到鋼琴前去試彈白天聽過的曲調及和弦。
蕭邦6歲時開始系統地學習鋼琴,7歲時創作並出版了第一部作品——《波蘭舞曲》;
8歲時第一次在義演音樂會上公開演奏,並受到讚賞;
12歲時開始獨立自修鋼琴藝術,因為老師認為已經不能再給自己卓越的學生教任何東西了。
對音樂的迷戀和學習,並沒有影響蕭邦其它方面的發展。
中學時代,他就明顯地表現出多方面的才能:會寫詩,會編劇,很有繪畫才能,他當演員的天分也不止一次使專家們驚異。
一位波蘭的著名演員就曾滿懷信心地說,蕭邦將成為偉大的演員。
這些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對於蕭邦的創作和演奏,顯然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李斯特換蕭邦
蕭邦初到法國巴黎時,經濟狀況不佳。當時巴黎的音樂愛好者對他這位鋼琴奇才還知之不多,他們所崇拜的只是譽滿全球的李斯特(1811—1886年,匈牙利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一天晚上,李斯特舉行公演,音樂廳里擠滿了慕名而來的聽眾。
按照當時音樂會的慣例,在演奏時燈火要全熄,以便讓聽眾能在黑暗中全神貫注地欣賞音樂家的演奏。
這天的鋼琴演奏是那樣的悅耳動聽,聽眾們如醉如痴,他們認為李斯特的演奏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演奏結束,燈火通明。在聽眾的狂呼喝彩聲中,站在鋼琴旁答謝的卻是一位陌生的青年。
原來,在熄掉燈火以後,李斯特悄悄地把蕭邦換了上來。
他用這樣的方式把蕭邦介紹給了巴黎的聽眾,使蕭邦一鳴驚人。
蕭邦在馬洛卡島度過的日子
1838年11月7日,「馬洛卡號」客輪從西班牙巴塞隆納港起航,向著馬洛卡島的帕爾馬(馬洛卡島的首府)駛去。
這次航行和往常一樣,走的是地中海航線。在客輪的乘客中,有一對浪漫的藝術家情侶。
他們是波蘭著名作曲家蕭邦和他的情人——法國女作家奧洛爾•蒂潘,在文學界,人們更熟悉的是她的筆名 喬治•桑。
陪同他們一道旅行的還有奧洛爾的兩個兒子莫利斯和索朗勒。是馬里阿尼一家鼓動奧洛爾•蒂潘到馬洛卡島度過1838年的冬天的。
馬里阿尼是西班牙駐法國巴黎的領事,也是一名作家,他對馬洛卡島的描寫打動了奧洛爾•蒂潘。
那裡的氣候與風光對她的兒子小莫利斯的身體健康有好處,他常犯肺病。
當時34歲的奧洛爾•蒂潘是從法國首都巴黎出發的。第一站是佩皮尼安,在那裡與蕭邦會合。
蕭邦的朋友勸他與奧洛爾•蒂潘一道旅行,因為他們對蕭邦的健康狀況感到擔憂。
醫生為蕭邦檢查了身體,在確定他沒有染上肺結核以後,便建議他出門旅行,因為如果能夠安靜地休息、呼吸新鮮空氣、經常散步的話,他很快就可以恢復健康。
因為戰爭中斷了陸路交通,蕭邦與奧洛爾•蒂潘一家從佩皮尼安搭乘「弗尼希安號」客輪去了西班牙巴塞隆納。
在巴塞隆納逗留了幾天之後換乘了另一艘船,即駛往帕爾馬的「馬洛卡號」客輪。
客輪整天都在航行,11月8日上午11點30分抵達帕爾馬港口。
蕭邦與奧洛爾•蒂潘一家起初在帕爾馬的拉馬里納大街租了兩間房子,6天以後,他們搬到了距帕爾馬6公里的一處名為「風之屋」的鄉間別墅,這是他們向戈邁斯家秘密租下的。
奧洛爾•蒂潘在《馬洛卡的冬天》一書中寫道:
「這座別墅的位置很好,在山腳下,四周是高大的圍牆,在一塊肥沃的谷地中,有黃色的城牆、高大雄偉的教堂和海天相接的美景。」
奧洛爾•蒂潘所描述的海島景色深深打動了蕭邦,喚醒了他因失戀而沉寂已久的靈感。
在馬洛卡島上,這對情侶的心中充滿了激情。他們在寫給朋友們的書信證明了這一點。
儘管在蕭邦被確診患有肺結核之後,他們被趕出了「風之屋」,但他倆仍保持著這種熱情。
當時肺結核病人受到社會歧視與近年來愛滋病患者的境況相似。他們在「風之屋」別墅的生活持續了不到四個星期。
蕭邦在寫給朋友朱利奧•封塔納的一封信中是這樣描述自己在馬洛卡島的生活:
「我漫步在帕爾馬的棕櫚樹、雪松、桔子樹、檸檬樹和石榴樹下,這些是只有在巴黎植物園的溫室中才能看到的……
天空是深藍色的,海水是天藍色的,山是翠綠色的,空氣好極了。我真正獲得了新生,我感到自己好多了。
我可能要在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過上一種隱居的生活,這裡有大海、群山、樹木、古老的墓地、一座教堂及清真寺的廢墟……
親愛的朋友,我現在更加充分地享受著美妙生活。不久我就會寄一些樂曲給你。」
然而蕭邦的承諾並未能兌現。
奧洛爾•蒂潘在她的一部作品中說,他們被當時的社會所排斥,不得不「遷移」到唯一可能的棲身之處:巴爾德摩薩的加爾都修道院。
這是一座位於群山與谷地之中的14世紀的建築,海拔500米。
「我們成了人們恐懼和害怕的對象。他們指責我們有肺結核,以西班牙人的偏見來看,這種疾病在傳染方面和鼠疫是一樣的。」
1838年12年15日,蕭邦和奧洛爾•蒂潘一家最終決定住進加爾都修道院的兩個房間中,窗外是美麗的花園,在山谷的盡頭可以看見帕爾馬城。
當時年僅15歲的小莫里斯開始在畫本上描繪馬洛卡島之行的點點滴滴,他憑藉著自己的恆心把所有美好的回憶都在圖畫中表現出來了。
這本旅行畫冊中共有144幅圖畫和速寫,後來莫里斯的女兒將它捐獻出來,收藏在加爾都修道院的蕭邦故居中。
蕭邦在加爾都修道院完成了許多優美的音樂作品,其中幾首樂曲是他在「風之屋」別墅時就開始創作了的,那裡有一架「奧里弗」牌小鋼琴。
這架鋼琴後來運到了加爾都修道院,因為蕭邦在巴黎使用的「普萊埃」牌鋼琴由於海關的問題而未能運到。這架「普萊埃」牌大鋼琴後來在他離島前20天才到達。
奧洛爾•蒂潘在她的書中寫道:
「在爭吵了3星期,支付了400法郎罰款之後,他們才從海關把『普萊埃』牌鋼琴取了回來。它美妙的琴聲充滿了整個房間。」
「普萊埃」牌和「奧里弗」牌鋼琴後被收藏在加爾都修道院的蕭邦故居博物館。
蕭邦在一封信中是這樣描述他創作這些音樂作品的房間的:
「我的房間猶如一口巨大的棺材,房頂沾滿了灰塵,窗戶很小,窗外滿是桔子樹、棕櫚樹和柏樹;
窗戶前摩爾式的雕飾下方就是我的床。我所擁有的一切只有巴赫的作品、我的手稿和其它一些零碎物品。」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蕭邦情緒已經低落,不久他便消沉下去,這損耗了他多病而敏感的身體。
奧洛爾•蒂潘在書中寫道:
「不久以後我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蕭邦完全垮掉了。
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來忍受病痛,但反而無力控制住不斷的胡思亂想。
對他來說,修道院的房間裡充滿了恐懼和鬼魂,甚至在他感覺好一些的時候也是這樣……
我們在加爾都修道院的生活對他來說是一種折磨,對我來說是受罪。」
他們在馬洛卡島的生活走到了盡頭。不適、被社會排斥和作曲家的病痛迫使蕭邦和奧洛爾•蒂潘一家於1848年2月11日離開了巴爾德摩薩。
2天以後他們再次登上「馬洛卡號」客輪前往巴塞隆納,最終目的地是巴黎。
在馬洛卡島的生活使蕭邦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他的24首前奏曲中有20首是在加爾都修道院完成的。
1849年10月17日,蕭邦在法國巴黎去世,年僅39歲。
蕭邦的心與祖國的土
蕭邦在臨終前曾對姐姐說:
「我知道,他們一定不准你把我的身體運回波蘭。那麼,至少要把我的心臟運回祖國去。」
蕭邦的遺願實現了。他逝世後,人們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存放在華沙的一座教堂里。
蕭邦這個臨終的願望有著深刻的意義。
蕭邦在法國幾乎度過了自己的半生,他對熱愛自由的法國人民非常了解,並且充滿了崇敬。
他曾經在遺囑里聲明要把自己和他所敬愛的義大利著名作曲家貝利尼的遺體並葬在一起。
可是蕭邦的心是永遠屬於波蘭的,因為他把他最大的熱情都獻給遙遠而親愛的祖國了。
早在19紀20年代末期,當蕭邦還是華沙音樂學院的學生的時候,他就已成為國內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了,並被視為負有為祖國增光的使命的民族天才。
在音樂學院畢業後的第二年春天,蕭邦在華沙舉行了兩次介紹自己新作品的音樂會,大獲成功,一些報刊也刊登了讚揚他的文章。
演出的經濟收入使他可以去國外很好地學習和生活一段時間,這也是他嚮往已久的事。
但是,蕭邦一直沒有成行。
因為波蘭愛國人士醞釀很長時間的起義活動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愛國者們將以實際行動奮起反抗沙皇俄國的統治了。
另一方面,波蘭警察當局也嗅到了灼熱政治空氣的火藥味,因而採取了更加殘酷的鎮壓手段來對付革命者。
在這樣一個特殊、危急的時刻,蕭邦怎麼能忍心遠離自己的祖國、親人和朋友呢?
他在壓抑得使人透不過氣的緊張氣氛中,一天又一天地拖延著行期。
在一封信里,蕭邦痛苦地寫下了自己的預言:
「我還在這裡,我沒有足夠的決心定出一個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一走就會永遠離開家庭,客死異鄉。」
一直拖到最後,蕭邦才決定了出國的日期。
華沙的朋友們為他舉行了告別晚會,晚會上大家對蕭邦說了許多美好的祝願,希望他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為祖國爭光,希望他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美麗而又多難的祖國。
最後,人們把一個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送給了即將踏上異國他鄉的蕭邦。
蕭邦雙手緊握著銀杯,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聲痛哭起來。
他用顫抖的聲音說了一句讓人難忘的話:
「我深信,我將永遠離開波蘭,再也回不來了,我是在向祖國作永遠的告別。」
他這個令人傷懷的預感,之後竟不幸成為事實。
蕭邦於1830年11月1日離開華沙,前往奧地利維也納。
11月29日,在華沙爆發了武裝起義。消息傳到蕭邦那裡,激發了他心中暴風雨般的鬥志,他決定立刻和一位也在維也納的波蘭朋友趕回祖國去參加解放鬥爭。
那位波蘭同胞反覆勸說蕭邦放棄這種想法,告訴他應該利用自己的藝術來為祖國服務,因為在波蘭當時的情況下,即使回國,他的藝術也必然會遭到扼殺的。
最後蕭邦答應了。但是當那位朋友啟程回國以後,蕭邦又改變了主意,雇了一輛馬車去追趕那位朋友。
途中經過痛苦的猶豫,蕭邦才又沮喪地回到維也納。
這期間,蕭邦的生活充滿了對祖國親友的命運和起義結局的憂慮與不安。
1831年初蕭邦從維也納來到法國巴黎,途中聽到了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
這仿佛晴天響起了一聲霹靂,擊中了他這顆敏感而火熱的心。
對祖國的強烈思念,對沙俄的仇恨和憤怒,使蕭邦感情的激流像決了堤的洪水傾瀉而出。
最後他在創作中找到了出路,寫出了像《革命練習曲》這樣的一系列充滿戰鬥力的音樂作品。
從此,祖國——成了蕭邦創作的主題。
波蘭革命的失敗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迫害,永遠斷絕了蕭邦返回祖國的道路,一直到逝世。
1849年10月17日,蕭邦在法國巴黎與世長辭。人們為他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葬禮。
大家懷著無比沉痛和惜別的心情,演唱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樂隊演奏了蕭邦生前所寫的《送葬進行曲》。
下葬時,朋友們把蕭邦一直珍藏在身邊的波蘭泥土輕輕地撒在他的棺木上。
一位名叫沃德辛斯基的男爵說了這樣一段感情深沉的話:
「一隻友誼的手在棺木上撒下了一撮故鄉的泥土,這泥土近20年來一直伴隨著他,承載了他對遠離的祖國的懷念。
現在我們把他這顆赤子之心交還給他的祖國,他曾經是那麼熱烈而深沉地熱愛著她。」
蕭邦的心臟運回了華沙。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法西斯侵略波蘭的時候,波蘭的愛國者把盛著蕭邦心臟的器皿藏了起來。
直到波蘭解放後,才又拿了出來。
最後,讓我們聽聽蕭邦的音樂,看看BBC的紀錄片吧:
蕭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總長僅九分鐘,誕生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卻依然有其特殊的魅力,一直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
《蕭邦拯救》人生本片講述了兩個普通人——蘇格蘭青年保羅和日本中學生桃香,在各自經歷了人生的不幸之後,因蕭邦的敘事曲而重新振作,勇敢面對今後的生活。
伊莫金·庫珀、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朗朗、史蒂芬·霍夫等鋼琴演奏家也將輪番登場,詳細剖析這首不同尋常的鋼琴曲,為我們揭開音符中的奧妙。
BBC的紀錄片《蕭邦拯救人生》
來源 | 環球鋼琴網(ID:huanqiugangqin),海量免費鋼琴資源,鋼琴專業門戶網站。
聲明 | 本文為轉載文章,已獲授權,如您希望轉載,請聯繫原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本人無意侵權,如您覺得有侵權行為,請速與我聯絡刪除。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_7nt3IBnkjnB-0zRD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