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焙面製作中。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風物君語-
河南菜:你想要的的樣子,我都有!
當河南與食物掛鉤時,出現在人們腦海里的,除了「聚寶盆」一般越吃越多的燴麵,就是外形「暗黑」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的胡辣湯。
如此簡單直接地把燴麵、胡辣湯,與河南飲食畫上等號,多少讓河南的大廚,有種難以言表的苦澀。畢竟河南作為「中國人的廚房」,不僅孕育了所有中華廚師的祖師爺伊尹,也是中國廚師之鄉。
那麼除了燴麵、胡辣湯,河南究竟還有哪些美食呢?
跟著魯迅、梁實秋吃豫菜
在全民「吃貨」的今天,但凡提及任何一種菜系,都能引來大批擁躉,報菜名式「安利」各種美食。與這些火爆的菜系相比,河南菜幾乎乏人問津,即便被提及,能說得上名字的菜品,也寥寥無幾。
開封名吃鯉魚焙面。圖/網絡
若往後回溯一下,我們不難發現,河南菜的歷史,並非一片空白,甚至還曾風光無限。夏王啟宴請諸侯的「鈞台之享」自不必說,商朝伊尹「五味調和」的烹飪理念也不在話下,單宋朝時開封城開創的官府菜,就把河南菜提升了幾個高度。宋人南渡後,開封菜被帶至杭州一帶,為杭幫菜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例如從開封來的宋嫂魚羹,以及改良自開封灌湯包的杭州小籠包……
開封灌湯包。看見隱隱滾動的湯汁了嗎!圖/網絡
在清朝末年,河南菜又一次迎來了高光時刻。根據《開封市志》記載,慈禧路過開封府時,「每餐一百八十件」,糖醋鯉魚、網燒脫骨鱖魚、荷花魚、套四寶、椒鹽金菊、琥珀紅果……估計光這些菜品介紹,就能集成一本厚厚的書冊。
在這「一百八十件」中,一道炸紫酥肉,突破重圍,尤其受到慈禧的誇讚。作為官府菜的一種,炸紫酥肉的製作尤為精巧。形似烤鴨的炸紫酥肉,取材自纖維細軟的豬肋骨肉。經過煮、腌、蒸、炒、炸幾道工序的歷練後,再抹三次香醋,入四次油鍋,才能成就一道完美的菜肴。
真實版本的膚如凝脂。圖/網絡
經過油鍋的歷練,豬肉表層被炸出脆皮,泛出棕黃色的油亮色澤,切成薄片後,幾乎可以和烤鴨以假亂真。在吃法上,炸紫酥肉和烤鴨宛若雙生,夾上一片炸紫酥肉,蘸取甜麵醬,和蔥段一起裹進荷葉餅,咬上一口,肉汁炸出,浸入蔥絲和麵餅,一層肉、一層餅,口感層次分明。
如此精巧的官府菜,並非只在河南圈地自萌,清末民初,在魯菜一騎絕塵的北京城,一家名為厚德福的河南菜館,為河南官府菜闖出了一番天地。
1926年,北京《晨報》就曾是厚德福的「自來水」:「京中豫菜館之著名者為大柵欄之厚德福,菜以瓦塊魚、紅燒淡菜、拆骨肉、核桃腰子、酥海帶、風味雞為佳……」
或許是費工耗時的豫菜味道讓人流連忘返,又或者是當時北京城的豫菜館過少,甫一開張,厚德福的生意就非常火爆,先後在上海、天津、瀋陽、青島、南京、香港、日本等地開設分店,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連鎖飯店。
「鐵鍋蛋不錯!」——魯迅:這句我可能真說過……圖/匯圖網
被豫菜吸粉的,還有魯迅、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梁實秋多次提及厚德福的招牌菜,比如鯉魚焙面、鐵鍋蛋、瓦塊魚、核桃腰、三不沾等菜品。後來魯迅先生在上海宴請胡風、聶紺弩、周穎時,也特意選在了豫菜館梁園。
在眾多豫菜中,對刀工要求嚴格的瓦塊魚,是一道被高頻提及的菜肴。和黃河相愛相殺的開封,在飲食上,也被打上了黃河的烙印——黃河鯉魚在開封官府菜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酸甜嫩滑的瓦塊魚,就需得肥碩的黃河鯉魚或鰱魚,才能烹飪出那種獨特的味道。
瓦塊魚多選用黃河鯉魚的中間部位,肉質飽滿鮮嫩,去掉魚皮後,將其片成厚薄適中的魚片,而後裹上蛋白粉芡汁,溫油炸至金黃,最後澆上一勺藕粉、冰糖熬制的糖醋汁。做好的瓦塊魚,邊緣微微卷翹,像極了豫東民房上凌雲騰飛的瓦片。
隨著河南菜館的遍地開花,河南籍的廚師,尤其是河南長垣的廚師,吸引了各大菜館「獵頭」的注意。焦素芳在《豫菜百年》中記載,「慈禧、光緒的御廚李成文、牛青蓮、宋登科,黎元洪、徐世昌的專廚蔡廷華、王蓬州,馮玉祥的專廚郝文慶,張學良的專廚喬久錄等等,都是長垣的廚師。」
由蛋黃製作的豫菜三不沾,又叫桂花蛋,所謂三不沾,是指不沾碗、不沾筷子、不沾牙。圖/網絡
除此之外,當時全國知名飯店的老闆和主廚,也多為河南長垣人,比如北京的厚德福、大梁春,上海的梁園,天津的三五俱樂部,南京的大中華……
而在建國之後,當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國務院餐廳等部門的廚師,也多來自於河南長垣。獨創釣魚台菜系的釣魚台國賓館總廚師長侯瑞軒,也是河南長垣人。河南菜,這個八大菜系之外的菜系,卻養育了河南長垣這一中國廚師之鄉。
最地道的河南味,都在民間宴席上
正如河南的歷史文化一般,因為年代過遠,那些顯赫的過往,不再被人提及。河南官府菜,也因戰亂、自然災害,導致人才斷層、原料缺失,在今日也很難再見到了。而在河南的民間宴席上,一些地道河南味,仍在沿襲,比如豫東的扣碗,和豫西的水席。
洛陽牛肉湯。湯湯水水是洛陽人的命啊~ 圖/網絡
不同於豫東一帶坦蕩無際的大平原,豫西地區三面環山,空氣寒冷乾燥,為了補充水分,豫西人在飲食上,多以湯湯水水見長。洛陽水席,正是個中翹楚。
作為河南的民間宴席菜,洛陽水席有著超規格的富貴。24道菜肴,大多含有湯水,吃完一道,再上一道,整個上菜過程行雲流水。
作為唐朝時的東都,洛陽水席的菜品,多少也沾染些盛唐氣象。「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野生生出牡丹花」,作為洛陽水席的門面,牡丹燕菜幾乎要與水席畫上等號。切成細絲的白蘿蔔,根根透明,裹上綠豆粉蒸上片刻,而後與火腿絲、冬菇絲、冬筍絲等食材,在高湯中一起「蘿蔔開會」。上桌前,在碗中放置一朵盛開的牡丹,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剛出鍋的丸子~ 攝影/大可
和水席的眾多葷腥菜品相較,爽口的丸子湯更受人偏愛。由粉條和牛肉混合捏制的丸子,在小火中炸至酥脆,剛出鍋的丸子,金黃焦脆,蒸騰而出的熱氣,將其周身包圍。而後將其倒入酸辣湯中,燴成丸子湯。
燴成湯的丸子,吸滿了湯汁,外殼仍有焦脆的口感,內里卻綿軟入味,較剛出鍋時,少了些許油膩。一口丸子、一口湯,酸酸爽爽的,五臟廟內殘餘的魚肉油脂,被沖刷得一乾二淨。
扣碗。圖/網絡
不同於豫西的宴席以水席為尊,豫東的民間宴席,則被扣碗承包。扣碗的主角,多為肉類,像是蒸排骨、酥肉、肘子等菜品,是豫東婚嫁喜宴上的熟客。
扣碗出鍋時,最有人間煙火氣息。伴隨著籠屜的掀開,一股裹著香氣的熱浪,喜氣洋洋地撲面而來。先炸後蒸的肉,把碗塞得滿滿當當。氤氳的熱氣,為扣碗打了一層柔光,菜品吃起來,也格外軟糯。
軟糯的扣碗,很適合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圖/網絡
河南家常菜:我很醜,但我很溫柔
除卻漸行漸遠的官府菜,以及婚嫁節日的宴席菜,河南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還是家常菜。燴麵、胡辣湯就屬於這一類別。
燴麵就糖蒜,得勁!攝影/大可
對於歷史上多次經歷過饑荒的河南而言,挨餓的記憶仍留在基因里,因此河南人對於日常飲食的要求並不高,量大、管飽即可,因而河南家常菜的外貌,多數都稍顯粗糙。此外,位於中原的河南,交通通達,口味也被調和成一副中庸模樣,各種口味都能兼容。據說甜咸豆腐腦的分界線,就在河南許昌。而在鄭州,豆腐腦不僅不分甜咸,甚至還可以和胡辣湯摻在一起。
因而在河南,常常一碗燴菜、一碗麵條,就是一頓飽飯。
宅家期間,風物君朋友圈裡的安陽小夥伴,好多都在DIY扁粉菜。圖/網絡
在安陽,扁粉菜的地位要遠超胡辣湯。安陽的早晨,往往伴隨著「老闆兒,一碗菜兩塊錢的餅,要蒜要辣椒!」的清脆聲兒。
聽到指令後的老闆,用一柄大勺,在門口的大鐵鍋里舀上一下,連湯帶菜,正好將碗盛滿。飄蕩的高湯里,混著琥珀色的扁粉條、象牙白的豆腐塊、深褐色的豬血片,以及翠綠的青菜。
扁粉菜配油餅,誰吃誰知道!圖/網絡
扁粉菜上桌後,只聽得幾聲「咣咣」的聲音,冒著熱氣的油餅也被端了上來。將油餅泡在菜里,就著粉條,和高湯一起吸溜下肚。湯喝完後,還可以免費添湯。一碗扁粉菜下肚,往往會吃得鼻尖冒汗,身心都舒坦了。
魯山人的家常滋味,都在一碗攬鍋菜里。對於魯山遊子而言,只有吃了攬鍋菜,才算真正回到了家鄉。攬鍋菜,也可以稱之為燴菜,但與河南燴菜的不同之處,在於生長於魯山一帶的拳菜。作為蕨菜的一種,拳菜只需放上幾根,便能輕易搶了主角的風頭。
與拳菜一同燉煮的,還有白菜、粉條、回鍋肉、炸酥肉、炸丸子等,各種食材攬在一鍋之內,色形兼備,對味蕾極盡誘惑。隨著大火的燉煮,各種滋味在鍋中融合統一,一如河南的平和包容。
- END -
文丨鶯時
參考資料
《豫菜百年》焦素芳
《略談河南菜》姚雪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