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扎龍地區,每逢殘雪消融,天空時不時可以聽見「呦呦」的鳴叫聲,這裡是丹頂鶴的理想棲息地,也是養鶴少女徐秀娟曾經陪伴鶴、照料鶴的家。2015年初夏,扎龍放鶴區的觀鶴棧道上,搭建起了簡易芭蕾舞台,一場露天芭蕾舞盛宴即將上演。隨著幾十隻丹頂鶴飛向天空,音樂響起,穿著舞裙的芭蕾舞演員們踮起腳尖,在懸浮著水汽的微風中翩躚起舞。
圖 |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 正在表演的,是中央芭蕾舞團原創芭蕾舞劇,《鶴魂》。
PART 1 像露水一樣輕盈
蘆葦盪邊,群鶴起舞,扮演鶴的演員們時而抖動羽毛,時而相互依偎,雄健有力的舞姿與雌鶴的柔美婀娜相映成趣。鶴的靈動、飄逸、高潔,都在舞者的一舉手,一投足中得到還原。
為了真實展現鶴的輕盈,《鶴魂》每一拍都有動作,速度快且幅度大。每個演員都處於不停運動的狀態,把群鶴的超然氣質表現得栩栩如生。靈動活潑的舞步,旋律輕柔的曲調,都讓觀眾在人與自然的相互守望中感受到濕地悠揚的意境。
《鶴魂》劇照
芭蕾舞是一項極其高雅的藝術,卻又能做到雅俗共賞,這得益於芭蕾舞演員對形體之美的極致打磨與不懈追求。她們的每一次跳躍,每一次轉身,都在張弛之間流露出詩意的光輝,給觀者的感官帶去極大的享受與衝擊。
在另一部芭蕾舞劇《敦煌》中,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到這種美,隨著富有西域風情的手鼓響起,洞窟壁畫上的仙子如同復活一般,踏著極快的舞步飛旋,飄帶隨風而動,在舞台上幻化為繚繞的仙氣,演員們立起腳尖,瞬間有了一種天衣飛揚的感覺。
《敦煌》劇照
最動人的一幕,莫過於莫高窟的守護者「吳銘」與年輕的音樂家「念予」的雙人舞,在違背重力,向上托舉的動作里,顯示出東方婉約飄逸的神韻,「敦煌人」的厚重的守望也因而得以穿越千年呼嘯的風沙,在演員們的足尖下點滴再現。
PART 2 如大地一般厚重
不過,如果我們僅僅把芭蕾舞看做一場視覺盛宴,未免將芭蕾理解得過於淺薄了。舞蹈中那些高難度,且極具觀賞性的原地轉、揮鞭轉和騰空動作,最終都是為了講故事,讀懂了舞蹈背後的故事,才算欣賞到了芭蕾最真摯的內涵。
在傳統中華文化中,「鶴」詮釋著高貴堅貞的美,是一種東方人文精神的象徵。一次去扎龍匯演結束後,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及劇團的演職員們去保護區參觀,初次見到丹頂鶴,反而覺得鶴超然的品格,高貴的氣質,磅礴的爆發力,像極了芭蕾舞演員。
《鶴魂》劇照
在聽聞「中國第一位馴鶴姑娘」徐秀娟的真實事跡後,這個為救鶴犧牲的少女的故事,更是在團長馮英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此後多次採風,觀察鶴的形態,從而孕育出中國原創芭蕾舞劇《鶴魂》的萌芽。
如何用芭蕾展現中華文化中的精神實質,一直是中芭幾代藝術家們共同努力的方向。《敦煌》神秘而鮮活的舞蹈背後,同樣是主創團隊在敦煌採風體驗了三個月的成果。舞劇紮根現實,從中國第一代致力於敦煌藝術保護與研究的傳承者「念予」和敦煌守護者「吳銘」的視角出發,圍繞著兩位「敦煌人」因敦煌而產生的一系列情感波瀾,展現中華藝術寶庫背後,為敦煌奉獻出才華甚至生命的人的「敦煌大愛」。
《敦煌》劇照
「敦,大也;煌,盛也」。千年前,一代代畫僧工匠用渾厚粗獷的筆觸,將才華和心血變成砂石岩彩;滄海桑田,又一代代守護者遠離繁華,守一不移地修復傾頹的瑰寶。中芭的藝術家們被這種執著奉獻的精神所感染,試圖用肢體語言的鑰匙,打開這座藝術聖地的千年畫卷。
編導費波曾感慨,「這部作品詮釋了敬畏和仰慕。」為了用芭蕾展現飛天的婀娜舞姿,主創人員在採風時,與敦煌藝術保護研究者們共同作息,不斷地揣摩舞姿,修改了28稿。最後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用西方極致的芭蕾語彙,向世界講述紮根於東方的故事,為觀眾帶來心靈的洗禮。
PART 3 足尖上的美麗人生
奧斯卡·王爾德說,「生活模仿藝術,甚於藝術模仿生活。」芭蕾演員在台下的真實經歷,有時比在台上演繹的藝術作品更加直指人心。
紀錄片《我們在跳舞》中提到,中國目前真正活躍在芭蕾舞台上的人不到400人。芭蕾舞演員在舞台上演出的時限平均只有十年。從學生到群舞,再到獨舞,一般需要5-7年的時間,成為主要演員的更是鳳毛菱角。
輕盈的舞姿背後,中央芭蕾舞團的青年演員邱芸庭曾由於高頻率的練功,磨掉了腳趾甲,女演員徐琰,也曾因高負荷的訓練,導致左腳骨錯位。勤奮的舞者一個月經常能跳壞幾十雙足尖鞋,腳趾被磨出層層水泡更是司空見慣。
芭蕾的殘酷在於,它對身體要求的嚴苛,而它的美,同樣在於可以把身體拉伸到一個漂亮的極限。舞者們必須付出等價的努力,才能進入美的窄門。這門從18世紀流傳至今的藝術,在很多時候,已經成為一種信仰的象徵,一種追求極致的永不滿足。
PART 4 每個人的「如夢之輕」
我們欣賞芭蕾,不只是欣賞那曼妙的肢體舞蹈,更是在欣賞我們自己腦海中的舞蹈幻影,柔軟與剛硬,脆弱與強大,在足尖方寸間展現得淋漓盡致。
成大美者,有靜氣。在這個可以用一句宣言做自己,一支口紅買到美麗的時代,這些芭蕾舞演員的故事,為我們顯露出了一種稀缺的古典美——在真正熱愛的事物面前,百折不撓,始終懷著一種創造力、好奇心和冒險精神。在這個伸手摘星的過程中,付出了足夠的汗水,才能看起來如鶴般輕盈。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芭蕾傳入中國,今天的中國芭蕾在一代代中芭人的努力下,早已完成了「三級跳」式的飛躍發展,這門來自西方的足尖藝術與中國文化結合後,迸發出絢爛的藝術感染力。
今年恰逢中國芭蕾舞團成立60周年,浦發信用卡攜手中央芭蕾舞團,推出浦發美麗女人卡之芭蕾卡,將金融與文化巧妙結合,把創新基因與藝術底蘊深植於品牌內涵中,進一步拓展了文化領域合作,品牌在與時俱進中煥發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王小波說過:「美麗的事物各不相同,規律也變化無常,但都有一點相同的東西。它有一種水晶般的光輝,好像來自星星……我希望自己能解讀這樣的規律,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顆星星。」
這個有關芭蕾的故事告訴我們,打磨出屬於自己的形狀,拓寬生命的可能性,直到讓這顆星辰「如夢之輕」,是世界上最棒,也最值得尊敬的事情。
策劃:三聯.CREATIVE
監製:李雨旋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毛思雨
作者:芬航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