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和輕鬆籌員工醫院鬥毆,「籌」人見面為何總是分外眼紅

2020-04-16     今日女報

4月15日,一段鬥毆的視頻又把掃樓式籌款推上風口浪尖。

水滴籌和輕鬆籌員工醫院鬥毆,「籌」人見面為何總是分外眼紅

這段「水滴籌員工暴打輕鬆籌員工」的視頻播放量近千萬。

「籌」人相見為何分外眼紅

網傳視頻顯示,一穿藍色上衣的男子躺倒在地上,一名身穿黑色豎條紋外套的男子用腳揣其頭部和頸部,一女子在旁邊喊道:「水滴籌打人了」。

4月15日水滴籌發聲明稱,網傳視頻並不全面,此事系因輕鬆籌員工言語威脅和汙衊導致雙方產生肢體衝突和鬥毆。目前當事員工正在當地派出所接受調解,水滴籌將尊重和配合警方的處理決定。

水滴籌還透露,雙方的衝突已經不止一次。近期,輕鬆籌團隊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公開張貼「乾死水滴籌」的攻擊性標語,並且明確針對水滴籌開展了一系列不規範的挑釁、騷擾和破壞小動作,致使線下連續發生數起雙方糾紛和衝突事件。

水滴籌稱,4月1日,輕鬆籌山西運城地區員工齊某因破壞水滴籌宣傳物料,被水滴籌員工師某制止後,對師某大打出手導致師某鼻骨骨折、臉部多處受傷;4月12日,輕鬆籌福建廈門員工杜某破壞水滴籌宣傳物料,被當地警方處理,目前已出具道歉信表示此行為系輕鬆籌公司領導指示下所為。

輕鬆籌也隨即發出聲明,稱「保護員工,絕不向惡勢力低頭!」

輕鬆籌稱視頻中發生的事情是真實的,對於水滴籌的暴力行徑,已經向當地警方報案。

輕鬆籌表示,水滴籌員工掃樓被舉報,懷疑是輕鬆籌所為,就大打出手,蓄意報復。水滴籌多次對輕鬆籌員工恐嚇、挑釁,主動調情衝突。輕鬆籌還稱,水滴籌多次、在多地,毆打包括輕鬆籌在內的多個同行。

輕鬆籌還貼出了微信對話截屏以及新聞截圖,展示水滴籌員工恐嚇輕鬆籌員工。

4月15日下午,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公安局政治處工作人員表示,公安局確有接到前述相關警情,已經介入調查。

警方出具的處罰結果顯示:現查明李某(水滴籌員工)於2020年4月13日10時40分許夥同劉某在石家莊市裕華區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三號病房和五號病房樓之間的通道口毆打劉某(輕鬆籌員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第二款第一項規定,現決定對李某(水滴籌員工)行政拘留十二日,並處罰款伍佰元整。

籌款平台屢發負面新聞

在去年年底,一段臥底「水滴籌」視頻曾被曝光,視頻中曝光籌款顧問地毯式掃樓,挨個病床問病人困不困難,需不需要籌款幫助。

這些「志願者」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月入過萬,末位淘汰……

曝光後,不少網友表示寒心:

除了掃樓拉人頭,水滴籌平台上還多次被爆出「詐捐」事件。

2018年,一名大二女生黃某因病重,其母親通過水滴籌平台籌款25萬餘元。隨後被網友扒出籌款人其實家境殷實,家中有房有車有店,懷疑其詐捐。黃某隨即通過QQ空間回罵稱:「我媽能掙錢關你什麼事?老子家裡住的房就算幾百萬關你什麼事?」

去年浙江杭州蕭山一女子稱父親患有胃癌,眾籌20萬元,但之後於微博炫富,被質疑「詐捐」。去年6月,水滴籌方面回應稱,籌款人同意將之前所籌得的8547元原路退還給捐款者。

2019年11月6日,北京朝陽法院宣判了一起全國首例因網絡個人大病求助引發的糾紛,法院認定籌款發起人莫某怡隱瞞名下財產,於2018年4月,在「水滴籌」平台發起了40萬元的個人籌款,但莫某怡違反約定用途將籌集款項挪作他用,構成違約,一審判令莫某全額返還籌款153136元並支付相應利息。

與此同時,輕鬆籌也屢屢爆發負面新聞。該平台成立於2014年9月,2017年初完成2800萬美元C輪融資。2019年7月,輕鬆籌宣稱,平台旗下用戶突破6億,總籌款金額突破360億元人民幣。

2018年7月,輕鬆籌平台上出現的籌喪葬費一事曾備受關注。當時,四川中江一小伙楊某因開車撞死4個人賠不起,在「輕鬆籌」上發起眾籌,希望大家為他籌款,解決為死者墊付的喪葬費。楊某在項目情況說明中寫道,「賠不起,不想進去坐牢,請大家幫我」。

該項目已經籌集到23900多元,有1215次幫助。最終,「輕鬆籌」關閉了該項目。

2018年年底,唐某某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煤氣一氧化碳中毒」為由,在水滴籌平台發起籌款。隨後在2019年7月,唐某某被曝光多次利用網上購買的虛假病歷,在輕鬆籌、水滴籌等平台發布求助信息,騙取捐款7404.11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7年,民政部就因為輕鬆籌平台公開募捐信息發布不規範、個人求助信息審核把關不嚴格等違規問題約談了輕鬆籌平台,但是輕鬆籌依然屢次出現違規現象。 


專家建言網際網路公益>>

既要政府監管又要行業自律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 鄧國勝:目前這種行為在監管方面確實有盲區,因為網際網路眾籌,從慈善法的角度不是慈善行為,儘管它源於善意,但它是一種個人的贈與行為。

如果捐給慈善組織,這種捐款行為是受慈善法保護的,會由民政部門對慈善組織進行監管,慈善組織需要及時披露信息。但是個人通過眾籌方式贈與,不受民政部門監管。傳統市場監管部門對該公益領域也不很熟悉。所以,未來怎麼做好?政府監管要跟上,行業自律也不能少。

慈善和商業模式的邊界要摸清

央視財經評論員 劉戈:一方面,網絡籌款的確是一種模式創新,它讓很多需要救助的人獲得了善款;但是,另一方面,基於對商業利益的追求,這種模式必然會導致某一些受助者的信息被故意隱瞞。而慈善是以人們願意付出最大善意為前提的,這種善意或善良,必須要以誠信為基礎,一旦造假,慈善就會被輕鬆摧毀。

所以,我認為要把這件事情的定位搞清楚,尤其是當下很多公司都在這麼做,資本也看好這種模式。拿慈善吸引流量,對流量做商業開發,這中間沒有防火牆是最大的信任危機所在。所以,要摸清慈善和商業模式的邊界,這需要探索。

綜合自科技金融在線、觀察者網、中國消費者報及網絡

編輯:小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TxthHEBfwtFQPkdNf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