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過問他捐出去多少錢!」

2019-09-27   常州道德講堂

家,是溫暖港灣

不管你在何方

都會等你歸來

家,是安心所在

不管你多疲憊

她都會笑臉相迎

本期「曉得」帶你走進

溧陽市「最美家庭」

劉建華家庭

來聽聽他們家的故事

1

劉建華家庭

是一個三世同堂的七口之家,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跡,但鄰里一說起他們家,都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

劉建華與妻子楊雪芳都成長於普通家庭,共同的生活經歷讓兩人倍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結婚多年來,不管是經濟收入、教育孩子還是孝敬父母,夫妻二人始終堅持平等、和諧的相處方式,分擔困難,共享歡樂。

因為丈夫劉建華工作忙,楊雪芳便主動承擔了照顧老人小孩及家中瑣事。「全職太太」也意味著要獨自承受許多壓力,對此,楊雪芳甘之如飴。她說:「他外面的事我幫不上忙,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們這個家照顧好。」

正是因為有妻子這個「賢內助」的支持與信任,劉建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衝突,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關愛的文明家風。

2

最美家庭

不僅是因為文明家風

更是因為熱心社會公益

1989年退伍後,劉建華回到家鄉自主創業,開了一間電機修理經營部,隨著業務擴大,他把本村待業在家、生活困難的村民招到經營部工作,帶領他們共同勤勞致富。

2003年,劉建華看到村裡道路泥濘不堪,在經營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拿出十幾萬元,為村裡澆築了水泥路。塘馬村,這個劉建華出生長大的村莊,也因此成為當時後周第一個通水泥路的自然村。

2012年,在塘馬村開展村莊環境衛生整治時,他又拿出十萬元支持家鄉建設。

當看到一些貧困學生

因交不起學費輟學在家時

劉建華再一次主動伸出援手

及時把學費送到他們手上

「作為一名黨員,幫助困難群眾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讓貧困學生有平等的學習機會是我最大的心愿。」這是劉建華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劉建華和弟弟劉小華成立了「幫困助學基金」,每年為經濟困難的學子提供幫助。

此外,他還經常給村裡的老人送去慰問品及生活補助,20多年來,資助困難群體的資金已近200萬元。

3

「我從來不過問他捐出去多少錢,既然我們有這個條件,就要盡力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楊雪芳簡單的一句話,不僅道出了對丈夫無盡的信任,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而在子女教育上,楊雪芳也一直堅持這一理念。她總是告訴孩子們,要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盡力回饋社會,因為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得到的快樂,是其他任何物質享受都比不上的。

在劉建華一家人看來,幫助別人不需要多富有,重要的是有一顆愛心。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來源:綜合溧陽她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