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脹是指膽腑氣鬱,膽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脅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
膽脹多發生於40歲至65歲年齡組,女性多於男性,且以偏肥胖體型為多見。當今膽脹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原因可能與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有關。中醫藥治療本病效果較好,遠期療效尤其是減少復發的療效更為顯著。
膽脹為肝膽系病證中常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與西醫學所稱的慢性膽囊炎、慢性膽管炎、膽石症等相似,臨床上見有以右脅脹痛、反覆發作為主症的疾病,均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我們一起來看下膽脹的分型辯證。
1:肝膽氣鬱
症狀:右脅脹滿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悶脘脹,善太息,噯氣頻作,吞酸噯腐,苔白膩,脈弦大。
治法:疏肝利膽,理氣通降。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2:氣滯血瘀
症狀:右脅刺痛較劇,痛有定處而拒按,面色晦暗,口乾口苦,舌質紫暗或舌邊有瘀斑,脈弦細澀。
治法:疏肝利膽,理氣活血。
方藥:四逆散合失笑散加減
3:膽腑鬱熱
症狀:右脅灼熱疼痛,口苦咽於,面紅目赤,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心煩失眠易怒,舌紅,苔黃厚而干,脈弦數。
治法:清瀉肝膽之火,解郁通腑。
方藥:清膽湯加減
4:肝膽濕熱
症狀:右脅脹滿疼痛,胸悶納呆,噁心嘔吐,口苦心煩,大便粘滯,或見黃疸,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利濕,疏肝利膽。
方藥:茵陳蒿湯加減
5:陰虛郁滯
症狀:右脅隱隱作痛,或略有灼熱感,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胸中煩熱,頭暈目眩,午後低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疏肝利膽。
方藥:一貫煎加減
6:陽虛郁滯
症狀:右脅隱隱脹痛,時作時止,脘腹脹痛,嘔吐清涎,畏寒肢涼,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苔白,脈弦弱無力。
治法:溫陽益氣,疏肝利膽。
方藥:理中湯加味
任何症候都不是單一存在的,我們來看下膽脹的轉化
本病的轉歸主要為實證向虛證轉化,而成虛實夾雜之證。實證之初多為氣鬱,在外邪侵襲,飲食不節等條件下可轉為鬱熱或濕熱,久則由實轉虛,鬱熱不解,灼耗陰津,致肝腎陰虛,可轉化為陰虛郁滯;過服寒涼,過勞傷氣,又可轉化為氣虛郁滯,進而轉化為陽虛郁滯,形成虛實並見的證候。若失治誤治,可致陰液耗損,陰損及陽導致厥脫。本病久延不愈,膽木克土,還可引起胃痛等病證。
膽脹病患者,如正氣充足,一般預後良好,若遷延不愈,則反覆發作,殊難根治。若急性發作之時,出現危證、壞證,則預後較差。
積極治療脅痛、黃疽等肝膽疾病及蟲病,療程要足,除邪務盡,病證治癒後要注重調攝,皆為預防膽脹的重要措施。
調攝包括調養心神,保持恬靜愉快的心理狀態;調節勞逸,做到動靜適宜,以使氣血流通;調劑飲食,宜清痰主,多食蔬菜、水果,如蘿蔔、苦瓜、佛手、蘋果等,有利於利膽祛濕,切忌暴飲暴食及食用膏粱厚味,勿酗酒、貪涼、飲冷。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