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刺痛,總能找到血瘀的影子,瘀必有因,解必有法

2019-11-23     大國醫說

血瘀的人總是被來自身體的某些痛楚所困擾,這是因為他們的血脈運行的不是那麼太通暢,不能及時排出和消散離經之血。當這些失去其生理功能的血液停留體內,就會壅遏於經脈之內,瘀積於臟腑器官組織,而產生疼痛。

如果稍有碰觸就會留下一塊瘀斑,或是眼睛裡的紅絲很多,這就說明你該活血化瘀了。

「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

氣滯是指臟腑、經絡之氣阻滯不暢。飲食邪氣、七情鬱結、體弱氣虛不運等都是導致氣滯的重要原因,氣滯過甚就會導致血瘀。血瘀是由於體內有血液停滯,造成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的病理過程。寒凝、熱結、氣滯、氣虛都是引發血瘀的病因。氣滯血瘀,可以是由氣的運行不暢,引起血的運行瘀滯,這種情況是先有氣滯,由氣滯而導致血瘀;也有時是由離經之血等瘀血阻滯,影響氣的運行,這種情況是先有血瘀,由血瘀導致氣滯;當然,也可能會是因為閃挫等損傷,而使氣滯與血瘀同時形成。也就是說氣滯與血瘀常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中醫講究氣血,《素問·調經論篇》載:「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也就是說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之物質基礎,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如果氣血運行不暢,就會沿著經絡循行的部位發生病變。

當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氣滯和血瘀又各有偏頗,偏於氣滯的人容易胸悶喜嘆息,兩脅脹痛,噯氣,咽部有異物感,情緒波動時易腹痛腹瀉,女性會出現乳房、小腹脹痛;偏於血瘀的人唇紫暗,皮膚易瘀青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絞痛固定不移,或觸及腫塊,面部色素沉著,眼圈黑,黃褐斑、女性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或閉經。

瘀必有因,解必有法,我們一起來看下。

理氣祛瘀法

適用於氣機鬱結,脈絡瘀滯的血瘀證。「血隨氣行,氣為血帥」,故血瘀先有氣滯。治療法則應「疏其氣血,令其條達」,以宣通氣機,破除滯氣。

溫經化瘀法

寒凝可引起氣滯血瘀,「寒則泣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治療上採用溫經化瘀法。

清熱化瘀法

用於熱灼傷絡,或熱盛迫血妄行等證,症見衄血、便血、吐血、皮膚黏膜出血等。此外熱毒內蘊還可引起局部氣血循環失暢致瘡瘍、紅腫等。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祛風化瘀法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在臨床治療某些病證,如因風中臟腑經絡,引起半身不遂,語言聲澀;或肢體頑麻不仁,皮膚瘙癢不止等血虛生風證,治宜:祛風通絡。

祛痰活血法

痰濁郁阻絡脈,以致血瘀痰濁互結,阻於肺絡,則喘逆唇青;流竄經絡,則痰核生成;留於臟腑,則成症瘕痞塊;上蒙清竅,則癲癇狂亂。治宜:化痰散結。

滲濕活血法

「血水同源」「血不利則為水」,血瘀往往導致停水,水濕停滯亦能引起血瘀。臨床常見水腫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舌質胖嫩而有瘀斑、瘀點,舌下脈絡暗紫粗張。治宜:滲濕利水。

攻下化瘀法

適合於瘀血內結,腑實便閉病證。治宜:活血化瘀兼通里攻下。

養陰化瘀法

用於熱病之後,陰虛體弱而夾有瘀血之證。多見於心肺陰傷、肝腎虛損、瘀血阻滯的病證。常見頭暈目眩,潮熱盜汗,腰膝酸軟,面黃少華以及復發性口瘡、尿血等症。治宜:補血養陰。

補氣化瘀法

用於病程日久,陽氣不足,血行不暢,氣虛血瘀,阻滯經絡之證。血瘀症狀伴有頭暈、氣短、倦怠乏力等氣虛症狀及中風後遺症等。治宜:補氣助陽。

祛瘀止血法

用於咳血初止,仍有紫血咳吐而出;胸脘部悶脹而痛,舌質紫。治宜:活血化瘀,止血。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X_M_W4BMH2_cNUgcK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