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陽:群體免疫的形成是有前提的

2020-03-25   歐洲時報

【歐洲時報】隨著歐洲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此前稱,將採取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消極防禦」政策,特別是提出「群體免疫」——在病毒自然傳播中使民眾通過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在海內外引發巨大爭議。什麼是「群體免疫」,它是否可以用來抵抗新冠病毒呢?《歐洲時報》特邀應急總醫院轉化醫學實驗室課題組負責人劉慶陽談談「群體免疫」的相關問題。

反對政府「抗疫」措施的人們16日在倫敦首相府門外示威。(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冠肺炎疫情正肆虐全球,各國命運也緊密聯繫在一起,如何協同有效地應對這一人類共同的威脅,是擺在每一個國家面前的難題。毋庸置疑,我們需要儘快找到答案。

中國戰「疫」進入決勝階段,很多經驗值得借鑑和推廣,這些經驗是人類在與傳染病鬥爭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在新的歷史階段,自然煥發出新的戰「疫」活力。

我們先回顧一下傳染病的發展歷史,抑或說人類與傳染病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史。在傳染病的概念中含有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關鍵要素。所謂有效防治是指在上述三方面進行干預,以期達到徹底控制的目的。這樣,早預防、早發現、早隔離和早治療的「四早」原則就應運而生了。雖說「四早」原則本是對傳染病最好的控制手段,但是歷史上真正做到的卻屈指可數。

1642年,大明崇禎15年,中國瘟疫橫行,十戶九死。直隸、山東、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間益盛,「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由於醫家當時用一般治療外感病的方法,或用治療傷寒的方法治療,往往無效,甚至導致病情遷延,進一步向危重階段發展,致使死者不可勝數。明朝大將孫傳庭精銳鐵騎「秦軍」也不幸染疫,非戰鬥減員嚴重,此時,身為隨行軍醫的吳又可一方面採取早隔離的手段將軍營劃分為安全區和染病區,在安全區要求每個人用衣布掩住口鼻、加強通風,同時對染病區嚴加看管,凡違反軍令逃出者殺無赦;另一方面他潛心鑽研,認真總結,提出了一套新的認識,強調這種病屬溫疫,是由於天地間存在有一種「癘氣」染人而至,與傷寒病絕然不同,並創立了「達原飲」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實現了早隔離和早治療。值得留意的是,明朝被推翻後200年間,大規模的瘟疫在中原大地就消失了。

歷史充滿著巧合,在同一時期的歐洲黑死病(鼠疫)正在流行,1665年秋天,來自倫敦的一捆布料送到了埃姆村的裁縫手裡。幾周後,裁縫的助手突然暴病身亡。隨後村子裡接二連三不斷有村民死亡。傳染源很快找到了,原來是裁縫布料里藏著的跳蚤,這些跳蚤來自倫敦,由跳蚤通過人傳染了鼠疫耶爾森菌,致使倫敦十萬人喪生。令人震驚的是,埃姆村的村民們最終決定聽從莫伯森牧師的建議,1666年6月24日,埃姆村正式「封村」,不許人出村,也不許人進村。鼠疫過後,埃姆村的人口巨減。英國德比大學的斯維特博士說,莫伯森牧師的決定,實際上就是現代意義的隔離檢疫。埃姆村民以個人犧牲換取周圍地區特別是像謝菲爾德這樣人口聚居城市的人的生命。有意思的是,1665年這場傳染病也是淋巴腺鼠疫在英格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爆發,提示在人群間似乎產生了整體免疫。

當我們從歷史的記憶中再度抽離時會驚喜地發現,人類的經驗和教訓時刻在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武漢之所以可以取得戰疫的勝利,無外乎是重走了吳又可的老路,顯然,這條路既與所在地的制度體系和信仰傳統緊密相連,更與個人和集體的責任使命息息相關。武漢人民之所以偉大,是他們以犧牲自己的自由換回了中國人民的自由,也惠及了全人類。最近,歐洲的疫情形勢嚴峻起來了,很多國家正在效仿中國的做法,可是,就在上周,義大利民眾走上街頭反對封閉倫巴第大區,原因很簡單,要自由不要限制。個人的自由如果是以犧牲集體的自由為代價實現的話,這種自由能持續嗎?

下面,我們一起談談最近的熱點話題——群體免疫。據說這是一位英國醫學家提出的應對疫情的策略,似乎差點就被英國政府採納。不幸的事這一策略已然成了眾矢之的,人們認為英國政府在逃避責任,不作為。因為不了解政治,我們看不懂若採取群體免疫在政治上會產生的影響。僅從科學角度想和大家聊一聊——群體免疫是指讓抵抗力強的人群自然接觸病毒形成免疫力,繼而保護好未經感染的弱勢人群。就本質上看,這和當年埃姆村的做法同出一轍,很值得誇讚。埃姆村村民主動與鼠疫桿菌接觸,讓活下來的人成為英國北部居民的屏障,從而形成群體免疫防禦。回看明末的大瘟疫,雖然中原大地屍橫遍野,但是活下來的人也就為那些未感染的人形成了群體免疫。回望歷史,啟示未來,我們好像能猜到提出群體免疫方案的英國科學家提出這一策略的出發點是什麼了。而且,一旦這一策略實施成功,英國地區就可以完全應對新冠肺炎病毒類流感樣傳播的情況,大大提高風險的應對能力,更關鍵的是,對於人類抗擊傳染病的歷史而言可以算上是里程碑事件,勢必大大增強人類進化的潛力,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全新嘗試。那麼,這麼偉大的設想又為什麼難以實施呢?其實不奇怪,死亡率!鍾南山、李蘭娟和王辰院士等科學家發現輕症病人有2-4%的幾率轉為重症,重症至少有3050%的幾率會死亡,這就意味著群體免疫會產生大量的死亡病例。從上述角度來說,隔離方式要好於群體免疫。

簡而言之,只要能讓染病人群不變為重症,群體免疫方案就應當是現今最佳的應對方案。但是,我們沒有看到那位英國科學家關於群體免疫的具體實施方案中有使輕症病人不再轉變為重症的「靈丹妙藥」。

結合我微生物免疫研究的工作,還是想在文章最後談談群體免疫方案中如何避免重症產生的可行性。我們知道,很多輕症病人依靠自身免疫力自然痊癒了,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也說這是自限性疾病。那麼這些病人又做了什麼幫他們自己度過難關的?有兩位病人的自我治療過程值得關注,一位在家隔離的病人每天喝16瓶(300ml)水,另一位在方艙醫院隔離每天喝5000ml水,每天都喝到不能再喝的程度。喝水能增強免疫嗎?當然可以。筆者新近的研究提示物種存在一種全新的先天免疫增強的方式——免疫共協調,單純消化道補液就可以通過增強先天免疫,降低感染死亡率。研究結果提示大量飲水後,骨髓細胞會增殖動員並隨循環遷移到機體各器官,一方面修復受損器官功能,一方面會在各器官中分化為免疫細胞,從而增強先天免疫防禦,防治新冠肺炎。我們需要做的是擴展研究的樣本量,得到確切的對照結果,若真如此,主動群體免疫(區別於17世紀中國和歐洲的被動群體免疫)的時代也就真的會到來了。

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在個人與群體的關係里找到最合適的相處方式,在應對疫情時協同一致的進退。其實,無論是個人免疫還是群體免疫,抑或是一個國家防禦還是全人類協調一致的防禦都應以科學法則作為我們的行動指南。

(作者介紹:劉慶陽,男,1979年生,應急總醫院轉化醫學實驗室課題組負責人,碩士研究生導師,解放軍總醫院博士後。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委,中國微生物學會毒素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科委專家庫成員,北京中西醫災害委員會委員,研究型醫院學會休克與膿毒症分會青年委員,白金十分鐘全國志願服務聯盟副秘書長。)

(編輯: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