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山水圖鑑 | 待疫情結束,我們一起去看祖國大好河山

2020-02-24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你說

想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雖然此刻不能如願

但沒關係

今天,我們游山逛水於敦煌壁畫

待春暖花開

更愛這大好河山


隋代山水畫

山水 莫高窟第303窟南壁 隋

隋代第303窟在四壁及中心柱的下沿橫卷式畫面中,稀稀落落地分布著山巒和樹木,樹林中還畫出鹿、羊等動物,或在覓食,或在奔跑,表現出山林自然的氣息。樹林的表現也很有趣味,有的整齊排列,有的則枝幹彎曲,呈現出如舞蹈般的動態。樹葉大都具有裝飾性。

山水 莫高窟第419窟窟頂 隋

第419窟的窟頂畫中,在山巒的上部往往畫出一層綠色的植物,就像一頂帽子一樣,在其中畫出細密的線條,如草,如苔。山巒重疊時,層次就變得非常豐富。在山嶽的表現上,比起北周以前那種光禿禿的山頭來,隋代壁畫中的山巒層次豐富。這一手法,一直影響到唐代壁畫中的山水錶現,山巒都用石綠、石青、赭石等以及多種顏色混合染出。由於時代久遠,壁畫大多已經變黑,但當初一定是十分絢麗燦爛的。

菩薩與山水 莫高窟第276窟北壁西側 隋

隋末第276窟在南北兩壁與西壁交接處附近,分別畫出奇崛的山峰。如北壁西側菩薩的旁邊,最下部是一個山坡。上部畫出堅硬的岩石,頂部岩石向右翹出,顯得很險峻。岩石用赭紅線條勾勒,在有的部分染出石青和赭紅色,表現出岩石的陰陽向背。在岩石上還畫出一些樹木。此後,敦煌壁畫中的山巒表現開始注重近景與遠景的區別,空間關係的表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唐代山水畫

遠山與小船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 初唐

本窟山水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遠景的畫法。人物越遠越小,人與山水比例協調,表現出自然的空間透視感。對遠山的表現是畫家的得意之筆,特別是遠景中畫出帆船,頗有意境。本窟北壁畫出大海中一葉扁舟,隱約可見舟中數人。儘管線色脫落,但是仍可看出近處的波浪和遠處的河流,特別是遠景的點點帆影,頗有「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意境。

城樓 莫高窟第148窟西壁 盛唐

建於大曆十一年(766年)的第148窟,是盛唐後期的規模較大的洞窟,在本窟的巨型經變畫中,山水畫也體現出空前絕後的水平。本窟的涅槃經變共畫出十組畫面,66個情節,人物數百,山水也極其壯觀。主要畫面在寬達16米左右的西壁上,西壁的南側,畫面在空曠的原野中展開,遠處有山崖聳立,中部引人注目的是畫出雄偉的城樓,表現拘屍那城。由這一組建築,形成了畫面的一個高潮,城門外是一片開闊的原野,遠景的山巒綿延相接,一直連到城樓後面,近景的緩坡也在這裡交接,景物的遠近空間關係表現得十分真切。

化城喻品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 盛唐

第217窟南壁西側,是根據《法華經·化城喻品》來繪製的山水圖景。右上角是危崖聳立,有二人騎馬一遠一近行進。透過山崖,可見遠方曲折流淌的河流,境界遼遠。中部兩座高峰之間,一道飛瀑涌瀉而下,山下的旅人被這大自然的奇景所吸引而駐馬觀賞。左部也是一條曲折的河流,在近處被山崖遮斷。下面的山峰,懸崖突出,青藤蔓草懸垂。中間靠右是旅人向一座西域城堡走去,路旁桃李花開,春光明媚。

化城喻品 莫高窟第103窟南壁 盛唐

第103窟的《化城喻品》,更像一幅獨立的山水畫。此畫是唐代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作品。畫面下部描繪近景山水,左側是一座險峻的懸崖,上面垂下青藤翠蔓,岩石間一道山澗凌空流下。崖下是曲折的河流。與左側的懸崖相對,右側也是一座高聳的山峰,山腳下旅行的人們在這裡休息。畫中樹木種類繁多,開花者如桃如李,近景中柳樹婆娑,松樹挺立;懸崖上青藤垂下,草叢茂盛。從野外到城裡,人物來來往往。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人物圖。

山水 莫高窟第172窟東壁 盛唐

第172窟東壁北側的文殊變上部山水錶現出了空曠的風景。圖中共畫出三條河流,由遠而近流下,在近處匯成滔滔洪流,左側是一組壁立的斷崖,中部是一處稍低矮的山丘,畫面右側是一組山巒。沿山巒一條河流自遠方流下,近處則表現出洶湧的波浪,遠處河兩岸的樹木越遠越小,與遠處的原野連成一片,表現出無限遼遠的境界。河流的表現引人矚目,特別是表現出洶湧澎湃的波浪,具有大江大河的氣勢。


屏風畫中的山水

屏風畫五台山圖 莫高窟第159窟西壁 中唐

中唐以後的經變畫通常在上部表現凈土世界,下部以屏風的形式表現經變中的具體故事或相關細節,這種形式稱為屏風畫。屏風畫為山水畫的表現提供了新的場所,第159窟五台山圖的屏風畫是比較獨特之例,把金字塔形的五台山圖畫在屏風的中央,這是否就是當年吐蕃到內地求得的《五台山圖》呢?由於屏風畫形式呈縱向的畫軸形式,通常都把畫面分隔成幾段,表現故事情節。但也不是截然分開,而是用山水把全畫面有機地聯繫起來,從山水畫的角度來說,則是在構圖上更趨向於完整了。


五台山圖

五台山圖(局部) 莫高窟第61窟西壁南側 五代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境內,山有五個頂,稱為五台。敦煌壁畫中最早出現《五台山圖》是中唐時期的第159窟、361窟等。第61窟的《五台山圖》可以說是《五台山圖》在敦煌發展的最高表現。

第61窟開鑿於947—951年,本窟主要供奉文殊菩薩,所以也叫「文殊堂」,西壁配合文殊像畫出巨幅五台山圖,全長13.45米,高3.42米。畫中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會風情。畫面左側為南台、西台;下部為太原城至五台山的道路;上部畫毗沙門天王、阿羅漢等赴會的情景;右側為北台、東台,下部分別畫出由河北道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到五台山的道路。全圖以中台及其下的文殊真身殿、萬菩薩樓為中軸線,兩邊各以五座大寺分布在東、南、西、北四台之間。南下角是太原城;靠近中部有河東道山門;與之相對的北下角是鎮州城,靠近中部有河北道山門。這樣通過大山和大型建築構成骨架,使畫面形成了一個基本對稱的格局。
文章摘編自趙聲良著《藝苑瑰寶——莫高窟壁畫與彩塑》

(來源:敦煌書坊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O4VdnABgx9BqZZIPW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