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有這麼一檔電視節目,主持人讓幾個孩子在「貧窮但顧家的父母」和「富有但忙碌的父母」之間做個選擇。
在場的孩子無一例外選擇了後者,讓觀眾感到十分震驚。
主持人問孩子:「選擇忙碌的父母,就沒人陪伴你們了,你們不會感到難過嗎?」
孩子們的回答讓人感到格外心驚:
一個打扮得像小公主一樣的女孩說:「我不想住在鼻孔一樣大的房子裡。」
一個大約只有6歲大的男孩說:「我情願他們去賺錢,因為窮,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回憶。」
看完節目後,我的心不禁一片冰涼:什麼樣的家庭會培養出這樣的孩子?
小小年紀卻說出了如此「現實」得讓人汗毛豎起的話語,讓人完全無法感受到孩子對父母的那種天然的孺慕之情,更加體會不出孩子對養育自己、陪伴自己的父母的感恩之心。
似乎在節目中的這些孩子看來,父母對自己的愛和付出極其廉價,還沒有一間大房子、一雙新球鞋有意義。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事情在當今並非個案。記得看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10歲的男孩非常聰明,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家境算是中等,家長盡力呵護、培養他,送他參加了很多興趣班,平時對他也十分疼愛,在生活上從來都不虧待他。
孩子也很爭氣,圍棋、輪滑樣樣都拿得出手,後來又參加了奧數比賽,也取得了好成績。
放暑假的時候,父母帶他去親戚家玩,年輕的小表姨誇獎他聰明優秀。
哪知道孩子竟然用不屑的語氣說:「我再優秀有什麼用呢?我的家庭、我的父母哪裡配得上這麼好的我?」
「我們班的同學假期可以去國外旅遊,我卻只能跑跑國內的親戚家;班裡好多同學都有最新款的蘋果手機,可我媽卻只肯給我買一個兒童手錶。」
「我對我的家庭已經徹底失望了,以後只能靠自己,才能脫離這樣的生活。」
表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問了他好幾遍,才確認這確實是他真實的想法。
表姨的心情頓時跌落到了谷底,她實在不明白本該是天真無邪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
孩子的話語中,透露出的是一種「殘忍的真實」,真實得讓人寒心。這或許是當今很多被物慾迷昏了頭的成年人的真實想法,但卻不應該從一個10歲的孩子口中如此自然地表達出來。
類似事件頻出,也不禁提醒我們去重新定義和思考「付出」的價值:的確,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背後都有父母辛苦而無私的付出。
可是付出想要有「質感」、有回報,就不能忽略一個最為關鍵也最容易被父母們遺忘的前提——那就是孩子有沒有足夠的感受愛和回應愛的能力。
在現今大多數中國家庭里,慈愛的父母們早已習慣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習慣了為孩子打理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習慣了為孩子提前設計好今後人生路的每一步……
父母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付出著,有時甚至因為忙於工作,無法給孩子足夠的陪伴而感到無比內疚。
遺憾的是,父母並沒有發現,孩子已經把這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他們愜意地享受著父母提供的優越生活,卻還覺得不夠,簡直是太不夠了……
他們孜孜不倦地與自己的同學、朋友攀比著,發現了不足的地方,便會埋怨父母讓自己受到了「虧欠」。
他們的言語之間流露出的是對父母和家庭的嫌棄和鄙視,讓人看過後只能想到那個最難聽的形容詞:「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這樣的孩子在成年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是不難想像的。那些永遠長不大的「啃老族」和狠心絕情的「不孝子」就是最鮮明的案例。
所以,當孩子開始嫌棄父母的陪伴,當孩子在攀比中流露出對家庭的厭惡,當孩子寧願父母去賺錢,也不願品嘗「窮滋味」的時候,父母應當先問一問自己:
我們是不是忽略了一項最基本的愛的教育?
如果不讓孩子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孝敬,父母的付出就永遠會是單方面的,這樣的付出除了感動父母自己之外,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美國早教專家艾米·麥克瑞迪是「正面管理育兒機構」的創始人,也是正面管教理念的主要發起者之一。
在她的作品《正面管教魔法書》中曾經專門探討了這個問題:「一切為了孩子」正確嗎?
而這恰恰是當今很多父母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一切為了孩子,值了!」
正是因為父母有這樣的心態,才會頻頻爆出「中產階級兩個月的工資都不夠孩子一個暑假的花銷」這樣的新聞。
幾百上千一件的名牌童裝?買!
價值好幾萬的暑期訓練營?報!!
最新款的電子產品孩子想要?答應!!!
……
這種情況在美國父母那裡也並不少見,所以艾米·麥克瑞迪才會大聲疾呼:
「請停止這樣的行為,因為孩子會將這一切視為『理所應當』,這種心理會像瘟疫一樣,不但會讓父母感覺精疲力竭,還會給孩子的未來埋下無窮隱患!」
「理所當然」的心理會讓孩子變得多麼可怕,從艾米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條答案:
第一,孩子的胃口會越來越大,要求越發難以滿足。
父母對待孩子總是有求必應,不想讓孩子在任何方面落後於人,可是孩子的胃口會被一點一點地「喂大」,他們不會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卻總是貪婪地期望獲得更多。
總有一天,父母會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屆時他們就會情緒爆發,會對父母大哭大鬧,甚至會怨恨父母,嫌棄家庭。
第二,孩子會變得自我中心主義,難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過度寵愛孩子的家庭,孩子是絕對的「中心」,家庭成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首先考慮他的需要,對他從不吝惜溢美之詞。
時間長了,孩子會堅信自己不但是家庭的中心,更是全世界的中心。此後無論是在幼兒園、在學校、在工作單位,他都要做那個獨一無二的中心點。
他們我行我素、霸道專橫、不守規則、沒大沒小,而這只會招來他人的強烈反感和厭惡。
第三,孩子開始不思進取,因為他們根本無需費力就能得到。
艾米曾經引用過美國心理學家里昂·塞爾澤博士的論點:
「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而這,正是受盡父母寵愛的孩子的普遍心態,他們會覺得一切都唾手可得,根本不需要自己努力拚搏。
於是他們會變得越來越懶惰,越來越消極,也越來越不敢面對困難和挑戰。
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後,幾乎經不起任何的風雨,哪怕只是在單位里遭到了一點批評,和同事發生了幾句口角,他們也會選擇辭職了事。
「大不了回家做個啃老族」,這就是他們面對人生的態度。
第四,孩子毫無感恩之心,從來不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非常顯然,一旦孩子感染上了「理所當然」的瘟疫,就很難再生出感恩的心。
他們的心靈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填不滿的黑洞,多少親情、友情、愛情就這麼倒進去了,卻連個迴音都聽不到。
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夠得到多少,會不會給自己造成不便,卻從來不去思考別人會因為他們的語言、行為產生多少煩惱。
北大的錢理群教授把這樣的孩子稱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一切的活動都是以利己主義為核心的,他們或許是高智商的,講起話來頭頭是道,十分老練,有時還善於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包裹自己的動機,但卻無法掩蓋他們自私虛偽的內心。
現在再回頭看看那些說著「不願品嘗窮滋味」的孩子,還有那個覺得「父母和家庭配不上自己」的孩子,不正是「精緻利己主義者」的典型代表嗎?
在《正面管教魔法書》中,艾米為我們提供了30多種改變孩子的「養成術」,總結起來其實不外乎以下這幾個方面:
第一,不能向孩子做無原則的屈服。
當孩子提出了不合理要求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能心軟答應。因為這正是在逐步養大孩子的「胃口」,下次他們的要求可能會更上一個台階。
被父母拒絕後,孩子可能會哭鬧,此時父母更要扛住他們施加的「情感壓力」——千萬不要對孩子做無原則的屈服,否則孩子下次只會更加變本加厲。
當然,父母在拒絕孩子時不必過於粗暴,可以先講清楚拒絕的理由,但語氣一定要十分堅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妥協的,這樣他們才會放棄徒勞的努力。
第二,別把自己變成孩子眼中可悲的「僕人」。
最悲催的父母就是那種毫無理性地為孩子打理一切事情,卻得不到孩子任何感激的父母。孩子會不知不覺地將父母看成是保姆、傭人,卻對父母缺少應有的尊敬、愛戴之心。
對此,艾米建議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中來,並且可以給孩子設置一些日常任務,這不僅能夠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還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
父母不妨根據孩子的年齡、實際能力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比如給年齡小的孩子準備一個小小的洒水壺,每次裝一點水,讓他學著澆花;給大一點的孩子準備專用小掃把和抹布,再教他們掃地、擦桌子……
有了專屬工具和專屬任務後,孩子的積極性會不斷高漲。父母還可以適時地誇獎他們幾句,讓他們更喜歡這種「幫忙」的感覺。
第三,停止事事代勞,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對於孩子的事情,父母不必一味大包大攬,否則培養出的只會是經不起風雨的溫室花朵。為此,艾米建議父母們經常對自己說一句話:「忍住,別插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動用自己的聰明智慧、自制能力、創造能力等等,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並親自感受成功和失敗的不同結果。
這樣的訓練能夠提升孩子的認知,還有助於改變自我中心主義的大問題。
比如孩子每天早上賴床,次次需要家長三請四請才願意起身。父母就不妨試試「別插手」的辦法:
可以在前一晚上為孩子定好鬧鐘,提醒他自己起床。若孩子還是習慣性賴床,父母要忍住叫起的衝動,不妨讓孩子品嘗一下遲到被批評的滋味。
只有接受了教訓,孩子才會自覺改變錯誤行為,也不會再事事、時時、處處依賴父母了。
第四,讓孩子學會對父母和他人感恩。
「感恩」是一種對別人施與的恩情心存感激的表現,也是為人處世一種最基本的修養。而艾米希望父母能夠培養的是真正擁有「感恩之心」的孩子。
這種感恩不是停留在嘴上的一句膚淺的「謝謝」,而是要有直達內心的感受和切實的行動。
比如,媽媽可以教孩子在父親節製作賀卡和簡單的小手工,作為禮物送給爸爸;
爸爸可以教孩子給辛苦做家務的媽媽捶捶背、捏捏肩,再親媽媽一下;
爸媽還可以教孩子在收到了親戚、朋友饋贈的紅包、禮物時,要表示感恩,並妥善保存,以表示自己十分珍惜和對方之間的情誼……
這些「感恩儀式」無疑可以加深孩子對愛的感受力,也會讓孩子成為一個願意施與愛和關懷的溫暖的人。
最後,父母還要像艾米所說的那樣,要注意逐步提升孩子的「同情之心」。
「同情」會讓家庭小愛變成社會大愛,會讓孩子學會體察他人的困難,理解他人的需求,並會樂意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而這,會讓孩子體會到更多的付出的快樂,也能夠為他們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最終,孩子會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觀,會養成善良、快樂的性格,並會一生受益。
而這所有的工作,父母都要注意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積極地培養,這樣才能夠將善與愛的種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
我是【親子育兒堂】,一個40歲的寶爸,有一個8歲的女兒,非常榮幸和您一起分享我的育兒經驗。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轉發、點贊支持我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