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背之間的鯊魚線!健美大神和小白的分水嶺

2020-05-31     FitEmpire健身領域1

原標題:胸背之間的鯊魚線!健美大神和小白的分水嶺

現在的傳統健美運動員看起來總是與四五十年前不太一樣: 更誇張的外輪廓、更暴凸的血管、以及更臃腫的肚皮...

人們不斷地懷念過去的優美體格,這促使了古典健美項目的誕生(也稱古典健體)。於是健美界燃起了新的希望、古典健美是賞心悅目的美:

光滑緊緻的皮膚、纖細且布滿分離度的腰腹、無可挑剔的四肢肌峰、吹毛求疵的肢體比例......以及,掛在胸腹和背部之間的那對耀眼的「 前鋸肌」。

現在許多運動員、愛好者幾乎看不見前鋸肌的原因:

很少練習仰臥上拉、鸚鵡螺下壓

全身各肌群的訓練都嚴重削減了動作幅度

濫用激素導致腰腹腫大

天賦因素(不可控因素一定要排在最後。畢竟,你至少得先去試一試到底能不能練出來。)

前鋸肌位於腋窩下方,有一部分被胸部和背部包裹,另一部分則暴露在表層。

所以,在健美運動員幾乎所有的正展POSE中,前鋸肌都要分擔一定的角色。

其中,「 正展肱二頭肌POSE」要求最高——如果你的前鋸肌明顯,胸大肌和背闊肌之間就好像掛了一對小香蕉,急劇提升軀幹的視覺密度和層次感;

但若你的前鋸肌模糊不清,就好像鳥翅的羽毛被拔掉了一半——我們所說的「肌肉成熟度」,有時就差那麼一點小細節。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前鋸肌高度影響肩部的穩定性(甚至整個軀幹的穩定性):

前鋸肌起於多條肋骨之上,止於肩胛骨內沿。由上至下像鋸齒一樣排列,固得名「前鋸肌」。

它通過這些方式來影響肩胛骨/肩關節穩定性:

---前鋸肌的上中下三部分同時收縮能把肩胛骨往前拉、牢固地貼住胸壁

---前鋸肌的下部收縮能幫助旋轉肩胛,轉動肩關節窩向上

這兩種功能結合正是任何過頂動作的重要穩定因素。如果前鋸肌無力,你的過頂肩推動作是有危險的,可能造成肩峰撞擊症、盂肱關節損傷。

好的,你十有八九也屬於「前鋸肌隱形患者」之一,那麼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修正問題:

方案一:訓練計劃中不能缺少超大幅度動作

你看過舊時代健美的訓練影像嗎(比如《泵鐵》)?將舊時代運動員的訓練與現代進行對比,你會發現一個顯著差異——早年的人們習慣做全幅度動作、最大化幅度是天經地義的事。

現代運動員摻雜了更多的「局部幅度」訓練,並美其名曰更好的目標肌肉孤立緊張。當然,現代運動員的科技因素更多、塊頭也明顯更大,做動作時感覺全身都很擁堵,幅度似乎被迫縮小了。

這其中的問題是什麼? 前鋸肌對完整的大幅度動作反應較好,任何推胸、推肩、拉背類動作,若能達成大範圍的拉伸和縮短,那麼前鋸肌自然而然就參與到了(注意,雖說舊時代運動員清一色具備閃亮的前鋸肌,但他們並不怎麼單獨訓練前鋸肌,它是全幅度基本動作帶來的副產品)。

好吧,你可能會抱怨自己柔韌性不足,無法安全地完成各種全幅度動作。

但我想說,很可能就是因為你向來不做全幅度動作,所以身體變得越來越僵硬、越來越不擅長全幅度。

你應該有意識地糾正這個問題——並不需要一口氣把計劃中所有動作都改成超大幅度(這對你當前已經「腐化」的身體來說確實有危險) 但至少,從現在開始,你的每個身體部位都應該包含「1個」大幅度動作。

引體向上

為了最大化引體向上的幅度,你應該採用窄握距。如果健身房沒有窄的握把,你可以將D把掛在單槓上做。

手握之後讓身體自然隨地心引力下墜。在動作的底部,屈膝雙腳放在體後,並作出輕微的下背部反弓,伸直雙臂,以便讓背闊肌與前鋸肌充分伸展(想像一下仰臥上拉的最終拉伸姿勢)。

此時你的全身肌群是保持緊張的,而不是完全鬆弛。否則在拉起的一瞬間對肩肘關節不太友好。

以背闊肌最下端為初始發力點,果斷地拉起自己直到胸部幾乎觸碰握把。如果你用的是D把,應該一次動作向單槓左邊探出頭部、另一次動作向右邊探出,以便在確保幅度夠大的同時兼顧左右平衡。

這種超大幅度引體會讓前鋸肌自然而然得到強化。記住,運動幅度是關鍵、做組次數是次要。如果你暫時還無法連續做多個全幅度引體,那就做每組2-3次,配合一個較高的總組數(8-10組),按需分配組間歇。

雙杆臂屈伸

這個經典上肢推動作正好能與引體形成互補,涉及到不同的前鋸肌纖維。

使用與肩同寬或略寬的握距,以最大化運動行程。

在這裡,胸部主導的雙杆臂屈伸模式會更充分地打擊前鋸肌 (低頭,腳放在頭的下面)

而肱三頭肌主導的雙杆模式 (抬頭,腳放在體後)會嚴重削減幅度,無法給軀幹造成足夠的活動和變化,不合適。

在臂屈伸的下降階段,充分地往胸腔吸足空氣,讓胸腔向外膨脹。下降至大臂和小臂大面積接觸的程度,以徹底拉伸胸大肌和前鋸肌。在底部保持挺胸並短暫屏氣。

快速推起你自己到最高處——我指的是能多高就多高,用盡一切可能將胸椎頂向天花板。最終的理想姿勢是你能夠做出明顯的 含胸圓背姿態,讓兩側肩胛骨向下壓緊緊貼住胸壁(前鋸肌的重要功能之一)。

同樣的,動作精度是關鍵,而不是做組次數。如果一開始很吃力,就採用低次數高組數模式來完成。

即便你曾經可以負重60KG做雙杆臂屈伸,但在這裡我依然建議你用自重來起步,因為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頂峰收縮的含胸階段是多麼的弱雞和力不從心(因為前鋸肌功能從未被開發)。

伏地挺身

相比於臥推,伏地挺身會帶來更多的核心/軀幹肌群緊張,包括前鋸肌。為了擴大運動幅度,在雙手下面各豎起一隻啞鈴或壺鈴。

有意識地保持腹肌縮短,避免腰腹下塌(避免肚皮提前接觸地面)。其它細節與上面的雙杆臂屈伸基本相似——下降到底時挺胸擴張胸腔,推起到最高時含胸圓背。如果所有細節都做對了,伏地挺身的難度並不會比雙杆低多少。

方案二:想方設法重拾仰臥上拉

在舊時代,不會練仰臥上拉幾乎等同於不懂健美。

舊時代曾一度奉《仰臥上拉+深蹲+牛奶》為金科玉律,當時的人們認為,一個優美強壯的體格,上肢取決於仰臥上拉,下肢取決於深蹲,營養取決於牛奶。

但到了今天,其中至少兩個因素變得行不通了——現代化食物已經不如以前那麼天然了,靠喝牛奶來滿足營養需求是不切實際的;現代人普遍比以前活動得更少、更僵硬,以至於仰臥上拉變成了高危動作。

但若你渴望重現前鋸肌,仰臥上拉恐怕是必不可少的動作。而且為了充分發揮地心引力的牽拉作用,你最好用自由重量啞鈴和槓鈴來做,而不是用龍門架。

如果你有肩關節活動受限的問題,可先使用「下斜仰臥上拉」來起步,下斜體姿能最大化緩解關節不適,且不會完全喪失對軀幹的牽拉力度。

終極的仰臥上拉姿勢,應該是 橫著躺在長凳上(不像臥推那樣豎著躺),你的身體只有上背部接觸凳面。雙腳踏穩地面。在雙臂下降時努力向胸腔吸氣,並配合髖部下墜來最大化前鋸肌拉伸。

推起至啞鈴處於垂直線正上方,同時抬起髖部。

總得來說,靈活使用髖部的位移來幫助你更好地拉扯軀幹,以增加前鋸肌活躍度。

你的肘關節可以在下降時做出稍微的彎曲,但如果彎曲幅度過大,可能會導致壓力更多向肱三頭肌長頭轉移,而不是集中在軀幹上。

每周進行兩次仰臥上拉訓練,一次放在胸部訓練課,一次放在背部訓練課。做4組x8-12次是不錯的方案。

方案三:將前鋸肌與腹部訓練結合起來

腹直肌的功能是讓胸腔靠近骨盆,或讓骨盆靠近胸腔。而前鋸肌也具備少量的類似功能。

既然你每周習慣在健身房練3-4次腹肌,那麼正好改造一下動作,順帶使前鋸肌也跟著被強化。

啞鈴仰臥直臂卷腹

這個動作是Christian Thibaudeau某天晚上在家一邊小便一邊刷牙時想出來的,他提倡訓練動作的經濟性,用一個動作同時達成多種功能。

動作關鍵在於保持手臂始終垂直於地面。先讓你的肩胛向前移去緊貼你的胸壁,然後再努力捲起腹肌、伸手去夠天花板。

你要將雙手舉得儘可能高,保持頂峰收縮2-3秒。如果這太簡單,試著讓雙腳離開地面。

半圓形懸垂舉腿(大體重訓練者量力而行)

這裡的半圓形,指的是你雙腳的移動軌跡:從雙腳垂直於體下,一直向上抬到輕觸單杆。劃一個流暢的半圓形。最終你的骨盆會極限向胸腔靠攏,自然而然做出圓背體態讓肩胛緊貼胸壁。

體操運動員是世界上前鋸肌最發達的人群,這得益於他們經常懸空進行這種大開大合的肢體移動。

如果你能在頂部將腹腔的氣吐到一乾二淨,並做出1秒的停頓那就更好了。

健身每個動作都有針對性的練習,關鍵的是你要學會如何運用它們,打造一個更完美的身材。那麼關於這些,都放在《健身進階七堂課,自學必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NG2anIBfGB4SiUw00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