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爆發到如今被慢慢控制,有一個東西一直被大家惦記,卻從未現身,那就是「特效藥」。早先,無數人幻想著著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被研製出來了,所有的患者全部恢復健康,封閉的生活也像先前一般步入正軌。但這可能暫時只是大家美好的想法罷了,即使後面諸如阿比多爾、磷酸氯喹、瑞德西韋、克力芝等藥物頻繁出現在媒體報道中,依舊沒有一款有效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了,為什麼這麼久了,還是沒有研製出特效藥或者是疫苗呢?是相關研究人員太墨跡還是病毒太過於狡猾,因而遲遲無法研製出來。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一句話叫做隔行如隔山,一個陌生領域的事物,想要一窺究竟還是比較艱難的。
研製特效藥並非如大家想像般,過程頗為複雜。它不像做一頓飯或者是洗個澡那麼簡單。一般來說,病毒的構造較為簡單,沒有細胞壁和細胞質,它只有一件蛋白質外套,和細菌存在較大差異。如果病毒想要入侵人體,需要進入到細胞內部才能夠生存和繁殖,由於病毒結構簡單還經常出現變異,因此比較難以處理。最關鍵的一點是,病毒複製所使用的工具來自於人體自身的細胞,所以當使用抗病毒類藥物來對抗病毒時,這些藥物會無差別攻擊病毒和其他正常細胞,也會給人體自身帶來很大的副作用,因此,數十年來,儘管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但研發的強有力針對病毒的特效藥依然很少。
同樣地,對抗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研製過程也很複雜且漫長,打個比方,某一天研製出了一種藥物,它在體外實驗中有明顯效果,但這不代表著就可以立即投入使用,因為它是否在人體中也有同樣效果,還有待臨床實驗的進一步驗證。在進行實驗的人中,即使對其中某個人有效,也不能說研製成功了,需要有普適性,因為對其他人是否有副作用還需觀察。
平時吃的食物大家尚且特別講究,更別提關乎生命健康的藥物了,藥物的研發需要遵循科學流程,在一款藥物面世之前,它需要經歷一期、二期、三期這些漫長的臨床試驗,並且需要有觀察時間,平均耗時長達十年左右。目前被應用到臨床患者的藥物,依然處在研究的不同階段,有的只做了體外細胞實驗,有的臨床樣本很少,因此最終能否成為特效藥,則需要繼續研究觀察。
其實針對新冠肺炎的疫苗研製也面臨相同的困境,研製疫苗跟特效藥一樣,過程漫長而複雜,並不能一蹴而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表示,疫苗研發的大體流程和周期,包括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疫苗前期研發過程,包括獲得免疫原、免疫反應測試、動物保護測試、免疫原生產工藝優化、臨床前毒理研究等環節。第二個階段是疫苗研發及註冊過程,包括臨床前研究、申報臨床、開展臨床試驗,最後才能實現疫苗上市。這些過程加起來平均耗時也有很長時間。
因此,與其等待疫苗和特效藥這些解不了近渴的遠水,不如好好研究當下的藥物有哪些可以使用,也即老藥新用。例如,上面提到的瑞德西韋就是原計劃用於抑制中東呼吸綜合徵的「老藥」。日本最近也使用了兩種治療愛滋的藥物用於新冠肺炎患者。這些藥品可以不需要從頭開始複雜的臨床試驗,直接進行三期擴大的臨床試驗,節省一定的時間。
總之,雖然最近希望較小,但是還是期待著會有越來越多的好消息傳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MXeo3ABjYh_GJGVUD1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