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還沒過去幾天,就仿佛過去了一個世紀一樣漫長。
就在假期結束的這一天,飛機上,高鐵上,都能看到孩子們寫作業的身影。
一趟飛往廣州的航班上,整個機艙里的小學生都在狂補作業,被網友們戲稱為「高空作業人員」。
還有高鐵上,不少孩子用一小塊板子,拚命補著作業,連明星的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們在交通工具上奮力補作業的場景,著實讓人哭笑不得,又讓兜媽回想起孩子們寒暑假時的最後幾天,不眠不休補作業的場景了。
這不由讓人想起一句古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不把作業拖到假期最後一天,至於這麼緊張嗎?
但拖延這個壞習慣,是很多孩子都有的。相信家長們少不了催孩子起床、穿衣、吃飯、做作業的經歷。
兜媽有個侄女就是拖延症的「重度患者」,每天回家從進門開始,到打開書包拿出作業本,都能花上半個小時,接著玩玩鉛筆橡皮又耗去了不少時間。
然後就要吃晚飯了,侄女的作業還一個字沒動;吃過飯後,她又要休息一下,美名曰「消化消化」,直到媽媽催她,才開始做作業。
但還是很慢,一個小時就能完成的量,侄女一定要拖成三四個小時,每天很晚才能睡覺,足以逼瘋陪在一旁的媽媽。
飽受孩子拖延之苦的家長們,發現自己怎麼催孩子都沒什麼大用,一定想知道該如何才能解決孩子拖延這個壞毛病。
孩子拖延的原因
首先,家長們得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拖延?
1. 孩子沒有時間的觀念
孩子的能力比較弱,又容易分心,做起事來自然就比較慢,很多家長都會催促孩子「快點!趕緊做!10分鐘之內一定要做完!」
但對於孩子來說,他還不認識時間,不知道「快點」是多快,「10分鐘」是多長,於是總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來,不急不慢。
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大多數6歲的孩子,都不會認表,對於一段時間有多長也沒有具體的概念。
2. 家長們總是催促
當孩子們做事慢了,家長就愛催促,但是催促會剝奪孩子的主動性,讓他無法安排自己的時間,要是催促多了,孩子反而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而且反覆的催促,還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催促孩子就越不想做,速度就更慢了。
兜媽有次去朋友家玩,剛好她的小兒子從外面玩回來,剛進門,朋友一看孩子臉上全灰撲撲的,就喊:快去洗臉,怎麼搞得髒死了!
孩子就直接往衛生間走,朋友又叫了一聲:怎麼不知道換鞋,先換鞋!
孩子又跑回玄關換拖鞋,朋友看了他一眼,說:怎麼衣服都弄得這麼髒?快把衣服給脫了。
朋友的一番指令下來,讓孩子又急又氣,把腳上鞋子一甩,直接賭氣進了房間,臉都不洗了。
總結上面的內容,孩子做事慢,很多時候都是他能力不足,或者是不知道時間的緊迫性而導致的,而父母的催促,也會加重這種情況。
那麼父母該怎麼辦呢?
粗暴的催促並不能讓孩子加快速度,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讓孩子學會安排時間,養成自律的習慣。
1. 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當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時候,比起催促孩子快點,更好的方式是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有目的性的指令:你做好了什麼,我們就能怎麼樣……
比如說:
你要是現在穿好衣服,我們就能早點去遊樂場玩了;
你要是馬上背上書包,我們就能比同學們都早到幼兒園啦;
還可以用和孩子比賽的方式,和孩子玩遊戲,激起他的好勝心。
2. 幫孩子建立起時間觀念
當家長給孩子一些指令的時候,孩子會因為沒有時間觀念而磨蹭拖延。
這個時候,就要培養孩子建立時間觀念,讓孩子感知到一段時間到底有多長。
比如用時鐘、手錶、手機來計時,跟孩子約定好一定具體的時間之後,該幹嘛幹嘛,比如:
再玩10分鐘之後,我們就要去洗澡了;
吃飯只能用30分鐘的時候,過了就不能吃了;
在執行的過程中,讓孩子看到刻度的變化,真真切切地發現時間在流失。
這樣,孩子就能慢慢建立起對5分鐘、10分鐘的概念,也能藉此調整自己做事的節奏了。
在幫助孩子克服做事拖拉的毛病時,家長還要記住,及時的鼓勵比不停的指責更好,比如「真棒,這次快了很多呢!」
只有鼓勵,才能強化孩子的行為,才能讓孩子真正學會自律。
對於孩子們來說,拖延的原因很簡單,家長們可要注意,別用催促把孩子的拖拉變成拖延,掌握好方法,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