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多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給孩子灌輸的勤儉的教育思想,告訴孩子吃飯不能鋪張浪費,穿衣不能太過講究,做人要低調。可以說從古至今的人都是在這樣的思想中長大的。
現在社會,因為一些經濟條件上的原因,很多的年輕人會讓自己的父母幫忙帶孩子,但是老一輩的人都是吃過苦,受過難的。他們會在生活方面特別的節約,每次都會為了幾塊甚至是幾毛錢的東西斤斤計較。
就像我朋友告訴我這樣一件事情,她們小區有一對退休的老人帶著7歲的孫子生活,孩子的父母在外地上班。只是前幾天孩子的父母回來之後卻和老人大吵了一架,說是老人沒有幫他們帶好孩子。
原來,老人平時比較節省,經常的喜歡不開燈看電視,即使孩子在的時候也不會輕易地開燈,結果就導致了孩子小小的年紀眼睛視力特別的差。以前他們就給說過這個問題,但是老人節儉了一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勸。
還有就是家裡明明有冰箱,但是就是不用,擔心費電,可是每次吃不完的飯又不扔掉。有好幾次都把孩子吃的拉肚子住院,這一點讓孩子的父母很是生氣。
最主要的是有一次孩子的母親帶孩子去買菜,一斤西紅柿六毛錢,她覺得還差不多就打算買上一點回家。可是當她還沒有表態時,自己的孩子卻大聲說道:「阿姨你再便宜點唄!前面的都沒有這麼貴的。」
孩子的母親當時就感覺到很差異,但也沒有多想認為只是開玩笑罷了。可是後來她才發現,這個孩子「財迷」的有點厲害,不管是買什麼,他都要和老闆講講價錢。都要老闆給便宜一點。而且每次都要求老闆送一點東西給他。
如果是一個大人這樣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這只是個7歲的孩子啊!不覺得有點過了嗎?隨後她就問孩子,這些都是誰教你的。孩子卻說都是和奶奶學得,每次買東西奶奶都會和老闆講價,有的時候會為了幾塊錢磨蹭好久,奶奶還說能省一點是一點。
這位媽媽突然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一個孩子7歲的年齡正是學習的時候,不把精力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卻每天學著自己的奶奶精打細算,這樣對孩子將來的成長能有什麼樣的好處。況且她最近也發現了,自己的孩子有點「摳」從來不知道把自己的東西和家裡的其他人分享,誰用他的東西就會生氣,孩子再這個樣子下去,怎麼才能有朋友啊!
這個孩子一切的行為都是受到了奶奶的影響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M斯科特說過:「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事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所以說孩子將來是否有好的品格和教養,完全取決於父母怎麼教育孩子
眼界決定一個人的境界
眼界低的父母永遠培養不出境界高的孩子,因為他們永遠只會顧忌到自己的三分利益,也從不考慮這樣做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永遠在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計較,孩子肯定會有樣學樣。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能有出息嗎?
分不清「節儉」和「小氣」
有的父母在這一方面永遠是分不清楚的,他們認為節儉和小氣應該是親如一家,卻不知道其實它們大有不同。
節儉的人對自己小氣對朋友大方,小氣的人對自己大方對別人小氣。節儉的人往往能成大事,有大的格局,小氣的人往往會變成孤家寡人。
不要把「窮」掛在嘴邊
很多家長都喜歡和孩子抱怨嘮叨家裡窮,你爸爸不是大官,你媽媽也沒有好的工作。父母辛辛苦苦養育你不容易。
每次出門孩子想要某些東西時,就會說太貴了買不起家裡沒有那條件。家長可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永遠低人一等,很多的孩子也會產生自卑孤僻的心理。
前段時間網上就有一位家長說,帶孩子出門旅遊該不該給孩子買景區里的吃的。
這個問題一出,就引起了很多家長的熱議,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媽媽說,自己帶孩子去迪士尼旅遊時,孩子說想吃漢堡。
但是景區里的漢堡一個就要80多,她當時覺得根本就不值得。但是她看見孩子渴望的眼神時,便二話沒說給孩子買了一個。
但在事後她卻對孩子說:「媽媽今天給你買這個漢堡是為了不想讓你有遺憾,給你買這一個漢堡的錢夠你在外面吃上三四個漢堡,所以這一次給你買了下一次就不可以買了知道嗎?」
這位母親的做法,不僅滿足了孩子,也讓孩子知道這個東西並不值得買,所以他下一次也就不會再要。這樣的做法比那些給孩子哭窮或者直接通過暴力制止的教育方式好太多,值得我們每一個家長去學習。
節儉是好事,但是過於節儉違背其本身的意義時,節儉就會變成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把這樣的思想傳遞給孩子,不僅你的孩子沒有大的格局,甚至的子子孫孫都會受這樣的思想所影響,成為一種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