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愛默生
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是經久不衰的,中華文化更是流傳了五千年之久,其中建築、美食、繪畫、雕塑、文學都自成一派。
沒有東西去衡量這些精神財富的價值,也沒有人可以評價出文化的好壞。都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因為文化偏主觀,主觀的東西,又怎能只聽一言堂呢?
文化賦予了美的意義,而美又彰顯的是一種文化。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史」,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作為中國第一豪宅的「恭王府」,一根柱子就有27億,為什麼它這麼貴?其實也是因為它背後折射出的文化。
宅院的前世今生,充滿悲劇色彩
恭王府建在北京西城區柳蔭鎮,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建築群,也是現在存在的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了。雖然從名字上看好像是一個王爺的大宅,但是實際上它第一個主人是清朝的「大貪官」和珅的府邸。
乾隆四十一年,和珅看上了這片風水極佳的地方,這片地在明朝的時候曾經還是個佛寺,所以和珅在修建宅邸的時候十分的用心,還專門建造了藏寶閣。
相傳和珅被滅門後,嘉慶帝在藏寶閣中搜到和珅屯下的真金白銀,竟相當於清政府數十年的收入。二十三年後,和珅被滅門,這座「豪宅」空了下來。
很多人眼饞這風雅高貴,奢靡精緻,散發著無與倫比的魅力的宅子很久了,當時就有一位「只要和珅府不要皇位」的王爺,他是嘉慶帝的十七弟永璘,因為有功,嘉慶帝就賞了一半宅子給他。
因為當時另一半宅邸乾隆皇帝的十公主和孝公主在住,所以永璘也就只有一半和珅府。等到和孝公主死後,這座豪宅就只歸永璘一人了,他也迫不及待的把這座宅邸更名為「慶王府」。
後來到了1851年,咸豐帝登基,因為永璘的孫子不夠格在這麼豪華的地段居住了,所以咸豐帝就把這座很多人眼饞的豪宅賜給了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奕訢。
就此,恭親王奕訢成為了這座宅子的第三任主人,恭王府就此得名,並且從這以後,恭王府這個名字就沒變過。
在這期間,奕訢還一直對這個豪宅進行擴建,尤其是後花園,他更是親自參與設計與建設,每一處花園景觀都有它的心血,並且還親自將花園命名為「翠錦園」。
現在的恭王府可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裡面的景觀極有藝術價值,對後人研究清朝文化很有幫助。
內部裝飾極盡奢華堪比故宮,金絲楠木柱子被估價27億
乾隆時期建造的恭王府,正是和珅得勢的時候,光是面積就有60多畝,而且在當時還強制性的遷走了住在當地的200餘戶人家,建造的時候也嚴格遵循了故宮的「寧壽宮」打造,其奢華堪比皇家建築。
歷時五年的精雕細琢才建成,在在彰顯尊貴的基礎上,又處處透露著文化氣息,一磚一瓦,一門一窗都是很講究的。整體大氣磅礴,富麗堂皇,細節又充滿了精緻,別有洞天。
所有屋子都是用的金絲楠木裝修,其原料非常珍貴,因為它獨有的冬暖夏涼、自帶沉香的優良特點,在水泥建築時代之前的建築時期實數建築佳品,即使在現代也是上等木材。
不過近些年來隨著濫砍濫伐,金絲楠木在我國的儲備量已經越來越少,都已經被砍成了「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價無市,十分珍貴。
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恭王府的一根柱子就值27億,因為恭王府本來就是無價的文化遺產,裡面的東西也是非常珍貴的研究資料,它的價值自然不能簡簡單單的就用金錢衡量。
這個27億也是個估價,用來表示它的稀少和獨一無二。
雕樑畫棟背後折射出的傳統文化
雖然它誕生於康乾盛世,卻也命途多舛,先是經歷了清朝的覆滅,又是挺過了戰爭的風波,在建國後還被當做過宿舍。
一般來說,前朝的這種規格的「豪宅」建築不是被搶,就是被燒,然而恭王府卻可以完整的保留下來,它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它也承載了不少的豐富歷史文化信息,後人可以身臨其境的來體驗大清帝國的繁榮與強大。
從景區開放以來,和珅的藏寶樓是讓很多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它也是恭王府中最宏大、最壯觀的建築,雖然它地處偏僻,但也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作為界限分開了府邸與花園,也被成為「後罩樓」。
後罩樓最出名的仍舊是99間半了,取的是故宮9999間半的尾數,也取了道教的「屆滿即盈」的意思,可見和珅在設計的時候費了多少心思。
除了這些,和珅為了方便區分,還專門設計了44個完全不同卻又屬於同一風格的錦窗,用花紋和樣式來辨別區分藏寶處的類別,而「44」又是雙數,古人對雙數格外的偏愛,而44吉利又對稱。
另外宅子裡的「福」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在西方傳說里蝙蝠總是代表著骯髒、消極,一提起蝙蝠一般都會想起冷冰冰的吸血鬼。
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蝙蝠」的「蝠」和「福」同音,所以在恭王府可以看到幾乎到處都是各種形態的蝙蝠,連那44個錦窗里都隱藏著各種「福」。
所以恭王府還有一個別稱叫做「萬福園」,據說在恭王府的雕樑畫棟上隱藏著9999個福字,而最後一個就是有名的「福字碑」了。相傳是康熙御筆親傳,隱藏在密雲洞中,就是所謂的「洞天福地」。
很多人都被恭王府的歷史厚重感給吸引,站在恭王府,仿佛可以看到以前的舊時光。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先人在百年前一手締造的亭台樓閣雕樑畫棟,卻在今天為新時代的我們帶來了遐思與共鳴,把我們聯繫在一起的並不是這凌冰冰的建築,而是背後有溫度有情感的文化。
我們一脈相生,也應該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