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八月二日,趙一曼在一聲槍響後倒在了黑龍江珠河縣小北門外的草坪上,如今珠河縣已改叫尚志縣,但一代抗日女英雄的不屈身姿載入了史冊,趙一曼永遠活在無數愛國人士的心中。趙一曼曾言:「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趙一曼如此說也如此做了,她在被日寇俘虜後堅貞不屈,不畏懼死亡,將一腔熱血回報給了生養自己的祖國大地。
殉難前,趙一曼已寫好了給兒子寧兒的遺書,內容令人淚目。在遺書中,她說死前未對兒子寧兒盡到教育撫養的責任,而往後兩母子也再無相見的可能,生離死別在趙一曼這裡不是纏綿悱惻的,剛強的趙一曼只是一句話利落地表達母子二人不能團聚「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接下來她身為母親呼喊出她殷切的期盼,希望兒子趕快成人來安慰犧牲的母親。
趙一曼一直愧疚於不能在兒子身邊教導他,在遺書末她說要用實際行動教育你,趙一曼的確用她愛國的壯舉為兒子上了終生難忘的一課。趙一曼是英勇抗戰的烈士,她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不幸被俘遭日寇酷刑
1935年冬月,趙一曼不幸被俘,她在與日軍作戰中腿部受傷,為不因個人傷勢拖累大部隊而果斷選擇脫離部隊並掩護大部隊撤離,她在掩護部隊撤離後因傷勢過重昏迷了過去,在昏迷中被追擊大部隊的日軍所俘。
此時的趙一曼已是珠河區委書記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一師二團政委,連當時日偽報紙都稱嘆趙一曼「紅槍白馬」的颯爽英姿,得知趙一曼在這次作戰中被俘的消息後,日軍欣喜若狂,因擔心趙一曼傷勢過重影響他們審問有價值的情報,日軍派人對趙一曼的傷做了簡單處理,之後日軍連夜對趙一曼進行了審訊。
日軍不改他們喪盡天良的審訊手段,對腿部已受重傷的趙一曼動用了酷刑,趙一曼在日軍的審訊室里不失中華兒女的氣節,痛罵日軍侵華的一系列罪大惡極之行為。酷刑加身,趙一曼身上又添新傷,腿部傷勢也隨之加重,她以自己殘破的身軀挺立在日軍的審訊室,不卑不亢,未曾對日軍吐露有關中國革命軍的隻言片語。
日軍對趙一曼不配合審訊的態度大為惱怒,手段愈發殘忍。日軍拿馬鞭狠狠地戳趙一曼已受重傷的腿部,猖狂又殘忍地對待我中華兒女。趙一曼疼得昏過去又醒過來復又昏過去,即便身體遭受這樣的痛楚她也沒有對日軍表露絲毫的屈服。
1935年12月中旬,趙一曼受過日軍虐待的腿部傷勢持續惡化,傷勢已經到了嚴重威脅生命的地步,而日軍要在趙一曼身上得到有益情報的計劃一直毫無進展,日軍不願捨棄趙一曼的情報價值。日軍仍抱有能從趙一曼身上獲得情報的妄想,他們將趙一曼送往醫院救治,並救治期間派人監視。
趙一曼有勇有謀,她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一直在尋找脫離日本軍控制的方法,當時她對身邊看守她的警察和護士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受到愛國教育後的警察和護士決定把趙一曼救出去。趙一曼成功逃離了日軍看管的醫院,但在去抗日游擊區時不幸被日軍追上。這次逃亡以失敗告終。
趙一曼再次落入日軍的魔爪之中,這次日軍更為憤怒,又對趙一曼動用了手段殘忍的刑罰,趙一曼仍是表達自己堅守抗日的信仰,不懼敵人的酷刑。日軍在趙一曼身上沒有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他們氣極卻又無可奈何,最終決定將趙一曼處死並示眾。
1936年八月二日,珠河縣小北門外,趙一曼面對大眾高喊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愛國口號,她在赴死前向民眾痛斥日本軍隊的侵略罪行,希望能警醒世人的愛國之心。死前,她早已寫好遺書,遺書寫給她的兒子寧兒,在遺書中,她表達了一個普通母親對兒子的愧疚與期望,同時也有為祖國抗戰的呼喊。
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趙一曼十九歲就在大姐夫鄭佑之的帶領下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二十一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二十一歲的趙一曼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二年又去莫斯科中山大學進修,一年後回國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趙一曼在1928年嫁給了祖籍在湖南長沙的陳達邦,趙一曼與陳達邦都自黃埔軍校畢業,兩人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時相知相戀,後來趙一曼回國工作,陳達邦則留在蘇聯繼續深造,深造後又被共產國際派到法國工作。
趙一曼和丈夫是聚少離多,陳達邦在1942年回國參加抗日鬥爭,可這時趙一曼已經不在人世了,但戰亂阻隔了鴻雁,家人們不知趙一曼已經為國捐軀,陳達邦回國後一直尋找趙一曼,身在武漢的兒子寧兒也還在日夜盼望母親回武漢接他回家。
趙一曼的兒子出生於1929年1月,趙一曼為兒子取了小名叫「寧兒」,但因為時局混亂,趙一曼又有黨的任務在身,她沒有辦法好好照顧她的「寧兒」,只好把孩子寄養在丈夫的大哥家。陳達邦的大哥一家在武漢,趙一曼則要去東北參加抗日鬥爭。
她和兒子寧兒一北一南,趙一曼知道母子一別不知何時再見,去東北臨行前她抱著兒子去當地的照相館照了相,一份照片寫信夾在信封中寄給了丈夫陳達邦,另一份照片常伴她的身側,是她每每想念兒子時的情感寄託。
趙一曼和孩子因戰亂遲遲不能團聚,在遺書中她也為沒能盡到教育兒子的責任而遺憾,但她一直以來的工作和信念都是反滿抗日,這是必須要去鬥爭的,她想實現她詩中所寫的願望——「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趙一曼在犧牲前不舍祖國、不舍兒子寧兒,可她知道已經到自己犧牲的前夕了,就算不舍也無法,她堅信抗戰的道路雖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她想讓兒子寧兒知道母親反滿抗日的堅定信念,希望寧兒快快長大成人繼承自己的遺志。
趙一曼沒能看到「旌旗紅似花」的景色,但後輩看到了,她的寧兒也看到了母親憧憬的心愿,正是因為有無數像趙一曼一樣為祖國為中華民族英勇獻身的愛國烈士,我們中華民族才挺過難關將侵略者趕出中國,「旌旗紅似花」,這似花的「紅」是革命先輩用鮮血染就的,而我們會永遠銘記革命先輩們的犧牲,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
趙一曼的兒子寧兒大名叫陳掖賢,他童年時期一直生活在大伯家,身邊沒有父母的陪伴,他的姑姑在解放後找到他並把他送到中國人民大學讀書。陳掖賢長大成人後才知道母親是為國捐軀,也知道趙一曼為他取名寧兒,其中的「寧」字是為紀念偉大共產主義領袖列寧,他之後一直記著母親死前的遺志並以母親的英勇事跡勉勵自己。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通知陳掖賢去領取革命烈士趙一曼的撫恤金,但陳掖賢拒絕了,在他看來,母親為國捐軀是信仰所致是民族大義,趙一曼的兒子不需要拿母親用命換得撫恤金。
陳掖賢與生父關係並不親近,解放後再見到父親時父親已經又有了新家庭,陳掖賢幼年時期沒有父親與母親的噓寒問暖,長大後與母親天人兩隔,與父親宛如陌生人。是戰亂破壞了他的童年,但他不怨母親,母親是為國犧牲的,母親是他的驕傲。
白山黑水民族魂,萬民永憶女先鋒
八年艱苦抗戰期間,有多少人妻離子散、又有多少人痛失骨肉同胞,好在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忍辱負重迎來抗戰勝利的曙光。195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組織拍攝了《趙一曼》這部電影,向全國人民講述趙一曼英勇抗戰的英雄事跡。
《趙一曼》在全國範圍內上映,趙一曼的英雄事跡也傳遍了祖國上下,人民感謝並敬仰這位女士,大家都想了解趙一曼這個電影人物的原型是誰。
趙一曼這個名字是在去東北地區抗戰時取的,趙一曼原名李坤泰,後又改名李一超,解放後家人找李坤泰,親朋也找李一超,可這些努力的尋找註定是無果的,家人親朋終於知道電影《趙一曼》中的趙一曼烈士就是李坤泰,也是李一超,寧兒也知道了自己的母親為何一直以來杳無音信。得知自己母親的英勇事跡後,陳掖賢在小臂上刻下「趙一曼」三個字來時刻緬懷自己的母親。
不僅陳掖賢,社會各界都表達了對趙一曼女士的稱讚,四川省宜賓市人民政府為紀念趙一曼同志在1960年修建了趙一曼紀念館,哈爾濱市的一曼大街在命名時就本著紀念趙一曼的目的,陳毅元帥讚揚趙一曼「生為人民幹部,死為革命英雄」。
在和平安穩的今天,我們仍應該緬懷先烈,向趙一曼同志學習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牢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HUjg3gB9EJ7ZLmJM0R0.html